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站 等

文史快車

作者:謝建平

“北大荒”即黑龍江墾區,分布在黑龍江省三江平原、鬆嫩平原、完達山和小興安嶺地區,是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

從1955年到1976年,先後有10萬官兵、5萬大專院校畢業生、20萬支邊青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從祖國四麵八方來到北大荒,為它的開發建設貢獻了青春、汗水乃至生命,把這裏建成了我國規模最大的國營農場群,成為中國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

以下圖片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知青在北大荒的生產生活情況,把我們帶回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明代張居正用“考成法”管理官吏

“考成法”類似現在“目標管理責任製”,但他的做法似乎更有操作性,用“三字”概括,就是“穩、準、狠”。

現以對六部尚書(國務院各部長)的考核為例,其管理方法是:首先,將各部長每年須完成的工作和完成期限登記成3個賬簿,並分別在本部“給事中”(專門負責彈劾,不受本部門領導)、都察院(中紀委)、內閣(國務院)留存;然後,各部長每月須呈供完成工作情況的依據,分別親赴給事中、內閣和都察院,對照賬簿,完成一件、就勾銷一件;最後,內閣、都察院、給事中等三部門,逐件核實官員提供的工作完結依據,如有部門發現其沒有如期完成工作的,就按規定予以處分。

按此辦法,萬曆三年(1575年),查出各省撫按官名下未完成事件共計237件,撫按諸臣54人。鳳陽巡撫王宗沐、巡按張更化,廣東巡按張守約,浙江巡按肖廩,以未完成事件數量太多而罰停俸三月。萬曆四年(1576年),山東17名、河南2名官員,因地方官征賦不足九成受到降級處分,而山東2名、河南9名官員受革職處分。張居正當政期間,按“考成法”,裁革的冗員竟約占官吏總數的十分之三。

乾隆寫劇本招待英國使者

乾隆一生寫詩4.3萬多首,比全唐詩(4.2萬多首)還多,假設他從生下來就會寫詩,平均一天也要寫1.34首。1793年,馬戛爾尼訪華,希望與中國建立貿易往來,乾隆對此高度重視。此前經過尼布楚之戰,清軍戰勝了沙俄,雙方以朝貢的方式,建立了貿易往來,乾隆希望也用這種方式與英國打交道。

為了讓英國使者目瞪口呆,乾隆煞費苦心,叮囑沿途嚴加戒備,禁止使團人員與百姓接觸,以給他們一個清朝特別強大的印象。為威震對方,特意定圓明園西洋樓為接待場所,西洋樓是郎世寧設計的,以西方建築為主體,特別雄壯,足以顯示大清無所不有。然而,馬戛爾尼到了西洋樓,並沒覺得特別驚訝,這讓乾隆感到灰心。

為了讓馬戛爾尼下跪,乾隆費盡心思,終於想到要感化英國蠻夷,藝術最有說服力。於是,他著手編寫了一個昆劇劇本,名為《四海升平》,裏麵文昌皇帝、四海龍王、雷公、電母輪番登場,最後收服了鬧事的海龜,全劇以眾神念白“果然是萬萬年四海升平也”收場。

這出戲是賜宴當日所演,當天共演了8出戲,耗時5小時,本劇是大軸,可馬戛爾尼根本沒看懂,他看到有很多海上、陸地的動物,以為是在讚美大陸與海洋聯姻。

乾隆的劇作很多,比如昆劇《八佾舞虞庭》,是讚美自己平定西陲,他不僅寫,而且改,經常審查民間戲劇,遇到違禁的詞句輒改之。有趣的是,《四海升平》在嘉慶、光緒末年曾盜了兩版,用於宮內演出,是歌功頌德的必備劇目。

“半斤八兩”的來曆

“半斤八兩”一詞比喻彼此一樣,不相上下。這一詞語的來源有二。

一說東漢時流通三種貨幣,分別是黃金、白銀和五銖錢,其中五銖錢又簡稱錢。將一千個五銖錢用繩子串起來,稱為一吊,通常,一吊錢可以兌換一兩白銀,七十兩白銀可以兌換一兩黃金,而一斤有十六兩。這就是半斤八兩的來曆。

另一說法是:在中國曆史上,秦始皇為統一度量衡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其中當時為了統一計量而製定了斤兩的十六進位製,有的書上記載了這樣的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丞相李斯很順利地製定了錢幣、長度等方麵的標準,但在重量方麵沒了主意,於是向秦始皇請示。秦始皇寫下了四個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給出了製定的標準,但並沒有確切的數目。李斯為了避免以後遭到罪責,決定把“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作為標準,於是定出了一斤等於十六兩,半斤自然就是八兩。誰知這一標準在此後兩千多年一直被沿用,這也是成語“半斤八兩”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