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s:如果你不是地理大佬,本章你可能需要邊看地圖,邊看他們的思路,不然你可能會有點看不明白。)
中敬清很絕望,他就每次看著自己的,步兵被來去如風的魏軍分割包圍,一一蠶食。魏軍如入無人之地,而自己的軍隊損失慘重。他不指望自己的父親能幫助自己,人家也捉襟見肘。
中嵩昌也在考慮著,雖然暫時沒有緊急的戰事,但如果自己兒子這支軍隊徹底潰敗,自己也是死路一條。無奈之下,他決定鋌而走險,離開這個是非之地,向東挺進,翻越太行山進入冀州,在那裏建立自己的基業而把都城泊州拱手相讓。但明麵傳播消息,說要北上幫助自己的兒子。
消息傳到魏軍手裏,衍輔淵決定立即派出1萬騎兵,阻攔這支軍隊。
中敬清想要打垮對方,可看著自己手下的8萬軍隊,一點辦法都沒有。進攻越猛烈,死的越慘。這是軍隊雖然紀律嚴明,不會發生嘩變,久經戰陣,戰鬥經驗也不錯,但已裝備一般的步兵攻擊裝備精良的騎兵部隊,實對在是困難。他一邊打著,一邊向南去。
對於天下的趨勢,荀家開了一個討論會。
荀政首先做了一個簡要分析:“中、衍兩家鬥,對我們而言,最有利的就是兩敗俱傷,如果衍輔淵把中家打廢了,那麼他統一北方,對我們能造成很大威脅,反之亦然。所以,你們給我想一下,我們能怎麼做。”
荀故(荀政的第四個兒子)首先發言:“哥哥嫂嫂們,當務之急是搶占有利地形,統一南方,然後再接著前行,守住自己的位置。趁現在還沒有過強的軍閥勢力,那邊比較和平,有不少經濟實力可以發展,我們應該快一點到那裏去。”
大家都點了點頭,荀霖開始說:“在接下來幾個戰役裏,對我們最有利的,也比較可能發生的,應該是,魏軍在打完中氏以後,實力大減,而中氏也大不如從前,他們兩個不能太弱,不然很有可能有新的勢力出現並兼並他們,我們就更慘了。不過單純現在局勢來看,中氏想要與魏軍平分秋色,還是挺難的,我們不能出軍,也要出謀劃策,助他們一臂之力。”
“以我之見,可以讓冶甫兄(中敬清)在魏軍後麵增設一支數量比較龐大的疑兵,讓他們誤以為並不強大的中嵩昌來救助他們,必然會為了奪取中嵩昌的首級而轉而去進攻他們,隨後這一支疑兵部隊,可以讓他一觸即潰不停地逃,然後魏軍一定會追擊,來防禦中敬清的軍隊會大大減少。隨後他就可以去進攻,這支部隊了。”荀金說。
“大哥,我基本同意你的意見,隻是我覺得有一點不妥,他就算去進攻這支部隊,等到魏軍把那隻疑兵消化完以後,還是會過來打他,最後還是打不贏,我覺得這時他可以逃到延綏(今陝西榆林),那是一座軍事重鎮,騎兵不合適攻城,他的8萬步兵,應該是可以阻擋的。”中辰清說。
“但還有一個問題,接下來衍輔淵應該會放棄進攻延綏城,先拿下綏遠城,再轉而向南進攻延州(今陝西延安),再一路向南打下京師泊州,到那時,延綏應該是孤城一座,那8萬人得餓死了。如果想要偷偷的向東挺進的話,魏軍不至於這點都不發現吧。”荀金補充道。
“按哥哥嫂嫂們的說法,魏軍連中嵩昌實際上是想東進都沒有發現,足以說明他們也並不聰明,如果中冶甫偷偷東進的話,說不定也不會被發現吧,我不太清楚。”一貫思路清晰的荀隱卿(荀政的第六個孩子,二女兒)也發表言論了。
中辰清看了一眼快要睡著的荀縱,輕輕的靠在他的肩上,繼續說:“到那個時候可以使冶甫兄再次布置疑兵向南進攻,實則將大部隊向東開。”
“這樣也不是不行吧,我隻是覺得,他們的兵員沒有受到明顯損失,對我們而言還不夠有利。就這樣吧,你把你們的意見寫給中敬清,就算是大功告成了吧。”荀政說。
中敬清收到信的時候,頓時覺得很有道理,他依計而行。
作者再一次ps:由於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年號。我決定不用年號紀年了,看著太麻煩,我決定此後以太中20年為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