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彙——

牖:南麵的窗子。古人居室,北墉而南牖,墉為牆,牖為窗。

斯人:這樣的人,這裏指伯牛。

成長與感悟——

關於“亡之”,有人認為是伯牛無得此病之道。又一說,亡,喪也,其疾不治,將喪此人。事實上,既然伯牛無得此病之道,但又因此病在身而命將亡,隻能歸於命。

人生是通達是窮困,陽壽幾何,在可知不可知之間,唯有修身在我。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顯示的是人生境界。孔子自言五十便知道天道運行的規律,認識問題深刻,了解社會、人生的基本規則。至六十聞事情之然,即知事情之所以然。正像《論語·裏仁》所記孔子之言:“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在這樣的境界中,孔子可以由結果推知原因,可以判斷事情的發展趨向,他已清楚人們形形色色,錯誤形形色色,什麼樣的錯誤一定就會出自什麼樣的人。觀察這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鏈接——

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禮記·中庸》)

如天地一般廣博的心胸,既要有高遠的追求,還要有對於缺憾的擔當與接受。

人物——

伯牛:魯國人,孔子弟子。姓冉,名耕,字伯牛,以品德操行聞名。

6。11子zǐ曰yuē:“賢xián哉zāi,回huí也yě!一yī簞dān食shí,一yī瓢piáo飲yǐn,在zài陋lòu巷xiànɡ,人rén不bù堪kān其qí憂yōu,回huí也yě不bù改ɡǎi其qí樂lè。賢xián哉zāi,回huí也yě!”

詞彙——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巷:古代村中的小道。

堪:忍受。

成長與感悟——

盡管君子和小人都可能出身貧賤,但他們的態度和行動絕不是一回事。

君子不會因為身處富貴而飄然自傲,也不會因為貧賤而崩潰;小人會將富貴看成自傲的資本,將貧賤當成是不幸的懲罰,進而怨聲載道。

貧而樂,不是鼓勵貧,而是無論現狀是什麼,都應該安貧樂道。

鏈接——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禮記·中庸》)

生命的至高境界在於當位而行,無論是富貴、貧賤、夷狄、患難、上位、下位均如此,正己無怨。隻有這樣,人們才會因自覺而自在,且無處無時不自在。

6。12冉rǎn求qiú曰yuē:“非fēi不bù說yuè子zǐ之zhī道dào,力lì不bù足zú也yě。”子zǐ曰yuē:“力lì不bù足zú者zhě,中zhōnɡ道dào而ér廢fèi。今jīn女rǔ畫huà。”

詞彙——

說:通“悅”。

畫:原地不動。

成長與感悟——

心有餘但力不足,這是許多人半途而廢最為冠冕堂皇的理由。

所謂力不足者,是才能、力量不足,還是心力不足?才能和力量不足,可以通過進德修業來完善。但心力不足的本質是自性未開,畫地為牢,中道而廢,非力不足,是心不誠。

6。13子zǐ謂wèi子zǐ夏xià曰yuē:“女rǔ為wéi君jūn子zǐ儒rú,無wú為wéi小xiǎo人rén儒rú。”

成長與感悟——

儒者,濡也。習學事久,則濡潤身中,故謂久習者為儒也。

君子儒:習學之中,“賢者識其大”者,識大者方能明道。

小人儒:習學之中,“不賢者識其小”者,識小者易空有其名。

儒者之行,不必拘泥於禮儀、禮服之類的小節。為人之道才是禮的內涵。

6。14子zǐ遊yóu為wéi武wǔ城chénɡ宰zǎi。子zǐ曰yuē:“女rǔ得dé人rén焉yān耳ěr乎hū?”曰yuē:“有yǒu澹tán台tái滅miè明mínɡ者zhě,行xínɡ不bù由yóu徑jìnɡ,非fēi公ɡōnɡ事shì,未wèi嚐chánɡ至zhì於yú偃yǎn之zhī室shì也yě。”

