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奇山——安徽黃山4
宋代的黃山景物和傳說
在疊障峰下為鬆穀庵。鬆穀庵原名鬆穀草堂,始建於宋代,創建人為鬆穀道人張尹甫。後因年久失修毀廢了。
存留下來的是後來明代重建的,改觀為寺,名“鬆穀庵”。寧國知府羅汝芬題額“東土雲山”4字。這裏環境幽雅,景點甚多,石刻遍布。
過鬆穀庵,向北海清涼台進發,沿途要經過3個亭,稱一道亭、二道亭、三道亭,海拔高度均在千米以上。
從鬆穀庵登山的第一亭位於轎頂峰,海拔1032米。山道逐步升高,視野隨之開闊。當人攀上陡峭的懸崖,北望南天,其景又迥異於由南望北,隻見那疊嶂峰巒,錯落有致,相映成趣,宛如一幅幅絕妙的山水畫,奇景天成。
其中一幅像航海的觀音,名觀音峰,有人又名其為美女峰。寶塔峻峭矗於雲海之中,極似海域的燈塔。
再往前走便是二道亭。從二道亭向前仰視寶塔峰,可見峰下有一高聳的怪石,形狀像是一個頭戴古冠、身著道袍的仙人。
隔澗飛龍峰有一長方形石壁,懸掛峰頭,似有字跡,人稱“天榜”。仙人仰視“天榜”,若有所思,此即“仙人觀榜”,其附近還有老人、八仙等。
過二道亭500米,磴道沿寶塔峰盤旋上升,陡峭險峻。傳說此處原為懸崖,無法鑿路,幸遇神仙降臨,劈下半壁山峰。於是寶塔峰現於雲端,崩岩填於險穀。人們依勢過路,才形成了今天的磴道,故名“仙人鋪路”。再繼續向上攀登即達書箱峰畔的三道亭。
在三道亭小憩仰望,可見一石峰狀如引頸欲啼的雄雞,名雞公峰,海拔1520米。與此峰隔穀相峙的另一奇峰,峰壁呈方格形,似古人用的書箱,再細看其皴裂,猶如一冊書籍,人稱此峰為“書箱峰”,海拔1386米。
再回首望寶塔峰,峰上有3塊巨石並列,如同3尊大佛像,非常壯觀。而雞公峰畔有兩石相疊,形如羊、虎,名“老虎馱羊”。還有一塊怪石像鵝,其下有許多圓形卵石,人稱“小天鵝孵蛋”。
南邊的上升峰腰有二怪石直立如人,上下相峙。上者石頂生奇鬆狀若盔纓,形同氣宇軒昂的武將。下者儼然是神色慌張、冠服不整的文官,由此,人們聯想起《三國演義》中“關羽華容道擋曹操”的情節,名之為“關公擋曹”。這兩塊奇石形神俱備,非常有趣。
在三道彎附近賞景後繼續登山,磴道在陡峭的峰壁上盤曲而上,道路更加陡峭,“之”字形盤道螺旋上升,這就是十八道彎。走完這段險道,就到了北海的清涼台。
從芙蓉嶺進山,沿北路至北海,有石階6500多級,相對高度1100米。一路上千峰競秀,萬壑爭奇,巧石名潭,尤為佳妙。特別是山高林密,空氣清新,確是名副其實的“清涼世界”。
在宋代,黃山還曾是一位丞相的讀書處。在羅漢峰和香爐峰之間,拔高度僅890米的地方,是一處地勢較低、略顯開闊的穀地。宋代丞相程元鳳曾在此處讀書,故名“丞相源”。
後來的明代文士傅嚴漫遊至此,應擲缽禪僧之求,手書“雲穀”兩字,此後禪院改名“雲穀寺”,久而久之,雲穀寺就成了今天的地名了。
這裏的主要景物有雲穀山莊、古樹、怪石、九龍瀑和百丈泉等。
雲穀山莊坐落在蒼鬆翠竹叢中,四周群山相抱,溪水同流,環境幽靜。 既是一座賓館,又是一處頗具典型的徽州古民居式建築群體,樓宇錯落有致,小青瓦、馬頭牆。山莊上側百米處是登山石道,上可至北海,下可至九龍瀑和苦竹溪。
