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靈毓秀——北方自然名勝2(1 / 3)

鍾靈毓秀——北方自然名勝2

溶洞奇觀——石花洞

石花洞地處北京房山區西山深處南車營村,因洞體深奧神秘又稱“潛真洞”,又因洞內生有絢麗多姿奇妙異常的各種各樣石花又稱“石花洞”。

石花洞形成於7000萬年前的造山運動。目前已發現此洞有7層,而且層層相連,洞洞相通。其規模與景觀大於桂林的蘆笛岩與七星岩,洞內鍾乳石千姿百態,美不勝收,為北國極為罕見的地下溶洞奇觀。

經中外洞穴專家考查,認為石花洞內的岩溶沉積物數量為我國之最,其美學價值和科研價值也可居世界洞穴前列,與聞名中外的桂林蘆笛岩、福建玉華洞、杭州瑤琳洞並稱我國四大岩溶洞穴。

石花洞洞體分為上下7層 ,目前僅對外開放1層至4層。4層洞壁被鍾乳石類封閉,5層廳堂高大、洞壁鬆軟,並且空氣新鮮,7層則是一條地下暗河。

石花洞內的自然景觀玲瓏剔透、花彩多姿、類型繁多、有滴水、流水和停滯水沉積而成的高大潔白的石筍、石竹、石鍾乳、石幔、石瀑布、邊槽、石壩、石梯田等和滲透水、飛濺水、毛細水沉積形成的眾多石花、石枝、卷曲石、晶花、石毛、石菊、石珍珠、石葡萄等。

還有許多自然形成的造型,如海龜護寶等。並有晶瑩的鵝管、珍珠寶塔、采光壁等,眾多的五彩石旗和美麗的石盾為我國洞穴沉積物的典型,大量月奶石蓮花在我國洞穴中首次發現。

石花洞各個景區遙相呼應,互為映襯。“瑤池石蓮”已有32000餘年的曆史;“龍宮豎琴”堪稱國內洞穴第一幔;“銀旗幔卷”、“洞天三柱”等12個大洞穴奇觀無不令人讚歎叫絕。

岩溶洞穴資源以獨特的典型性、多樣性、自然性、完整性和稀有性享譽國內外。豐富的地質資源,顯示了石花洞在地質科學研究、地質科普教學和旅遊觀賞中的價值。

石花洞中洞穴沉積物記錄了地球的演化曆程和沉積環境的變化,是一處研究古地質環境變化的重要信息庫。

石花洞石筍見證了北京2600多年夏季氣候變遷。大約在四億年前,北京地區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積了大量的碳酸鹽類物質。由於地殼運動,幾經滄桑變遷,海底上升陸地。

大約在7000萬年前,華北發生了造山運動,北京西山就此形成。而後碳酸鹽逐漸被溶蝕成許多岩溶洞穴,石花洞就是其中之一。

石花洞發育在地質年代的奧陶係馬家溝組石灰岩中,隨著地殼運動的多次抬升與相對穩定之過程,使之發育為多層多支溶洞。

1446年4月,僧人圓廣雲遊時發現,命名“潛真洞”,並在洞口對麵的石崖上鐫刻“地藏十王”像。

後來,僧人圓廣又命石匠雕刻十王教主“地藏王菩薩”佛像,安座第一洞室,則又稱為“十佛洞”。因洞內石花集錦,千姿百態,玲瓏剔透,現稱“石花洞”。

石花洞中最著名的雲水洞位於距北京西南的上方山上,洞中有山峰12座,“中天之柱”是其中的最高峰,也稱“摘星坨”。

雲水洞是上方山最著名的景觀,素有“幽燕奧室”之稱,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曆史文化名洞。

雲水洞有6個洞室,洞內由鍾乳石形成的景觀千姿百態,惟妙惟肖,美不勝收。在第二廳中堅立的一根石筍,高達38米,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被譽為“擎天柱”。

