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資本二重性和股票二重性(2 / 3)

第二,產業生產者和商業經營者每年獲得的剩餘價值,即每年的利潤,其中一部分用於消費,一部分用於來年擴大再生產,另一部分就會作為貨幣資本積累起來,並轉化為生息借貸資本。

第三,一些成功的產業生產者、商業經營者,以及其他任何行業中的佼佼者,在發財以後,或者按照現在時髦的說法是實現了財務自由以後,決定退出實業,帶著賺取的巨額貨幣財富,早早地退休,從而使這些貨幣財富轉化為貨幣資本的積累。他們從來也不會成為貨幣貯藏者,把貨幣財富裝進紙箱裏,貯藏在床底下,因此,這些積累的貨幣資本,一般是會作為生息借貸資本發揮作用的。當然,在這裏,我們沒有將貪汙、受賄官員貯藏的貨幣財富計算在內。

第四,居民個人、家庭的一切收入,一部分用於日常消費開支,一部分結餘下來。這些貨幣收入結餘部分通過存入銀行,購買債券,投資股票,等等,不可避免地轉化為貨幣資本積累,並且每時每刻地被作為生息、借貸資本而發揮資本的作用。在這裏,到年齡的真正退休者,當其能夠領取一份數額雖少,尚夠應付一個老年人日常消費開支的退休工資時,他過去數十年的工資收入結餘部分,除了旅遊、就醫、保健等開支以外,同樣通過存入銀行、購買債券、投資股票等方式,轉變為貨幣資本的積累。

以上說的是居民收入的結餘部分,即使必然作為日常消費開支的收入部分,也是逐步地支付消費的。食品、飲料,可能是一天一天地開支的;水電、燃氣,可能是一月一月地開支的;毛巾、牙膏,可能是一季度一季度地開支的;服裝、鞋襪,可能是一年一年地開支的;而床褥、家具、家用電器等等,更是數年一開支。這些將要作為日常消費支出的貨幣收入,在消費以前的一段時間內,是會作為存款存入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而銀行家轉眼間就將你存入的貨幣轉化為他自己的銀行資本,一轉手,這些貨幣就作為這家銀行的生息資本貸放出去了。因此,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的貨幣就像溶洞中的水滴一樣,時時刻刻地、滴滴答答地彙入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貨幣資金池裏,轉變為銀行資本及其他金融機構的生息借貸資本。貨幣資本之水永不枯竭,貨幣資本積累永不停止。

第五,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行為本身,快速、無限製地造成貨幣資本積累。如果說前麵四種形式的貨幣資本積累,主要還是建立在實際擁有貨幣的基礎之上,那麼,隨著信用的發展,銀行集中了全社會大部分的貨幣資本,不但發展了貨幣信貸業務,而且創造了信用貨幣本身。信用貨幣之所以被創造出來,首先是因為整個社會對銀行體係的信賴,其次就是全社會的貨幣,如前麵所說的各種渠道的貨幣不斷地存入銀行,銀行又不斷地將這些貨幣作為貨幣資本貸放出去;貨幣如此反複地進入銀行,又被銀行作為資本貸放,銀行經營製度本身就必然會創造出越來越多的信用貨幣,從而不但支持了產業和商業的發展,同時進一步加速了全社會的貨幣資本積累。

第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產證券化創造出更多的信用貨幣資本。我們說過,信用貨幣被商業銀行創造出來有一個條件,就是要做到:貨幣反複地進入銀行,又被銀行作為資本反複地貸放。一旦遇上行業不景氣,甚至全社會的經濟不景氣,生產者和經營者無法帶來足夠的利潤,結果是,流入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貨幣減少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貨幣資本積累速度減緩了,其已經積累起來的巨額的信貸資產看起來也被凝固了,一句話,社會出現了貨幣流動性問題。各國的中央銀行,在中國就是中國人民銀行,會幫助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解決貨幣資本,即借貸資本的流動性問題,比如,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降低儲蓄存款利息率,采用各種抵押貸款的辦法,向商業銀行“開閘放水”,再比如,實行“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以便盤活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資產存量,等等,從而創造出更多的信用貨幣。最後,這些一輪一輪被創造出來的信用貨幣被轉化為貨幣資本積累。

我們看到,全社會貨幣資本的總量,主要是在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創造信用貨幣的努力之下,在與產業資本擴大再生產、商業資本擴大經營規模等現實資本積累完全無關的情況下自行增加起來。

全社會貨幣資本總量越積越多以後會造成什麼後果?

