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道場——四川峨眉山2(1 / 3)

普賢道場——四川峨眉山2

佛、道、武術的交融發展

峨眉山原是道家的仙山,春秋戰國時期,一批又一批道家人物來到峨眉山,他們有思想、有文化、有精神境界與追求。

東漢時,道教的張陵在峨眉山周圍地區設有“六治”,其中的“本竹治”就在峨眉山地區。後來,張陵的孫子張魯於198年增設“八品遊治”,其中的第一治就是“峨眉治”。

至漢代,當東漢王朝通過各種途徑與西域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同時,佛教隨之傳到了樂山地區。

晉代,佛教開始傳入峨眉山,這些僧人在峨眉山開始修建寺廟,弘揚佛法,使峨眉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處於佛道並存的局麵,宮觀交錯其間,僧人、道士競相發展。

中峰寺創建於西晉,原先是道教的乾明觀。至東晉時,觀中開始出現了派別紛爭,高僧慧持、明果禪師等先後到峨眉山修持。

僧人明果受到菩薩的開示來到峨眉山的寶掌峰,偶爾聽說觀中有妖孽作怪,並經常殘害愚弄百姓,明果就來到乾明觀,弄清人們所說的妖孽其實隻是蟒患,經過整治,乾明觀附近恢複了往日的寧靜。這件事對山民的影響非常大,觀中的道士也對僧人明果十分欽佩。

後來,明果大師剃發遊山,回蜀後來峨眉山修住,被乾明觀道士迎請為住持,主持觀中的各項事務。

明果主事之後便改道觀為寺,觀中的一部分道士也隨之皈依佛門,並更新殿宇,逐步擴大寺廟的規模。因寺後的白岩峰居中,故取名為“中峰寺”。

中峰寺是山中道觀改寺的初始,至後來的唐僖宗中和年間,慧通禪師將中峰寺改建後更名為“集雲寺”。北宋仁宗時茂真禪師又擴建寺宇,更名為“中峰禪林”或 “中峰古刹”。

中峰寺坐南朝北,為四合院式布局,進門右側兼有跨院,中軸線對稱,由前殿普賢殿、後殿大雄寶殿及廂房組成,內外施回廊。

普賢殿和大雄寶殿當心間為抬梁式梁架,其餘為穿逗式,重簷滴水,歇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麵,殿前有圓月兒台連接上下踏道,素麵台基高4米多,3級平台,前後高差7米左右,是峨眉山習靜的難得之地。

東晉時期,陸陸續續有高僧來峨眉山結茅修住,講經布道,對佛教在峨眉山的發展起了奠基作用。

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崇信佛教。

相傳從印度來的寶掌和尚在梁武帝時來到了峨眉山,在寶掌峰結茅住錫,取名為“寶掌庵”。

之後,又有西域僧人阿羅婆多尊者來峨眉山遊曆,看到峨眉山山水環合,和西域化城寺的地形極為相似,就決定在此修建道場。因當時山高無瓦,而且易凍裂,所以就用木皮蓋殿,稱為“木皮殿”。這時,淡然大師也在峨眉山弘傳佛法。

至唐代,一些帝王支持並信奉佛教,帶動了許多下屬官員,鎮蜀的官吏也開始信佛,在朝廷和官府的雙重影響下,四川民間的崇信佛教現象較為普遍,促進了佛教在峨眉山的發展。

這一時期,外地僧人西禪、白水、澄照、正性、靈龕和尚等相繼來到峨眉山結茅建寺,傳教弘法,牛心寺、華嚴寺等都是在這個時期建成的。

牛心寺位於牛心嶺下,唐僖宗時,江陵慧通禪師將其改為“臥雲寺”。

965年,宋太祖趙匡胤召開封天壽院的僧人繼業三藏等去往天竺求取舍利以及《貝葉經》,繼業一行從印度帶回大量的經卷和佛骨舍利敬奉給朝廷,並令繼業選擇一座名山將這些聖物修持典藏起來。

繼業周遊了普天下的名山大川之後,選在峨眉山安身,並新修了一座寺院以供養終身,寺院建成後取名前牛心寺。

至1369年,安徽鳳陽鳳凰山龍興寺的僧人廣濟禪師來到峨眉山。相傳廣濟和明太祖朱元璋交往甚密,朱元璋稱帝後,廣濟不願接受朱元璋的宣詔,便入峨眉山禪隱於此。

廣濟禪師根據寺周山水懷抱的天然風貌,又見亭、台、樓、閣與流水潺潺和諧相融,就取晉人左思《招隱詩》中的“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中的“清音”兩字,改寺名為“清音閣”。

由於受地形的限製,清音閣隻有一個殿堂,堂內供奉華嚴三聖,中為釋迦牟尼佛,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堂前建有“接王亭”。

根據《峨眉伽藍記》記載:

閣下舊有接王亭,王者孰謂,謂禦前頭等侍衛海清伍格也。

意思是說,當年,海清伍格親王奉康熙皇帝命朝拜峨眉山,僧人為了迎接他,就拆掉舊亭,重建新亭,取名為接王亭。

清音閣是上山朝拜的必經之地,寺廟雖小,地勢險要,居高臨下,氣勢逼人,山環水繞,景色優美。整體布局體現了“自然造化,天人合一”的意境,被稱為我國佛寺園林建築的典範。

