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現實的理想主義者(1 / 3)

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封麵人物

作者:祝傳海 張欣浪

餘凱博士

21世紀進入第二個十年,互聯網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互聯網巨頭們對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技術的重視,甚至到了“得人工智能者得天下”的程度。2013年初,百度成立深度學習研究院(IDL),在中國互聯網企業中,第一個把深度學習提升到核心技術創新地位。

百度是一扇門。門內,是一個基於深度學習的智能平台。門外,通往普羅大眾的俗世生活。百度IDL團隊所創造的,是一個更加“聰明”的百度,是一種更加“智慧”的生活方式。“我們是做的是現實的理想主義”,IDL負責人餘凱如此說。

互聯網時代,

深度學習是一個趨勢

幾年前,大家都在猜測,百度要不要像微軟和IBM一樣設立研究院。當時百度內部給出的答案是:時機未到。百度要等的,究竟是怎樣一個時機?2013年1月19日,從百度2012年年會現場傳出了一個爆炸性的消息,百度要成立一所專注於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的研究院,並命名為Institute of Deep Learning (IDL,深度學習研究院)。

互聯網時代開始後,科技創新已經從機器時代“讓人類跑得更快、飛得更高”,發展為“讓數據和信息說話”。而到了大數據時代,人類社會對於數據和信息的追求又上升到了另一個境界——把數據轉化為價值。“這裏麵最重要的核心技術,就是人工智能。包括機器人在內的人工智能可能是下一個產業革命的爆發點。”餘凱說。

2013年4月,《MIT技術評論》評選出2013突破性科學技術,深度學習位居榜首,其餘九個分別是:臨時社交媒體、育前DNA測序、基於3D打印的製造業、藍領機器人、記憶移植、智能手表、超高效太陽能、廉價手機大數據和超級電網。

“到了該發力的時候了”,百度前瞻性地抓住了國際大趨勢,也一下子站住了前沿。2014年8月,同樣是《MIT技術評論》,長篇大論地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百度最近兩年在人工智能方麵的技術進展。文章標題叫做《一個中國互聯網的巨人開始有夢想》。“以前從來沒有主流國外科技媒體介紹中國企業的科技創新,我們覺得很自豪。”這不僅是餘凱的感受,也是整個百度的榮耀。但他們並沒有沾沾自喜,就算再多人誤以為百度隻是個搜索引擎,他們自己卻知道,從第一天起,百度就是個基於大數據的人工智能公司。“隻不過這兩年更加高調地去投入做這件事。”餘凱說。

近年來,智能手機、智能手表、智能湯匙、智能手環、智能冰箱……整個業界,“智能”產品層出不窮,但這些產品都真的具有人工智能麼?

餘凱給我們科普,人工智能其實包括感知、理解、決策等幾個環節,每個決策所產生數據再次進入感知環節,通過理解,做出下一步決策,形成迭代循環。廣義上,這和人有相通之處:人通過感官可以感知到周圍的環境是什麼樣子,可以通過人與人的的交流來獲取信息,從而理解哪裏有障礙物,哪裏可以行走,做哪些事情帶來什麼樣的風險或收益。當人在形成理解之後,會決策該怎麼做出相應的反應,繼而把思考的結果轉化為一個更加接近目標的現實。人工智能,就是讓機器像人一樣去感知、理解和決策,自主的完成一定的任務。

餘凱博士與Facebook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Yann LeCun教授合影

人類能夠“吃一塹,長一智”,真正的智能,也會隨著經驗的累積,不斷去提升自己的感知、理解和決策的能力。一個基於人工智能的產品或服務,開始可能並不聰明,但用戶使用的時間越長,它就會越來越感受到用戶的習慣、喜好和需求,並把由這些數據在後台建模分析判斷,進而來調整自身的行為。餘凱指出:學習能力,才是人工智能的本質。

現在很多產品宣傳中所說的“智能”,大多時候是“操控”,是一種完全被動的完成任務,而人工智能想要達到的是“自主”的目的。真正的智能空調,會根據室溫和空間熱源分布的變化來調節溫度。而網頁上的熱門頻道和焦點的排序推薦,也是根據用戶曆史行為數據自動調整的。而更重要的是,絕大多數的所謂“智能”產品,都不具備學習的能力——它們並不會隨著用戶的不斷使用而變得越來越聰明。所以說,人工智能的一個本質屬性是學習的能力,是隨著經驗積累不斷成長的能力。那麼什麼是經驗?其實經驗就是數據。這也就是為什麼今天人工智能變得觸手可及,因為我們處在大數據的時代。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得海量數據每天都在產生。餘凱舉了一個例子,同樣是發生在梵蒂岡聖彼得教堂的新教皇選舉,2005年,人們還隻是在教堂前的廣場上等待;2013年,新的一屆教皇選舉來臨,而站在廣場上的那些人,幾乎手裏都舉著手機在拍照。拍照這種行為本身,就意味著數據的產生。“今天,我們每人身上平均帶著兩到三個聯網設備,到了未來,可能你的每個扣子都是一個聯網設備。有一種說法是,到2020年,每個人會有1000個聯網設備。”

那將是一個數據暴增的時代。要應對這種大規模的數據,傳統的人工智能算法已經力不從心,畢竟在數據達到一定規模之後,它的學習效果就不再增長。要實現飛躍式地發展,還要開發深度學習技術。深度學習能有效挖掘大數據帶來的紅利,數據規模越大,學習效果也越明顯,係統也更加智能。所以在大數據時代,深度學習受到極其廣泛的重視。“到那時,人們感受到的將是VIP式的服務”。

“假如說你想在網上訂一個披薩,第一步就要從網上找披薩店,找喜歡的口味。這一步就已經可以實現個性化,網絡通過對你以往每天的搜索習慣進行行為分析,來推薦你喜歡的披薩,避免了盲目海選的煩惱。這一點用戶已經在享受了。”

餘凱試圖用訂披薩作為一個例子來詮釋人工智能給生活帶來的改變,他認為機器人將使互聯網服務從線上延伸到線下。就像訂披薩的流程,當網絡訂單傳到特定的披薩店後,即開始做披薩。現在的披薩店裏同一種披薩的口味當然是基本無差別的,但在將來,機器人可能會參與到製作披薩的過程中,它們會與網絡係統直接關聯,當你的個人喜好以數據形式導入它們的“大腦”中,製作出來的將會完全是“你的披薩”——口輕或者口重,放不放洋蔥,甚至其他看起來“詭異”的要求。

經過真正的私人定製之後,披薩店還要把這份特別的披薩送到你手中。這時,“高度自動化駕駛”就要上場了。在高度自動化駕駛的幫助下,送餐車可以在百度地圖上找到距離送餐地點最近或者不堵車的路線,行進中隨時了解前方路況,以便安全及時送達。

“深度學習就是從現在連接到未來。現在,線上部分已經通過搜索、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理解來實現了個性化。未來,全套流程做下來,就是將線上累積的能力往線下延伸。裝有深度學習的大腦的機器人服務,就是互聯網服務的最後一公裏。到那時,人們感受到的就是VIP式的服務。”餘凱補充道。

餘凱博士與前線《連線》雜誌主編、“長尾理論”創立者Chirs Anderson合影

“一路向西,

正好繞地球一圈”

深度學習研究院是百度成立的首個研究院,也是中國第一家成立的深度學習研究機構。“我們把深度學習帶入中國,而在國際上,我們也是最早把深度學習上升到戰略角度的四家公司之一。”餘凱所說的四家公司中,除了百度,還有Google、微軟和Facebook。百度也高度重視人才引進、培養和優化配置,當年,餘凱就是被百度吸引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