駱駝峰由山峰自然形成,宛若一匹巨駝,四蹄沒於蒼林翠壑,雙駝摩雲,仿佛神物,觀看駝峰每每令人感歎大自然造化的神奇。

雲梯始建於金代,明永樂、弘治、萬曆年間曾三次重修。依壁隨岩,階階而上,共有262級。踏級而升,仿佛直入雲霄,故得名“雲梯”。

雲水洞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溶洞,為京郊著名山水佛教遊覽勝地。

[旁注]

玉華洞 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古洞總長5000米,有藏禾、雷公、果子、黃泥、溪源、白雲6個支洞。它形成於2.7億年前,由海底沉積的石灰熔岩經過3次地殼運動的抬升和億萬年流水的衝刷、溶蝕、切割而成,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正處於發育生長期,是一處勝景天成、自然幻化的人間仙境。

石盾 由上下兩塊平行的板組成的外形似盾狀的碳酸鈣沉積物。石盾是由略具承壓性質的滲流水沿某一裂縫以一定角度滲出,從裂縫口部開始形成上下兩個板麵並向外呈環形逐層生長沉澱成盾狀沉積物,當滲流水較多時,便在盾麵的下部形成石鍾乳或石幔。

石筍 指在溶洞中直立在洞底的尖錐體。飽含著碳酸鈣的水通過洞頂的裂隙或從鍾乳石上滴至洞底。一方麵由於水分蒸發;另一方麵,由於在洞穴裏有時溫度較高,水溶解二氧化碳的量減小,所以,鈣質析出,沉積在洞底。日積月累就會自下向上生長的是石筍,從上往下生長的是石鍾乳。

上方山 距北京市區約60千米處,為京郊著名的山嶽型自然風景區。係大房山支脈,峰奇山秀,古木參天,有雲水洞、天柱峰等9洞12峰和以兜率地為中心的“七十二庵”等名勝古跡,還有隋唐遼金時的石經、石碑、寶塔等文物和數千畝原始森林。

[閱讀鏈接]

形成我國北方岩溶的地層主要為奧陶係馬家溝組石灰岩和中元古界薊縣係霧迷山組矽質條帶白雲岩。

上新世石林與第四紀岩溶陡壁組合成的房山地貌主要形成於霧迷山組中,岩溶洞穴發育在馬家溝組和霧迷山組中。大石河南岸從上遊至下遊依次分布雞毛洞、銀狐洞、石花洞、清風洞和孔水洞,由一條地下暗河連為一體,稱為石花洞係。

石花洞係發育在北嶺向斜東北揚起端的馬家溝組頂部,與南麵的周口店猿人洞係隔著房山閃長岩體。石花洞係中8層不同海拔高度的溶洞可以和永定河的8級階地進行對比,也可以和8個華北地文期對比,代表了與之相互對應的北京西山新構造隆升的期次。

東北屋脊——長白山

長白山位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和白山市撫鬆縣境內,是中朝兩國的界山、關東第一山。因其主峰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積雪為年鬆,直上人間第一峰”的美譽。

長白山是我國東北境內海拔最高、噴口最大的火山體。長白山還有一個美好的寓意“長相守,到白頭”。

以長白山天池為代表,集瀑布、溫泉、大峽穀、地下森林、火山熔岩林、高山大花園、地下河、原始森林、雲霧、冰雪等景觀為一體,構成了一道亮麗迷人的風景線。大自然賦予了它無比豐富獨特的資源,使之成為集生態、風光、民俗於一體的自然名勝地。

長白山的主要景觀有乘槎河、牛郎渡、長白山天池、補天石、長白山瀑布、聚龍泉、地下森林、美人鬆、小天池、赤湖、方正石等。

乘槎河開始僅僅是一條溪流,平緩悠然。當流了1000米後,地勢突然陡斜,小河立刻變成野馬,抖動白浪,呼嘯向前。乘槎是指神話中乘木排上天的意思。乘槎河全長隻有1250米,是世界上最短的河流,它尾接天池,頭頂長白瀑布,在2000多米的高山之巔奔騰不止,實為世間一大奇觀。

牛郎渡位於乘槎河上,是一塊橫在河裏的石頭,它好似一座小橋,幫助人們過河。因為從此踏過乘槎河後,便可直至織女峰,故名。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天河配”在長白山找到了物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