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滋養——中部動物保護區3(1 / 1)

綠水滋養——中部動物保護區3

五鹿山——褐馬雞

五鹿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山西省蒲縣、隰縣境內,為呂梁山南段最高峰,主要保護對象是世界珍禽褐馬雞。

保護區原始森林氣勢獨特,植被豐富、草木茂盛,主要生長白皮鬆、遼東鬆,還有側柏、龍柏、樺樹、楊柳等樹種,形成針、闊葉混交林。

五鹿山保護區屬於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是東南區季風的邊緣,受海拔、地形和森林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與省內同緯度地區相比,氣溫偏低,變幅較大,空氣濕度偏高,形成典型的山地氣候。其特點是夏季炎熱多雨,多為東南風,冬季寒冷,盛行西北風。

保護區內的脊椎動物共有252種,兩棲動物7種,爬行動物11 種,鳥類199種,哺乳動物35種。

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種,即褐馬雞、黑鸛和金雕;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24種,如大天鵝、獵隼、遊隼、灰背隼、紅腳隼、燕隼、黃爪隼、紅隼、紅角鴞、雕鴞、縱紋腹小鴞、長耳鴞和短耳鴞等。

褐馬雞是我國特產珍稀鳥類,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僅分布於我國山西呂梁山脈以及河北、北京等地的部分林區。

褐馬雞身高約0.6米,體長1米至1.2米,體重5000克,全身呈濃褐色,頭和頸為灰黑色,頭頂有似冠狀的絨黑短羽,臉和兩頰裸露無餘,呈豔紅色,尾巴高高豎起。翅短,不善飛行,兩腿粗壯,善於奔跑。

褐馬雞最愛炫耀的是它那引人矚目的尾羽。其尾羽共有22片,長羽呈雙排列。中央兩對特別長而且很大,被稱為“馬雞翎”。

平時,它高翹於其他尾羽之上,披散時又像馬尾,故稱“褐馬線”。褐馬雞整個尾羽向後翹起、形似豎琴,十分美觀。

褐馬雞是山區森林地帶的棲息性鳥類,它主要棲息在以華北落葉鬆、雲杉次生林為主的林區和華北落葉鬆、雲杉、楊樹、樺樹次生針闊混交森林中。

它白天多活動於灌草叢中,夜間棲宿在大樹枝杈上,冬季多活動於1000米至1500米高山地帶,夏秋兩季多在1500米至1800米的山穀、山坡和有清泉的山坳裏活動。

褐馬雞性情暴躁、健勇善鬥,有置死不避艱險的品格。為了適應較為複雜的環境和防禦外來天敵的侵害,褐馬雞始終進行群體活動。

褐馬雞為雜食性鳥類,大多數植物和動物都是它采食的對象。其中,植物有山尖子、鬆子、刺梨以及沙棘果等四五十種;動物性食物有像蠅類、蚊類、蛇類以及蝗蟲類等。褐馬雞也喜歡覓食真菌類的銀盤和羊蹄、蕎麵蘑菇等。

褐馬雞是我國特產鳥類,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國鳥類學會也以褐馬雞為會標,被譽為“東方寶石”。

但由於農業及城市的侵占威脅,砍伐森林及放牧家畜導致棲息地退化,再加上褐馬雞的雛雞孵出至幼雞生長發育階段正是陰雨連綿、降雨過量的季節,這種高濕低溫的生態環境勢必影響到雛雞、幼雞,造成覓食困難、營養不足,死亡率增高,導致種群數量相應減少。

為了保護發展褐馬雞這一稀有珍貴資源,1980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分別在呂梁山的龐泉溝和蘆芽山林區建立了褐馬雞自然保護區。2001年,經陝西省政府批準,黃龍縣建立了黃龍山褐馬雞省級自然保護區。

此後,政府部門投資建成搶救飼養研究中心,開展褐馬雞生活習性觀測及疫情監測、疾病預防等科研活動,並研究其人工繁殖方法。經過精心保護,褐馬雞從最初的上百餘隻已增加至幾千隻,成為我國褐馬雞重要的棲息地。

[旁注]

大天鵝 是一種候鳥,沒有亞種分化,春秋兩季在我國北方、俄羅斯西伯利亞等繁殖地和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南的越冬區之間進行遷徙。大天鵝身上的羽毛非常豐厚,可以有效地抵抗嚴寒的氣候。

[閱讀鏈接]

褐馬雞的生活很有規律,一般在春季3月份進行交配繁殖。每到這個時期,雄鳥之間常常為爭奪配偶而進行殊死搏鬥。

其間,雄雞為了顯示它的威風,叫聲特別粗重而洪亮,遠在2000米之外隱約可聞。它鳴叫時昂首伸頸,尾羽也高高翹起,煞是好看。然後,雌雄追隨,離群交尾,並尋找藏密的林下或灌叢間地麵占領巢區。

1

2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