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文化奇葩3
由祭儀舞蹈而產生的儺戲
儺戲,是由驅鬼避疫的祭儀舞蹈發展而來的一種劇種。明代時,由於大批漢族入滇,帶來了“軍儺”和“鄉儺”,到清代,滇雲儺戲十分活躍,並產生了不同劇種。如澄江的關索戲、昭通的端公戲、保山的香通戲和文山的梓潼戲。
澄江關索戲屬於儺戲大家族中的軍儺係列,它與貴州地戲同源而流變,是一個獨特而稀有的儺戲劇種。
相傳,諸葛亮出征南中時,以關羽之子關索為先鋒,並曾駐兵於小屯村,故小屯村原名先鋒營。關索在這裏紮營後,豐衣足食,後來卻發生了瘟疫,村落蕭條。
為恢複村落興旺發達的麵貌,便從外地請來師傅教唱關索戲,壓住了瘟疫,小屯村又恢複了人丁興旺的景象。從此,關索戲便在小屯村一代一代沿襲下來。
關索戲專演三國故事,其中又以演蜀漢人物如劉備、孔明、關羽、張飛、關索、鮑三娘等為主,加上馬童、龍套、鑼鼓手等,演員共有36人。關索戲演出有嚴格的程式和禁忌,如領牲、練武、出巡、踩村、踩街、踩家等。
祭祀活動是在農曆臘月舉行,先擇好吉日,在村中靈峰寺正殿神位上供奉“藥王”,並在村中攆一隻雞,領牲後將雞宰殺,全體演員跪在神位前謝藥王,頌念:“藥王大將,今天我們大家誠心誠意替您家去玩玩。”
祭祀後開始練武、排練節目、持續到除夕。演員要在寺內燒水洗澡淨身,吃住在寺廟,一直到農曆正月十六演出結束。
關索戲正式演出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演員先要在藥王神位前舉行“著裝儀式”。演員領到戲裝後,兩人一對在神位前磕頭,然後著裝,列隊出巡。
以兩麵飛虎旗為前導,後麵是舉著令旗的4名小卒、羅鼓隊,隨後是戴麵具的20名主要演員。隊列前有兩人抬著火盆,燃著柏枝,據說是為驅魔除邪。整個隊伍排列順序均有規定,不能錯亂。
出巡隊伍每到一個村寨,在村口要鳴放土炮三響以壯聲威,要繞完村裏的所有街道,稱為“踩村”;如遇到趕街天要從集市中穿過,稱為“踩街”;隊伍在村寨應住戶之請到家中祈福,稱“踩家”。
踩家時全體人員進到主人家院子裏,20名主要演員進入堂屋,在鑼鼓聲中分列兩排,由扮劉備者為主人家唱祝詞。祝詞內容根據各家需求有所不同,但有請則必須去。
昭通的大關儺戲,當地稱“端公戲”、“師攘戲”、“跳端公”、“慶菩薩”、“慶壇戲”,是民間巫術祠儀與戲曲表演相結合的古老的地方民間劇種。
大關儺戲曆史悠久,1667年,大關縣吉利鎮魚田村曹家寨道士曹文廣從四川學習儺戲返回家鄉,便招收門徒,立壇開教,使儺戲在大關縣境內日漸普及。
曹文廣在編劇和演出中,把地方民間小調、川劇音樂、民間武術和雜技等表演技巧融入其中,形成演、唱、說、跳、打為一體的地方特色劇種,受到當地百姓的喜愛。
大關儺戲表演的最大特點是,用生動形象的木雕麵具,通過化妝來表現和區分人物,如裝扮二郎神、壽星、福星、八蠻將軍,苗老三、和尚等人物。
大關儺戲的表演角色分生、旦、淨、醜四類,其唱腔有“九板十三腔”之說。曲牌有《西江月》、《哭梧桐》、《柳含煙》、《豆芽黃》、《洞中春》、《梅花詠》、《二黃腔》、《高腔》、《哭聲腔》和《走板》等。
演員必須具備唱、做、念、打和手、腳、身、步法的表演藝術及撲、翻、打、鬥、踢的功夫,演出時既有武場伴奏,又有絲竹管弦的文場設置。
梓潼戲是因扮演梓潼帝君故事,用於求子還願而得名儺願戲。其敬奉的戲神是七曲文昌梓潼帝君。一般求新婚,婚後不育,有女無男或童子久病不愈的人家邀請演出,意在求子還願、祈神賜福。
清代同治年間,梓潼一位陽戲傳人葉德清帶班出門到雲南,最後紮根雲南文山縣,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成為一種地方戲劇。
雲南儺戲是長期曆史的積澱,具有珍貴的曆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它是多種文化的載體,是邊地漢文化與民族文化的結晶,在研究人類學、宗教學、曆史學、戲劇發生學、文學、美學方麵都有重要意義。
[旁注]
地戲 是屯堡人獨有的一種頭戴木刻假麵的民間戲劇。俗稱“跳神”,劇目隻有武戲,如《三國》、《隋唐演義》、《封神榜》、《楊家將》之類。演出程序一般分為“開箱”、“請神”、“頂神”、“掃開場”、“跳神”、“掃收場”、“封箱”等。
