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環水繞——五大景區4(1 / 3)

山環水繞——五大景區4

崇山峻嶺中的黑龍江鏡泊湖

鏡泊湖是我國最大的典型熔岩堰塞湖,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距牡丹江市區110千米的群山中。湖區周圍有火山群、熔岩台地等。

湖水南淺北深,湖麵平均海拔350米,北部最深處超過60米,最淺處則隻有一米;湖形狹長,南北長45千米,東西最寬處6000米,麵積約91.5平方千米。景區總麵積1214平方千米,容水量約16億立方米。

曆史上,鏡泊湖也稱“阿卜湖”、“阿卜隆湖”,後改稱“爾金海”,713年稱“忽汗海”,明誌始呼“鏡泊湖”,清朝稱為“畢爾騰湖”。

今仍通稱鏡泊湖,意為清平如鏡。它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山湖泊,以天然無飾的獨特風姿和峻奇神秘的景觀而聞名於世,是國家著名風景區和避暑勝地。

鏡泊湖是大約10000年前形成的,它本是新生代第三紀中期所形成的斷陷穀地。第四紀晚期,湖盆北部發生斷裂,斷塊陷落部分奠定了今日湖盆基礎。

同時,在今鏡泊湖電站大壩附近和沿石頭甸子河斷裂穀又有玄武岩溢出,熔岩流與來自西北部火山群噴發物和熔岩彙集,在“吊水樓”附近形成一道玄武岩堤壩,堵塞了牡丹江及其支流,形成鏡泊湖。這樣形成的湖泊,稱為“堰塞湖”。

湖區有由離堆山及山岬形成的一些小島。湖北端湖水從熔岩堤壩上下跌,形成25米高,40米寬的吊水樓瀑布;瀑布下的深潭達數十米,與鏡泊湖合為鏡泊湖風景區。

鏡泊湖藏身於崇山峻嶺之中,山水含情,風姿無限。整個湖周很少有建築物,隻有山巒和蔥鬱的樹林,呈現一派秀麗的大自然風光,而這正是鏡泊湖的誘人之處。在鏡泊山莊的高處眺望,隻見湛藍的湖水,展向天邊,一平如鏡。

鏡泊湖分為北湖、中湖、南湖和上湖4個湖區,由西南向東北走向,蜿蜒曲折呈S狀。

吊水樓瀑布、白石砬子、大孤山、小孤山、城牆砬子、珍珠門、道士山和老鴰砬子是鏡泊湖中著名的八大景觀,八大景觀猶如8顆光彩照人的珍珠鑲嵌在萬綠叢中。

在這八大景觀中,以吊水樓瀑布最為著名。

瀑布之成因,據考察證實,是鏡泊湖火山群爆發時,噴發出的熔岩在流動進程中,接觸空氣的部分首先冷卻成硬殼,而硬殼內流動的熔岩中尚有一部分氣體仍未得到逸散,直至熔岩全部硬結後,這些氣體便從硬殼中排除,形成許多氣孔和空洞。

這些氣孔和空洞後又塌陷,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熔岩洞。當湖水從熔岩洞的斷麵跌下熔岩洞時,便形成了十分壯觀的瀑布。

吊水樓瀑布酷似聞名世界的尼亞加拉大瀑布。湖水在熔岩床麵翻滾、咆哮,如千軍萬馬之勢向深潭衝來,然後從斷岩峭壁之上飛瀉直下,撲進圓形甌穴之中。

潭水浪花四濺,如浮雲堆雪,白霧彌漫;又似銀河倒瀉,白練懸空。水聲震耳如有雷鳴。

瀑布幅寬40餘米,落差為12米。雨季或汛期,瀑布呈現兩股或數股迭落,總幅寬達200餘米。

瀑布兩側懸崖巍峨陡峭,怪岩崢嶸。站在崖邊向深潭望去,如臨萬丈深淵,令人頭暈目眩。一棵高大遮天的古榆枝繁葉密酷似一把天然的巨傘,踞險挺立於峭崖亂石之間。

斑駁的樹影中,一座小巧的八角亭榭依岩而立,人稱“觀瀑亭”。

亭台至瀑布流口及北沿築有鐵環鎖鏈護欄。古榆下尚有一條經人工鑿成的石頭階梯蜿蜒伸向崖底的黑石潭邊,枯水期間,潭水波平如鏡。據測黑石潭深達60米,直徑也有100餘米。每逢晴天麗日,光照相瀑布,則有色彩斑斕的彩虹出現。

冬季枯水期,瀑布不見了,卻可以觀看到另一番景致。在熔岩床上,可發現許多被常年流水衝擊的熔岩塊因磨蝕而形成的大小深淺不等的溶洞,這些溶洞,猶如人工鑿琢般光滑圓潤十分別致。環潭的黑古壁,是一個天然的回音壁,可與北京天壇公園的回音壁相媲美。

