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八月,雪蓮盛開,像一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荷花,因此雪蓮也有著“雪荷”之稱。
相傳,這“雪中之蓮花”,是當年西王母在瑤池設宴祝賀周穆王西巡時,由天宮仙女們撒下來的荷花葉瓣生長而成,帶有仙氣,誰能飲到雪蓮花苞上的露珠,則可以驅邪除病,延年益壽,長命百歲。所以雪蓮也比喻幸福的生活和高尚的愛情。
於右任期盼祖國統一
在美麗的玉山,流傳著一個關於近代詩人於右任的感人故事。於右任生於1879年,陝西省三原人,祖籍涇陽,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書法家。
於右任晚年在台灣對祖國大陸魂牽夢繞,他苦盼葉落歸根,但他的心願終究沒有實現,於是他在暮年寫下遺言:
我百年後,願葬玉山或阿裏山樹多的高處,可以時望我大陸、我的故鄉,山要高者,樹要大者。
1964年於右任逝世後,台灣許多民眾團體發起募捐為其雕像。著名雕塑家陳一凡為於右任銅像進行了設計和雕塑,且盡義務,不收分文。
因為玉山主峰高度為3997米,陳一凡為了滿足人們希望玉山主峰能達到4000米的願望,他將於右任半身銅像連同基座設計為3米高,這樣就使它人為地進入到4000米高山的行列。
陳一凡設計和雕塑的銅像完成後,施工卻遇到了難題。那時登玉山的索道尚未修築,登山的石階有些地段也未鑿建,連登山的運動員也視為畏途,何況要把上千千克的建築材料搬上山頂,真是“難於上青天”。
幸好,施工單位的人員物色到兩位高山族的山民,當這兩位高山族山民聽說這次任務很特殊,並不是當導遊,而是要在玉山頂峰為於右任建造一座半身銅像時,他倆二話沒說,就攬下了這個活。
當年登玉山的路徑,有好幾處都要通過木製棧道,棧道年久失修,鋪的木板有朽毀,加上負載過重,山風又強勁,人走在上麵,雙手必須攀附山壁保持平衡,若一不小心,跌下去就會粉身碎骨了。
1967年,於右任銅像舉行了落成典禮。在其後的多少年間,這座銅像都是登玉山者的坐標,這座矗立在台灣第一高峰的於右任銅像,成為台灣同胞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一種象征。
人們看到於右任銅像就會愴然涕下,就會想起他寫的期盼祖國統一的千古絕唱《望大陸》:
葬我於高山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唯有慟哭!
葬我於高山上兮,望我家鄉;
家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山蒼蒼,野茫茫;
山之上,國之殤!
想起此詩,就給人一種悲愴深沉和愛國情摯的感覺。由於於右任先生久居台灣,不能回歸祖國,但是海峽波濤卻隔不斷、阻不了他那望大陸、念故鄉和思親人的深情。
這首詩的前兩節采用重章複踏的手法,反複詠唱,抒發對大陸、對故鄉深切向往和眷戀的情懷,是詩人真情實感的強烈表露。
這首詩充滿了鄉思之苦,溢於言表,許多人說這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同樣更是催人淚下的世紀哀鳴。
古有楚國著名詩人屈原的千古《離騷》,現有於右任先生的《望大陸》,不一樣的詩,一樣的愛國情,絲絲扣動人們的心弦,真是玉山之巔有國殤啊!
[旁注]
雕像 就是用材料經過特殊工藝,雕塑出各種人物像和建築像的一種作品。其中人物雕像最能顯示一個社會文化氣息的大眾藝術品。站在塑像麵前,不用擔心語言不溝通,更不怕它會用言語傷害你。不說話的塑像,其實可以告訴你很多東西,通過作者的一刀一鑿,你可以想像它生活的時代,“聽”它訴說往事和曆史。
高山族 主要居住在我國台灣省,也有少數散居在大陸福建和浙江等沿海地區。其中居住在台灣省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他們口頭文學很豐富,有神話、傳說和民歌等。高山族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以漁獵生產為輔。高山族的手工工藝主要有紡織、竹編、藤編、刳木、雕刻、削竹和製陶等。
楚國 又稱作荊或荊楚,是我國曆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楚人是華夏族南遷的一支,最早興起於漢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彙的淅川一帶,其國君為熊氏。楚國先人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創造出了無數令世人矚目的燦爛楚文化。
屈原 (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姓屈氏,名平,字原。他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他是我國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閱讀鏈接]
棧道是指沿懸崖峭壁修建的一種道路。我國棧道的修築始自戰國的秦。公元前三世紀,秦國為了開發四川,就修築了棧道,正如蔡澤所說: 棧道千裏,通於蜀漢,使天下皆畏秦。
到西漢前期已有嘉陵故道、褒斜道、讜洛道和子午道四條通蜀的棧道。棧道盤旋於高山峽穀之間,因地製宜采用不同的工程技術措施,或鑿山為道,或修橋渡水,或依山傍崖構築用木柱支撐於危岩深壑之上的木構道路,表現了在築路工程中,適應十分複雜的地形條件的出色的技術能力。
棧道是川陝間的交通幹線,曆代屢屢修建,在經濟文化交流和戰略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