章節12
流傳千年的銅鼓文化
在廣西歌舞戲曲的樂器中,銅鼓尤其是積澱千年的一個重要文化象征,壯族先民“濮人”是銅鼓這種打擊樂器最先的鑄造者和使用者,已有2700多年曆史,以廣西數量最多,分布量最廣。
廣西有銅鼓,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田東縣鍋蓋嶺戰國時代墓中發現有銅鼓。《後漢書·馬援傳》說:馬援南征交趾時,“得駱越銅鼓”。據考證,其銅鼓的產地在今廣西境內。 自漢代以後,廣西銅鼓見於文獻記載者,真可謂史不絕書。
銅鼓傳入八桂地區後,壯族等民族先民把銅鼓當做神聖的寶貝給予保護和膜拜,廣西由此成為古代生產和使用銅鼓的重要地區之一。
同時,銅鼓在八桂地區得到不斷開發與利用,被賦予更多的內容,所以發展很快,銅鼓的鼎盛期發生在壯族地區。在花山壁畫中,圖中人物舉手向上敲打銅鼓的圖案出現多處,說明銅鼓早已在壯族先民的心目中有了重要的地位。
宋代曾任桂林通判的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對廣西銅鼓有詳盡描述:
廣西土中銅鼓,耕者屢得之,其製正圓,而平其麵,曲其腰,狀若烘籃,又類宣座。麵有五蟾,分踞其上。蟾皆累蹲,一大一小相負也。
周圍款識,其圓紋為古錢,其方紋如織簟,或為人形,或如琰壁,或尖如浮屠,如玉林,或斜如豕牙,如鹿耳,各以其環成章,合其眾紋,大類細畫圓陣之形,工巧微密,可以玩好。銅鼓大者闊七尺,小者三尺,所在神祠佛寺皆有之,州縣用以為更點。
這段記載,表述了廣西千百年來深深積澱的銅鼓文化。正是這種獨特的銅鼓文化,為壯族曆史寫下了燦爛的一頁。
銅鼓的品種有北流型、靈山型、冷水衝型,它們都是銅鼓工藝的精品。壯族銅鼓全身用銅製成,它分鼓麵、鼓胸、鼓腰和鼓足四部分,做工講究,整鼓沉重結實,鼓麵最大直徑有一米多,重300多千克。
銅鼓的鑄造藝術要求極高,它通體用銅合金鑄成,厚薄均勻,鼓麵、鼓身有豐富多彩的圖案。銅鼓鑄造技藝,從采礦煉銅,用黏土製造鼓芯、鼓範,在泥胎上刻鏤花紋,到將熔化的銅汁注入其中,焊上鼓麵、鼓耳,最後是立雕,工序繁多。隻有精湛的工藝才能製造出銅鼓珍品。
在古代,銅鼓多用於祭神或節日喜慶活動。在祭神時,銅鼓是神聖的法器,有專門的鼓手和專門的鼓點。在節日裏,銅鼓是打擊樂器,鏗鏘的鼓點激起人們的節日熱情。征戰時,銅鼓是號令士兵的指揮工具,是振奮士氣的精神支柱。
銅鼓擊打時聲音嘹亮,動聽悅耳,以其特有的作用,豐富了壯族的生活。在節日慶典活動、宗教禮儀中,他們都打起銅鼓抒發情懷。在秋收時,村村擂響銅鼓,歡慶豐收。銅鼓是壯族的精神食糧,金鼓長鳴給壯族帶來無比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