讓我們引用馬克思的偉大教導來說明:“貨幣資本的積累,大部分不外是對生產的這種索取權的積累,是這種索取權的市場價格即幻想的資本價值的積累。”(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第531頁)

貨幣資本的積累越多,向全社會索取的利息量也越大;全社會全年新創造的價值財富越來越不夠分配,必然引發更激烈的財富爭奪戰,導致貨幣、金融、經濟秩序的混亂。另外,越積越多的貨幣資本總是不斷地拉升資源、資產的價值,進而推高全社會的生產成本和生活成本。

自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中央銀行以大幅度調低存貸款基準利息的方式,“剝奪”了社會公眾巨額的存款利息收入。但是隨著存款利息率越調越低,這些被“驅逐”出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儲蓄貨幣,轉而成為貨幣借貸資本,致使全社會貨幣資本的積累越來越多,最後一定滿足不了貨幣資本所有者和占有者們對全社會利息財富索取權的要求。

貨幣資本這樣不斷地積累,達到膨脹的程度,就像一個肥皂泡一樣,越吹越大,最終是要破滅的。在資本國際化、經濟全球化的當今世界,全球性的資本積累、膨脹,達到驚人的程度,這種資本肥皂泡在各個國家都會相繼破滅。

銀行資本。

銀行一方麵代表貨幣資本的集中,貸出者的集中,另一方麵代表借入者的集中。銀行的利潤一般地說在於:它們借入時的利息率低於貸出時的利息率。

(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第531頁)

銀行資本是由現金和有價證券組成,是為經營銀行信用業務所需的資本。隨著產業和商業的發展,貨幣經營業也跟著發展起來,人們建立了專門從事貨幣信用業務的現代銀行係統。銀行一方麵將社會上原本單個的、零星的貨幣集中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麵又將原本單獨地向社會借貸貨幣資本的產業生產者、商業經營者集中在自己手中,因而成為社會貨幣資本的總管理機構。現代銀行有權創造信用貨幣,並將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作為自己的主要職能。作為信用中介,能夠大規模地集中閑置資本、小額貨幣以供生產製造業和商品流通業使用;作為支付中介,能夠最有效地節約流通費用、加速資本周轉。這就是銀行信用業,這種社會經濟活動需要銀行資本。

銀行經營貨幣信用業務的盈利主要來自兩方麵:一是貸款收取的利息與存款支付的利息之間的差額;二是因提供貨幣流通的服務所收取的費用,這種收費服務的名目繁多。由於銀行既代表貨幣資本貸出者的集中,又代表貨幣資本借入者的集中,因此,銀行經營者不但與產業生產者和商業經營者相對立,而且與所有貨幣占有者相對立。

金融資本。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主導地位的社會,隨著生產社會化的發展,工業生產日益集中,進而形成產業壟斷資本,產業壟斷資本促使銀行資本的集中和壟斷,進而形成銀行壟斷資本。銀行壟斷資本向產業壟斷資本提供強大的信用支持,產業壟斷資本借助銀行壟斷資本的信貸支持而更加強大,並向其返還巨額報酬;銀行與產業雙方通過相互購買對方的股票,相互參與對方的管理等方法,進行相互滲透,致使銀行資本與產業資本相互融合,形成金融資本,即隨著生產集中、資本壟斷而形成一種貨幣形式的資本。

借貸資本。

一切借貸資本,不管它的形式如何,……都始終隻是貨幣資本的一個特殊形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第385頁)

借貸資本是貨幣資本的表現形式,是貨幣資本的行為方式。借貸資本是作為貨幣資本貸放的貨幣,不是去交換商品,也不是為取得貨幣而出售;它既不是作為貨幣,也不是作為商品支出的,而是作為資本支出的;當資本作為貨幣資本貸放時,資本就表現為會生出貨幣的貨幣;這種貨幣貸放出去,經過一定時期以後,帶著一個附加值流回來;這個附加值就是利息。