後來,慧通禪師發現山相屬火,於是改華嚴寺為“歸雲閣”,改中峰寺為“集雲寺”,改牛心寺為“臥雲寺”,改普賢寺為“白水寺”,改華藏寺為“黑水寺”,以三雲二水壓抑火星。經過慧通禪師等高僧大德的苦心經營,為佛教名山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相傳,唐代著名的道士和醫學家孫思邈曾來峨眉山采藥煉丹,牛心寺後藥王洞就是他的煉丹之地。根據《峨眉縣誌》載,被稱為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也曾到二峨山的豬肝洞隱居,那裏的“八仙洞”就是八仙的聚會之所。

唐詩中,也有許多是以道觀和道士為題材的,如鮑容的《贈峨眉山楊煉士》就是其一,他在詩中寫道:

道士夜誦蕊珠經,白鶴下繞香煙聽。

夜移經盡人上鶴,天風吹入青冥間。

反映了唐代峨眉山道教的興盛。

至唐宋交替時期,佛教在峨眉山的發展較快,寺廟增多,高僧輩出,影響很大,帝王也時有敕賜。唐代詩人李白的《聽蜀僧浚彈琴》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在這個時期,峨眉山的道教發展昌盛,與佛教旗鼓相當,道教將峨眉山稱為“第七洞天”。

至宋代,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都對佛教進行了大力的支持。

伏虎寺位於瑜伽河與虎溪彙流處,是峨眉山最大的比丘尼寺院。

伏虎寺原為一小廟,名為藥師殿,由行僧心庵開建。南宋紹興年間,行僧心庵再建。伏虎寺得名,一說寺院附近山中有虎傷人,僧士性建“尊勝幢”以鎮虎患,於是改名伏虎寺;一說因伏虎寺的後山形如伏虎而取名。

清順治年間,貫之和尚率弟子可聞大師重建寺院,曆時20多年,更名為“虎溪禪林”,也稱“伏虎寺”,為當時峨眉山最大的寺廟之一。

後來,可聞大師的徒弟寂玩上人在寺周廣種杉樹、楨楠、柏樹,按《法華經》一字一棵,稱“布金林”。布金林古木參天,濃蔭蔽日,伏虎寺整座寺院均掩映在密林之中,有“密林藏伏虎”之稱。

然而,寺院的屋頂上卻終年無敗葉堆積。於是,清康熙皇帝賜伏虎寺“離垢園”3個字,為佛教聖地遠離塵垢之意。

到伏虎寺朝聖,進入寺門便是彌勒殿,殿內供有金身彌勒佛坐像,兩側分塑四大天王坐像。彌勒殿後是韋馱殿,內有韋陀菩薩金身坐像。

普賢殿內供有普賢菩薩金身像,背龕供奉阿彌陀佛聖像。大雄寶殿內正龕上供有“三身佛”,佛像十分莊嚴。按照佛教的信仰,“三身佛”是釋迦牟尼佛的3種不同表征,即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

殿內左龕供奉文殊菩薩像,右龕供奉普賢菩薩像,左右兩側是十八羅漢,後龕為觀世音菩薩渡海像。

伏虎寺內有全山唯一的羅漢堂。羅漢堂高大雄偉,恢弘莊嚴。殿內供奉的五百阿羅漢均按照佛教傳統塑造,造像生動,流金異彩,佛教氛圍十分濃鬱。

洪椿坪位於寶掌峰下的一片叢林之中。其中,必經90多折共計3200多級台階的“蛇倒退”長坡才能苦盡甘來,抵達峨眉山中最佳的避暑勝地洪椿坪。

洪椿坪上建有洪椿寺,最初由宋代僧人楚山性一禪師所建,原名千佛禪院,也稱“千佛庵”。後來在明代崇禎時期擴建,在清乾隆年間毀於大火,不得不再一次重建。因寺前有3棵洪椿古樹,所以重建後的寺廟也因此被叫做“洪椿坪”。

這3棵洪椿,一棵在寺院的南麵,在大火中被焚,但枯木屹立百年而不倒;;另一棵在高岩邊,約在百年前的一次岩崩中掉於山下;最後一棵在寺門左側的密林中,一直都鬱鬱蔥蔥,生機勃勃。

這棵洪椿的樹齡至少有1500年了,被人們稱為“長壽樹”。洪椿屬棟科落葉喬木,可幾人合抱,有10多米高。傳說,洪椿樹500年開一次花,500年結一次果。

洪椿坪建有殿宇三重,氣勢巍峨,蔚為壯觀。廊廡簡潔,宏闊寬敞。洪椿寺建築麵積5000餘平方米,主要建築有觀音殿、千佛樓以及林森小院和禪堂、僧舍等。

大雄寶殿中供普賢像,左右為十八羅漢像,雕塑俱佳。藏經樓內中存有一件寶物,那就是懸掛於樓內的一盞七方千佛蓮燈,紫檀木雕琢精工彩飾。千佛蓮燈高近兩米,直徑一米,七方翹角,上下刻有幾百尊佛像。

七方角柱上有九龍盤柱,上麵還刻有雲龍怪獸以及神話故事圖案,八麵玲瓏,數百尊生動活潑的人物形象,組成一幅幅神話故事圖景,是罕有的藝術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