九龍瀑和百丈泉,連同溫泉區的人字瀑,被稱為黃山的三大瀑布。
九龍瀑位於雲穀西路下山處,瀑水源於天都、玉屏、煉丹諸峰,彙為雲穀溪,然後在香爐、羅漢兩峰之間的懸崖上奔流而下,長達300米,整條瀑布共分九折,一折一瀑,一瀑一潭,故名“九龍潭”,古詩這樣描寫了九龍瀑:“飛泉不讓匡廬瀑,峭壁撐天掛九龍。”
百丈泉位於雲穀西路下山處,每當雨季,巨大的懸崖上,瀑水奔流,直瀉百米,猶如白絹長垂,疑是銀河落地,氣勢不同凡響。觀瀑亭是觀賞此瀑布的最佳處。
雲穀的名貴古樹有3棵,其中華東黃杉有500多年樹齡,南方鐵杉有800多年樹齡。這兩棵樹均為常年綠葉喬木,樹形雄偉壯觀,氣宇軒昂。
這兩棵樹同有一種奇特現象,即同一棵樹上長有兩種枝幹和兩樣葉子,既有針葉又有闊葉,一體兩物,珠聯璧合,別具雅趣。
還有一棵是高大的銀杏,樹齡1000多年,高大茂盛,令人注目。
雲穀的怪石有獅子搶球、琴石台和千古石等,在巨大的岩石上有多處石刻,如漸入佳境,妙從此始,醉吟通幽等。
獅子搶球在丞相源後溪中,是一巨石如雄獅,有石級可登獅背,其西有一大圓石,仿佛一個繡球。獅子虎視著前麵的石球,似欲伸爪推動石球玩耍,故名。有詩道:
雄獅睡醒豁雙眸,勢欲登天誌未酬。
昂首常觀峰上月,搶來一石恰如球。
獅石上麵刻有“已移我情”,下麵刻有“王鬆入韻”。
在宋代,黃山還流傳著很多的傳說。在黃山天海的平天矼,有一塊大石頭,名為飛來石,為什麼叫“飛來石”呢?傳說這塊石頭是宋代的時候,從天外飛來的呢!
相傳,宋代有個叫單福的石匠,一生給人家造成了不少橋,心想也在自己家鄉門口的江上建造一座,但歎息沒有幫手。他膝下隻有一女叫小姣,長得聰明美麗。
小姣知道父親的心思,便要求參加幫助幹。但那深山采石,百裏運石的苦和累,小女子怎麼受得了, 所以單福就是不答應。小姣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單福沒奈何,才含淚點頭。
單福還把3個徒弟找來幫忙,不久就幹起來了。由於開山運石的苦和累實在難受,大徒弟和二徒弟先後悄悄地溜了。
單福和女兒、三徒弟為修橋鐵了心,繼續風裏雨裏苦幹著。但好幾年過去了,運到江邊的石頭隻有一小堆,這樣累死苦死,橋也建不起來。小姣一咬牙,請人寫了“捐身修橋”4個大字,插了個草標,坐到江邊石堆旁。
一連3天,來看的人無數,但望望滔滔的江水,就都走了。這天,忽然來了個瘸子,身背一把扇子,摘了草標,問小姣願不願意跟他走,小姣回答說:“什麼時候把大山裏的開采的石頭全運到江邊,就什麼時候跟你走。”
這瘸子原來是八仙中的鐵拐李。他擠出人群,騰雲駕霧,很快來到百裏外的大山,從背上拿下扇子,對著單福和三徒弟開出的石頭就扇。石頭竟都飛了起來,又紛紛都落在江邊。
單福和三徒弟也被從山上扇到造橋工地。鐵拐李還怕不夠,又對身下立著的一塊巨石扇了3扇子,他就站在那巨石上飛到江邊。隻見底下盡人,未敢讓巨石落下。又聽單福大聲說:“石頭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