詞彙——

武城:魯國的小城邑。

行不由徑:做事合乎正道,光明磊落。徑,原意為小路。

成長與感悟——

為政在人,為政在識人、得人,得賢人。

不行小道,不走捷徑,知此人動必以正,沒有欲速的意念。

沒有公事,不見邑宰,知此人有以自守,沒有徇私的動機。

得此一人,尊禮推重,獎一勵百,端正一方之風化,是政治的奧妙。

鏈接——

為政在於得人: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欲論魯國之士,與之為治,敢問如何取之?”……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聖人。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孔子家語·五儀解》)

哀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人物——

澹台滅明:字子羽。春秋時期魯國武城人。他為人正派、剛烈、博學,門徒眾多,被譽為魯之名士。

6。15子zǐ曰yuē:“孟mènɡ之zhī反fǎn不bù伐fá,奔bēn而ér殿diàn,將jiānɡ入rù門mén,策cè其qí馬mǎ,曰yuē:‘非fēi敢ɡǎn後hòu也yě,馬mǎ不bù進jìn也yě。’”

詞彙——

伐:誇耀。

奔而殿:軍敗逃跑曰奔,在後麵斷後曰殿,軍敗殿後者有功。

策:鞭打。

成長與感悟——

賢達的君子好行大道,表現在方方麵麵。

麵向功勞,不自居,不自誇;麵對困難,不推諉,不退縮。

鏈接——

孔子曰:“所謂君子者,……仁義在身而色無伐。”《孔子家語·五儀解》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真正的君子內有美德,外無溢美之色,並不沾沾自喜。

人物——

孟之反:名側,魯國大夫。據《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魯國與齊國作戰,魯軍大敗。作為統帥之一的孟之反留在後麵掩護大軍撤退,當大家都安全撤回而迎接他最後到達時,他卻故意鞭打著馬說:“不是我敢於殿後,而是我的馬跑不快呀!”

6。16子zǐ曰yuē:“不bù有yǒu祝zhù鮀tuò之zhī佞nìnɡ,而ér有yǒu宋sònɡ朝zhāo之zhī美měi,難nán乎hū免miǎn於yú今jīn之zhī世shì矣yǐ。”

成長與感悟——

當“佞”成為“美德”,被尊崇,知人心不古。不古即不樸。

孔子感歎時人好佞、好色。孔子借人、借物說理,本章的重點不在祝鮀與宋朝二人,而在“佞”與“美”的品行問題。

人物——

祝鮀:衛國大夫,字子魚,有口才。

宋朝:宋公子,出奔於衛,有美色。《左傳·昭公二十年》和《左傳·定公十四年》都有關於他因貌美而引起禍端的記載。

6。17子zǐ曰yuē:“誰shuí能nénɡ出chū不bù由yóu戶hù?何hé莫mò由yóu斯sī道dào也yě?”

詞彙——

戶:一扇門。

成長與感悟——

人人皆知出必由戶,從窗子裏跳進來或者跳出去,當然不行。

人未必知“行必由道”,而具體做事時卻一定要“行必由道”。

非道遠人,人自遠爾。

鏈接——

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孟子·萬章下》)

行事不按照禮,不遵守義,仿佛走路不經門,不在道。走路不在道上,不經過門,若是爬牆頭,或者從窗子裏跳進跳出,總不像那麼回事。

6。18子zǐ曰yuē:“質zhì勝shènɡ文wén則zé野yě,文wén勝shènɡ質zhì則zé史shǐ。文wén質zhì彬bīn彬bīn,然rán後hòu君jūn子zǐ。”

詞彙——

質:質樸。

文:華飾。

野:鄙野。

史:古之史官,這裏指虛浮。

彬彬:這裏指“文”與“質”相得益彰的樣子。

成長與感悟——

外在的威儀與內在的本性,對立統一,相互依存,不可廢其任何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