馬克思又進一步指出,“雖然這種借貸資本——它因此又叫作‘流動性資本’(floatingcapital)——始終隻是在短期內保持借貸資本的形式,但是它會不斷地流入和流出。……因此,借貸資本的總量,實際上會在同現實積累完全無關的情況下增加起來”。

借貸資本的這種“流動性”,實際上會導致貨幣資本的總量,在同現實積累完全無關的情況下增加起來,並不是每次都表示現實的資本積累或社會再生產過程的擴大。這就是說,借貸貨幣資本流動性的增加,並不一定表明實體經濟總量的增長、發展。

貨幣資本以借貸資本形式貸放給產業生產者和商業經營者,可以獲取利息報酬;表現在利息率上的借貸資本的運動,相較於產業資本的運動,總的說來是方向相反的。在產業周期的開端,低利息率和產業資本的收縮結合在一起,而在周期的末端,則是高利息率和產業資本過多結合在一起。極低的利息率無非表明:借貸資本,即借貸貨幣資本的流動性增加了,正是由於產業資本,包括商業資本,收縮了、萎靡不振了。借貸資本與產業資本總是既相統一又相對立而存在的,就其相對立而言,借貸資本所有者直接與實際執行職能的產業生產者和商業經營者相對立,而不是與以雇傭工人為主的勞動者相對立。

生息資本。

生息資本的形式造成這樣的結果:每一個確定的和有規則的貨幣收入都表現為一個資本的利息,而不論這種收入是不是由一個資本生出。貨幣收入首先轉化為利息,有了利息,然後得出產生這個貨幣收入的資本。

(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第526頁)

生息資本是貨幣資本的本質內容,是貨幣資本的內在動機。貨幣所有者將貨幣作為生息資本貸放給生產者和商人,在規定時間內收回資本,並從中獲取利息報酬;在生產者和商人手中,這種貨幣作為資本投入生產、流通領域,能夠創造利潤,並且利潤的一部分要被作為利息分割給貨幣所有者。從貨幣所有者的角度來說,由於其看不見貨幣作為資本在生產、流通領域中的實際使用,因此,一旦貨幣作為生息資本貸放出去,貨幣就表現為能夠生產更多貨幣的貨幣,並且成為能夠自行增殖的價值。因而在生息資本上,資本關係取得了它的最表麵、最富有資本拜物教性質的形式。

生息資本是作為所有權的資本,而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是作為職能的資本;生息資本總是與作為職能的資本相對立。正如資本借貸者一樣,將貨幣作為生息資本貸放的貨幣資本經營者,總是直接與實際執行職能的生產者和經營者相對立,而不是與以雇傭工人為主的勞動者相對立。

現實資本和虛擬資本。

馬克思將以物質形態實際存在的生產資料、勞動資料,包括原材料、機器設備、廠房建築等等資本價值稱為現實資本;將股票、債券,等等有價證券所代表的現實資本的資本價值稱為虛擬資本,並分析了為什麼這種有價證券所代表的資本價值屬於虛擬資本。

我們來看國債券。

國家向社會發行國債券,承諾向購買債券的人按期支付利息;國債券的購買者當然相信國家的承諾,他們將貨幣以貨幣資本的形式投在國債上。從這個角度看,購買國債的貨幣是以借貸資本的方式貸放給國家的,是以生息資本的本性憧憬著那份必然會到手的利息。