關於吊水樓瀑布,曾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很久以前,在瀑布的水簾後麵藏著一位聰明美麗的“紅羅女”,深受遠近青年人的愛慕。但她聲言無論是誰向她求愛,都有必須回答“什麼是人間最寶貴的”問題。

消息傳開後每日來向她求婚的人絡繹不絕。其中有勇士、書生、商人,乃至國王。

勇士回答說:“人間最寶貴的是武力。”

書生說:“人間最寶貴的是詩書。”

商人說:“人間最寶貴的是金錢。”

而國王卻回答:“人間最寶貴的是權勢。”

這些回答,紅羅女都不滿意。於是勇士含羞而去,書生浴恥而歸,商人傾寶於湖,不再提親。

唯有國王厚顏無恥地呆立在吊水樓前苦思冥想不肯離去,最終老死在懸崖上葬身於烏鴉腹中。

如今,每當人們來到吊水樓瀑布前,便不由得想起聰穎、美貌的紅羅女和她那發人深省的提問。

鏡泊湖內的白石砬子位於鏡泊湖邊,孤山前湖之左岸,是一座白石層疊、錯落有致的白崖島,為湖中名景之一。

砬子為方言,指山上聳立的大岩石。它由3座白石峰組成,左右兩座低矮,陡峭的石壁突出湖岸,中間格外高峻,麵臨湖水,傲然屹立,很雄偉。島上常年堆積的白色的魚鷹類糞便,像無數塊巨岩粘在一起,層層疊疊,奇形怪狀,故而得名“白石砬子”。

平時白石砬子和鄰近的湖岸相接,當湖水溢滿,石峰與鄰岸便被浩渺的大水相隔,也稱“白崖島”。遠遠望去,它形似身披白色盔甲的衛士屹立於萬山叢中,守衛著鏡泊湖。

鏡泊湖內的大孤山是一座高出水麵65米、麵積僅10000平方米的圓形山峰,聳立於湖中,實為湖中一大島嶼,是地殼斷裂後遺留下來的殘塊。

它狀似一頭水牛橫臥湖上,埋頭飲水,生機盎然。春暖花開時節,大孤山上開滿了杏花、李花、玫瑰花和興安杜鵑花等五顏六色的野花,絢麗多彩,故也稱“花山”。

島上森林茂密,針闊葉混交林濃蔭蔽日,岸邊灌木叢生。森森古樹的須根因常年被湖水衝擊,已袒露在外,攀緣於岩石裂縫之間,顯示出它頑強的生命力。

大孤山北側不知何時何人鋪就一條山徑,已無從考證。沿著山徑登臨峰巔,極目遠眺,真是滿目錦鄉。遠看重巒疊翠,天水一色;湖上流光溢彩,煙波浩渺;近觀雲靄浮漾,湖光波影盡收眼底。小島的靜謐,環境的幽雅使人頓生愛慕之情。

小孤山是底殼斷裂的殘塊,位於大孤山附近。小孤山小巧玲瓏,形似盆景,可謂八大景中之精品。

鏡泊湖八景之一的城牆砬子位於鏡泊中部西岸山頂,小孤山西南的岸上,山岩峭立。山上有一座古城遺址,據考證,此處為渤海國湖州故城,為此,城牆砬子又名湖州城遺址。

此地地勢險要,雖已曆經千年,但城牆大部分仍巍然屹立,可知其當年風貌,登城俯瞰,鏡泊風光,盡收眼底。站在山城之上可向北遠眺小孤山;向南俯視珍珠門,山城與碧波相映,文物古跡與自然風光渾然一體。

山城依山勢走向,用石塊築就。城的北和東側為峭壁,借助天險為屏,低矮地段間以石砌城牆銜接,城的西和南側為陡坡,順勢築牆。城牆周長2000米,呈不規則方形,城南與東北各有一甕門,可與山下相通。

城垣除部分塌陷,大部完好。城牆疊砌清晰,雖然經過了上千年的曆史,猶巍然屹立保持著當年挺拔峻偉的曆史風貌。

珍珠門,位於中湖南最狹窄之外。兩個小島分立左右,高出水麵15米,遠望似門,故稱“珍珠門”。

傳說,它們是紅羅女擾富商的求婚,將其兩顆求婚的珍珠拋於湖中,衍化成兩座精巧的小礁山。兩島間的航道隻有10多米,曆來是湖中的交通要道。枯水期,湖中沙灘裸露,小島與湖西岸接壤,渤海時期湖州城遺址即在珍珠門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