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康子送來藥物,孔子拜謝後接受,這是循禮。曰“丘未達,不敢嚐”是循理。

鏈接——

“賜食”與“饋藥”之異:本章“康子饋藥”與後章“君賜食,必正席先嚐之”有一個對比。對於“賜食”,可以“先嚐之”。但是,本處是“饋藥”,不了解藥性不能隨便嚐,所以告之“丘未達,不敢嚐”。如此,方是合情合理,是真正懂禮。

10。12廄jiù焚fén。子zǐ退tuì朝cháo,曰yuē:“傷shānɡ人rén乎hū?”不bù問wèn馬mǎ。

詞彙——

廄:馬棚。

成長與感悟——

通覽《鄉黨》篇,滿目都是彬彬有禮,本章見仁。

人外在的得體與有禮,源於內心的仁愛之情。此章與“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遙相呼應。

10。13君jūn賜cì食shí,必bì正zhènɡ席xí先xiān嚐chánɡ之zhī。君jūn賜cì腥xīnɡ,必bì熟shú而ér薦jiàn之zhī。君jūn賜cì生shēnɡ,必bì畜xù之zhī。侍shì食shí於yú君jūn,君jūn祭jì,先xiān飯fàn。疾jí,君jūn視shì之zhī,東dōnɡ首shǒu,加jiā朝cháo服fú,拖tuō紳shēn。君jūn命mìnɡ召zhào,不bù俟sì駕jià行xínɡ矣yǐ。

詞彙——

腥:生肉。

熟而薦之:烹熟先供於先祖。

畜:畜養。

東首:首在東,正麵對君。

加朝服,拖紳:臥病不能著衣束帶,故加朝服於身,引大帶於上。紳,大帶。

不俟駕行矣:不待車馬齊備,先行。

成長與感悟——

記述事君之禮,誠敬、謙恭盡在其中。

10。14入rù太tài廟miào,每měi事shì問wèn。

成長與感悟——

外在的生活方式源於內心的價值認知。

價值認知亦有源泉,生活方式是必要的輸入。

始終在禮的浸澤與潤染中,夫子動容周旋無不中禮。

10。15朋pénɡ友yǒu死sǐ,無wú所suǒ歸ɡuī,曰yuē:“於yú我wǒ殯bìn。”朋pénɡ友yǒu之zhī饋kuì,雖suī車chē馬mǎ,非fēi祭jì肉ròu,不bù拜bài。

詞彙——

無所歸:沒有負責收殮的人。

於我殯:我來為他舉行殯葬之禮。

成長與感悟——

讀本章,知孔子深情,但是不矯情。

什麼是朋友?真正朋友的內涵在此。

10。16寢qǐn不bù屍shī,居jū不bù容rónɡ。見jiàn齊zī衰cuī者zhě,雖suī狎xiá,必bì變biàn。見jiàn冕miǎn者zhě與yǔ瞽ɡǔ者zhě,雖suī褻xiè,必bì以yǐ貌mào。凶xiōnɡ服fú者zhě式shì之zhī。式shì負fù版bǎn者zhě。有yǒu盛shènɡ饌zhuàn,必bì變biàn色sè而ér作zuò。迅xùn雷léi風fēnɡ烈liè必bì變biàn。

詞彙——

屍:古代指代人受祭的人。

居不容:閑居家中,不必如上朝或祭奠時之威儀肅穆,應順乎自然,故不容。

見齊衰者,雖狎,必變:遇到人有喪事,即便是平時非常親近的人,亦態度變得嚴肅,以示哀戚同情。狎,親近而不莊重,是指平常耍鬧之人。

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看見貴者和樂師,不因關係親昵與熟絡便廢禮,一定要表現得有禮貌。冕者,戴禮帽之人,泛指貴者。瞽者,樂師。

凶服者:穿送喪、出殯衣服之人。

式:後作“軾”。古代車輛上的橫木。這裏作動詞,看是俯身伏在軾上,其實是車在靠邊避讓,是有禮的表達。

負版者:穿孝服之人。傳統上對此有三種解釋:一種認為是背負國家圖籍之人;二是“負版”應為“負販”,指做買賣之人;三是指穿喪服之人。

有盛饌,必變色而作:盛饌彰表的是盛情,看似變色而作敬盛饌,實際是在敬一分盛情,在敬人。

迅雷風烈,必變:天上打疾雷,地上刮大風,一定要改變態度。《禮記·玉藻》曰:“若有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雖夜必興,衣服、冠而坐。”敬天之威儀。

成長與感悟——

君子當進則進,該息則息,動靜有常,張弛有度。

對人情事變寄以同情,敬人之盛情,敬天之威儀,誠敬無處不在。

10。17升shēnɡ車chē,必bì正zhènɡ立lì,執zhí綏suí。車chē中zhōnɡ,不bù內nèi顧ɡù,不bù疾jí言yán,不bù親qīn指zhǐ。

詞彙——

升車:上車,登車。

執綏:抓住上車時的繩索。

內顧:回頭看。

疾言:快速地說話。

親指:用手指指點點。

成長與感悟——

本章記述與禦車有關的禮節。

端端正正,不快言快語,不指指點點。

車輪滾滾向前,車中的孔子,凝固著優雅的定格。

10。18色sè斯sī舉jǔ矣yǐ,翔xiánɡ而ér後hòu集jí。曰yuē:“山shān梁liánɡ雌cí雉zhì,時shí哉zāi時shí哉zāi!”子zǐ路lù共ɡǒnɡ之zhī,三sān嗅jù而ér作zuò。

成長與感悟——

讀本章,一幅生動的畫麵就在眼前。孔子與弟子子路走在山間,不遠處有幾隻野雞停留在那裏。那幾隻野雞看到來人,便很機警地飛起來,它們盤旋飛翔一陣,便在遠處飛落到了一起。孔子看到這一情景,感歎地說道:“山梁上的這些雌雉,得其時啊!得其時啊!”孔子認為,這些野雞能夠遠害避險,能夠看到自己所處的形勢。這時,子路悟出孔子想要表達的意思,也非常感慨,遂俏皮地向它們拱拱手。這批野雞見狀,便振振翅膀飛走了。

這幅畫中有著至深的寓意,它涉及“時中”的話題。中不離時,時不離中。一個人的行為離不開自己所處的時空背景,於公於私,鄉裏朝堂,事下待下,衣食住行,行處坐臥,於一切時中,都是剛剛好。

此章亦與“學而時習之”遙相呼應。知行合一是至高的追求,知行合一貴在知時處中。

堅守價值,追求卓越,一絲不苟,在保持對他人的禮節和尊重中,尋找到的美好生活是愉悅的,是靜定,是恒久。

鏈接——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時中者,將自己與時空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