現在來看國家方麵,國家成功地發行了國債,立即就將這些貨幣資本用在預定的項目之上。無論這些國債項目是投資型的,還是純粹消費性的,甚至隻是為了歸還以前的政府、國家債務的,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國家確實立即在國債使用項目上花掉了這些貨幣資本,現在,這些貨幣資本確實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國家有稅收權利,國家每年依法向全社會各行各業征稅,而這些稅收的一部分早就被計劃好了,不但能夠償付國債的本金,而且能夠支付國債的利息。對這些國家的債權人來說,國家拿一張印刷精美的紙——一張國債券換取他們手中白花花的銀子,並且立即花掉了他們交付的國債購買款項,但這一點也不會讓他們擔心,因為他們相信手中捏著的這張國債券,到期一定可以向國債發行機構兌換成原先支付的本金,並且也一定能夠獲得一份預先知道的利息。特別是,這張國債券在期限內可以隨時在證券交易所賣出,提前收回本金和一份貨幣增加額,即按一定期限計算的利息。國債發行和交易機製的這種人性化設計,完全符合一個貨幣所有者、貨幣占有者的本性。就是這份對國家信用的信任,對國家稅收權利的信任,對證券交易所交易機製的信任,使得國債發行總是受到歡迎,暢行無阻。但是,這張國債券所代表的貨幣資本,確實早已經被花費掉了、消失了。這個事實說明,國債券所代表的資本隻是人們觀念中的資本,因而隻是虛擬的資本。

國債券本金連同利息都會回到國債券持有者手中的這個事實,隻是建立在國債券持有者對國家信用的信任之上。當國家經濟形勢不好,甚至世界上某一個重要國家的經濟形勢惡化,都會導致購買國債的債權人,這些貨幣所有者和占有者們驚慌失措,紛紛湧向證券交易所,試圖盡快賣出手中持有的國債券。哪怕這些國債券仍然可以到期兌付本金和支付利息,債券持有者們仍然會心急慌忙地拋售債券,不為別的,隻是因為信任出了問題。我們並不需要舉出曆史上發生在許多國家的國債券拋售危機的事例,隻要看看公元20世紀80年代後期的中國,那時人們都想方設法地試圖脫手國庫券(與國債相同性質)。國庫券當時無法在證券交易所出售,於是人們就私下裏轉讓、買賣國庫券,以遠遠低於國庫券票麵麵值的價格出手,根本不考慮那點利息,也不在乎本金的損失,隻求將這些代表虛擬資本的國庫券拋售掉,收回現金,有多少是多少。由於在中國,自1949年以來,從來沒有發生過國庫券不能兌現和不能付息的問題,因此,在全國範圍內,有許多人乘機收購國庫券,而在上海,更有一批人專業收購國庫券。在寒風凜冽的馬路邊上,他們像一根根電線杆那樣站著,耐心地等著有人將國庫券轉讓給他們,還因此獲得了一個諢名“打樁模子”。最後,那些收購國庫券的人都發財了,因為國庫券如期兌現、付息,他們不是收獲了國庫券的利息,就是收獲了國庫券買賣差價加上利息。但是,國庫券如期兌現、付息,並不表明它就代表現實資本,事實上,國庫券的兌現本金和利息收益均來自國家每年的稅收收入,而不是來自哪個現實資本的利潤收入。

我們在這裏以國債券為例說明什麼是虛擬資本,那是為了使讀者更加容易理解虛擬資本的含義。因為,一般來說,人們相信政府發行的國債具有無與倫比的真實性,因而相信其一定代表現實資本。如果人們理解了國債券是虛擬資本,那麼,我們就可以花費較少的口舌來說明企業債券、銀行證券產品、股票等等確實也是虛擬資本了。

現實資本是容易理解的,一台機器、一條鐵路、一家工廠、一座礦山等等,都是以實物形式存在的現實資本;虛擬資本因其總是以現實資本的代表的名義出現,因而讓人難以理解。從形式上看,虛擬資本是來自現實資本的。一家公司用紙張印刷(電子數據也一樣)的股票和債券複製了這些實際資產即現實資本,實現了資產證券化,從而虛化了這些現實資本。更重要的是,這些紙質(電子)證券一經出售,證券持有者就隻是在法律名義上持有這些現實資本的一部分,同樣,在法律上,證券持有者無權向上市公司出示自身持有的證券以伸張對其某一部分實際資產即現實資本一部分的所有權權利,因而這些證券所代表的實際資產、現實資本變成了人們觀念上的資本價值。同樣有意義的是,這些證券一旦發行完畢,除了在規定期限內提供固定利率或不固定利率的利息以外,通常可以立即在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而就是這一交易製度,更加體現了這些證券產品的虛擬性,其市場價格每時每刻變幻不定,人們隨時買賣、轉讓它們,這些代表實際資產、現實資本的證券產品完全演變成為人們想象中的虛擬資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