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之地——中部自然保護區3
金絲猴家園——周至
周至保護區位於陝西省周至縣境內,主要保護對象為金絲猴等珍稀動物及其生存環境。
周至保護區地處秦嶺主脊的北側,區內植物種類複雜、資源豐富。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植物與省級保護植物20 多種,並發現了大麵積的獨葉草及巴山冷杉。
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落葉闊葉林與針闊葉混交林中,分布著14群,總數約1500隻的金絲猴,是我國金絲猴種群數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地區,近年來還曾多次發現白色金絲猴。本區除金絲猴外,還分布有一定數量的羚牛、大熊貓等珍稀動物,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
保護區在大地構造位置上處於秦嶺褶皺係,地層屬禮縣-柞水分區,泥盆係是保護區出露地層的主體,占麵積的2/3左右,其次是石炭係及中生界地屬。北部岩石組成英岩片,南部主要是淺變質性粉砂岩。
土壤結構複雜多樣,基本有4個土類、7個亞類,11個土屬,且具有垂直分布特點。
保護區內水資源豐富,水質清澈,區內大小河流15條,共有流長大於10千米的河流6條,均為黑河右岸一級支流,彙集於黑河,是黑河總彙水麵積的38%,是西安市黑河引水的主要水源。
保護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濕潤,四季中夏季短而炎熱,冬長寒冷,秋季低溫多雨,春常殘雪蓋地,直到4月中下旬才解凍。
由於區內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氣候濕潤,低溫多雨,土質肥沃,水資源豐富,植被呈明顯垂直分布,因此,孕育了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
本區地處秦嶺主脊之北側,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是目前秦嶺地區森林植被保存相對完整的區域。植被垂直分布比較明顯,自下而上依次為針闊混交林帶、樺木林帶和亞高山針葉林帶。
保護區植物資源豐富,主要有種子植物、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及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等。植物分為藥用、觀賞和食用等10大類。植物垂直分布明顯,生態係統類型多樣,其中森林麵積占總麵積的94%。
保護區動物資源豐富,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林麝、大鯢、秦嶺細鱗鮭、紅腹錦雞等。
金絲猴的珍貴程度與大熊貓齊名,同屬周至保護區的“國寶級動物”,金絲猴目前有5個種類:滇金絲猴、黔金絲猴、川金絲猴、越南金絲猴和2012年新近發現的“怒江金絲猴”。
滇金絲猴的體毛主要是黑灰色和白色的,它背披黑毛,臀部、腹部和胸部都是白毛,麵部粉白有致。
我國金絲猴包括川、滇、黔三種,因滇金絲猴遠居滇藏的雪山杉樹林,數量僅千餘隻,黔金絲猴僅見於貴州梵淨山,數量才700多隻,大家比較熟悉的當屬川金絲猴,川金絲猴,布於四川、陝西、湖北及甘肅,深居山林,結群生活。
金絲猴體長約70厘米,尾長約與體長相等或長些。鼻孔大,上翹。唇厚,無頰囊。背部的毛長發亮,顏色為青色,頭頂、頸、肩、上臂、背和尾的毛為灰黑色,頭側、頸側、軀幹腹麵和四肢內側的毛為褐黃色,毛質十分柔軟。因其鼻孔極度退化,即俗稱“沒鼻梁子”,因而使鼻孔仰麵朝天,所以又有“仰鼻猴”的別稱。
金絲猴是典型的森林樹棲動物,常年棲息於海拔1500至3300米的森林中。其植被類型和垂直分布帶屬亞熱帶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亞熱帶落葉闊葉林和常綠針葉林以及次生性的針闊葉混交林等4個植被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