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從冒水潭躍出地麵的白水河,似蛟龍般翻滾,一路衝樹擊石奮勇向前,卻突然遇到了一個巨大的消水洞,巨大的水流以萬馬歸槽之勢,爭先恐後的墜入溶潭,永遠的消失在地下。
瀑布上麵成漏鬥形,底部是槽狀溶潭。在潭沿麵上隆起的石包,像一張張向下的蓮葉,交錯搭連,河水在每一張葉麵上均勻鋪開,縱情漫流,像千萬條大大小小的銀鏈,向中心收縮,有時沉於地下,有時又衝向大川。
水的結尾處是一個叫珍珠泉的地方,白水河從這裏潛入地下,平軟的水波滑過整石,在岩石表麵滾成一顆顆晶瑩的珍珠。
在黃果樹下遊打邦河上,與黃果樹瀑布相距40多千米。山勢在此陡然升高,峭壁對出,直插雲霄,地勢強烈深切700餘米,河水驟然跌落,形成總落差達120米的三級瀑布。關腳峽瀑布是黃果樹瀑布群中水量最大的瀑布。
而紅崖天書是在在距黃果樹瀑布約7000米的紅崖山的半山上,有一塊巨大的淺紅色絕壁,壁長100米, 高達30多米,紅崖山的石壁上有20多處深紅色的形似古文的符號,似篆非篆,若隸非隸,非鐫非刻,橫不成列,豎不成行,大者如鬥,小者如升,都透出一種古樸蒼勁的韻味。在山巒的一片綠色中,格外耀眼奪目,好似鑲嵌在碧綠地毯中的紅寶石。這就是紅崖天書。
自明代嘉靖年間起,許多文人雅士曾來此地吟詩作賦,對它進行研究。先後有拓本、摹本、縮刻本等問世,並被收入全國性的碑刻著錄。
關於崖壁上符號的釋義,眾說紛紜,但都百思不得其解,一直是一個謎。但對紅崖天書由來,有三種代表性的說法:一說是三國時諸葛亮南征時留下的遺跡,故又有名“諸葛碑”;二說是殷高宗伐鬼方時的紀功碑;三說是蜀漢時爨族首領濟火協助諸葛亮 南征有功,此碑就是用古爨族文字書寫的濟火“紀功碑”。
紅崖天書壯觀奇麗,撲朔迷離,期待著人們去探索、去解開這個迷。
黃果樹瀑布能從後麵觀賞它。由於是喀斯特地形,黃果樹瀑布後麵山體,有一個天然溶洞貫通兩岸,又有幾個天然的豁口能看到瀑布。遊人可以穿行瀑布後麵的山洞,從這岸走到那岸。這是黃果樹瀑布特有的奇觀。
在黃果樹瀑布40米至47米的高度上,有一個水簾洞,全長134米,有6個洞窗、5個洞廳、3股洞泉和6個通道。
走進大瀑布本身就已經驚心動魄了,而要在大瀑布裏麵穿行,的確會感到有些害怕,但如果到了黃果樹瀑布,而不進水簾洞,就不會真正領略到黃果樹瀑布的雄偉和壯觀。
溶洞曲曲彎彎,高低不平,洞內除個別地方外,高度完全可以直立行走,寬度也可以兩人並行。洞穴有浸水滴下,所以腳下也是濕稀稀的,洞內涼爽,要是夏天,待在裏麵就不想走了。
特別有趣的是,由於洞穴靠近水麵,溶洞有好幾處豁口,與外麵貫通了,就像開了天窗一般。站在豁口處,可以看到瀑布如水簾一樣掛在眼前,可以最近距離地聽到瀑布的隆隆聲,走近兩步,就可以伸手觸摸到瀑布的水流,任憑水花潑在身上,隔著水簾,還可依稀看到左岸上的一片房屋。這裏特殊的小氣候環境,時常有彩虹臥在空中,猶如錦上添花。
穿越水簾洞,還有一個絕妙奇景,從各個洞窗中觀賞到犀牛潭上的彩虹,這裏的彩虹不僅是七彩俱全的雙道而且是動態的,隻要晴天,從上午至下午,都能看到,並隨著你的走動而變化和移動。
前人有寫:“天空之虹以蒼天作襯,犀牛潭之虹以雪白之瀑布襯之。”所以被人們叫做“雪映川霞”。
犀牛潭還有一個傳說,古時候,有個騎著犀牛的仙人從西往東去。長途跋涉後,犀牛非常累。在經過創村水潭的時候,仙人看到水潭碧綠,四麵環樹,瀑布飛落,風光旖旎,別是一番滋味。
心念著犀牛辛苦,仙人便讓犀牛停下休息。犀牛緩緩沉下,其中3隻腳分別落在兩塊不同的石塊上,於是,3個犀牛腳印便深深地烙在石頭上,3個腳印深淺不一,從20厘米到30厘米不等的深度。
黃果樹瀑布的河水從斷崖頂端淩空飛流而下,瀑布對岸高崖上的觀瀑亭上有副對聯,就是黃果樹瀑布的真實寫照,對聯道:
白水如棉不用弓彈花自散;
虹霞似錦何須梭織天生成。
黃果樹瀑布的形態因季節而有變化,冬天水小時,它嫵媚秀麗,輕輕下瀉。到了夏秋,水量大增,那撼天動地的磅礴氣勢,簡直令人驚心動魄。有時瀑布激起的雪沫煙霧,高達數百米,漫天浮遊,竟使周圍經常處於紛飛的細雨之中。
黃果樹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霧般騰空而上,隨風飄飛,漫天浮遊,高達數百米,落在瀑布右側的黃果樹小鎮上,特別是豔陽高照之日,水霧蒙蒙,映出金色的光來,似真似幻,那街道似乎是金色大街,形成了遠近聞名的“銀雨灑金街”的奇景。
黃果樹瀑布是唯一一個可以從上、下、前後、左右觀看的瀑布,大地理學家徐霞客對瀑布精典的描繪中,寫道:
搗珠崩玉,飛沫反湧,如煙霧騰空。珠簾鉤不卷,匹練掛遙峰。
近百米寬,77米高的瀑布洶湧澎湃,飛流直擊深潭,雖然離瀑布還有段距離,但飛濺的水珠和霧氣有幾十米高,撲麵灑落在人的頭上身上。
洞中也有五彩霓虹燈光,不時還有小的洞口,能窺到外麵白色的水幕,洞頂有時水流如注,有時淋淋瀝瀝,洞裏很涼爽,走在洞裏是一種享受,還有幾分驚奇、 幾分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