農曆 是我國長期采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曆法安排了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故稱農曆,俗稱陰曆,又有夏曆、漢曆等名稱。
除夕 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因常在農曆臘月三十,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兒。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歲初這一天,家裏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幹幹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
劉備 (161年~223年),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著名的政治家。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 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生 我國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泛指淨、醜之外的男角色。生的名目最早見於宋元南戲,指劇中男主角,與元雜劇的正末相當。清以後又衍化為老生、小生、外、末4個支係。按其扮演人物屬性、性格特征和表演特點,大致可分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類。
醜 我國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俗稱小花臉、三花臉。可分為文醜、武醜兩大支係。文醜中又有袍帶醜、方巾醜、褶子醜、茶花醜、老醜等。武醜俗稱開口跳,講究念白清脆流利,動作輕巧敏捷,著重翻跳撲跌的武功。
[閱讀鏈接]
地處雲南西部的保山鄉間,活躍一種祭祀與戲劇表演相結合的儺戲劇種香通戲。香通戲在保山俗稱“跳神”,源於中原,大約在清代乾隆年間,形成了自己的形式和劇目,融詩、歌、舞為一體,唱、做、念為一爐。
香通戲劇目有36出,有《金槍五爺》、《羊頭太子》、《大王二王》、《白鶴仙娘》、《水西蠻子》等。分生、旦、淨、末、醜,表演不戴麵具,但開臉,有獨特的音樂聲腔、表演模式及活動地區。表演伴隨著民俗祭祀活動,達到祈求發財致富、家宅平安、驅病增壽的目的。
古風神韻的雲南壯劇
雲南壯劇是隨著壯族社會經濟的發展,在豐富的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和雜耍技藝的基礎上,吸收漢族戲劇的一些表演形式而成的一種舞台藝術形式。雲南壯劇有富寧土戲、廣南沙戲和文山樂西土戲3個分支。
富寧土戲源遠流長,是壯劇的組成部分,於清代雍正年以前產生於富寧剝隘的者寧地區。到乾隆中期,它從原來的獨幕戲發展為多幕戲。
主要流行在富寧縣城關、皈朝、剝隘、那能、洞波、者桑、板侖、花甲、穀拉、阿用、郎恒等鄉鎮,鼎盛時期業餘戲班多達百餘個。
富寧土戲音樂包括“哎咿呀”、“哎的呶”、“乖嗨咧”和“咿嗬嗨”4種聲腔。各處聲腔獨立成戲,即某一個戲班隻演唱一種聲腔,互不混用。
富寧土戲生、旦、淨、醜行當俱全;樂器分文樂和武樂兩部分,文樂使用馬骨胡、土胡、葫蘆胡、笛子、三弦等;武樂有土堂鼓、土鑼、土鈸等;道具有刀、槍、劍、鞭、棍、斧、戟等。
富寧土戲劇目內容多取材於壯族民間故事或我國曆史傳說,傳統劇目有《儂智高》、《弄婭王》、《弄隆洞》、《石達開》、《螺螄姑娘》、《烈女救夫》、《林朋賣武》、《羅通掃北》、《打漁殺家》、《雙貴圖》、《五虎平南》、《薛丁山征西》、《蟒蛇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