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之鄉——泰順廊橋
泰順是浙江南部一個山區,東北接文成,西北接景寧,南與福建為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在這裏人們留下了具有山區田園特色的地方文明和無比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產。其中,最傑出的代表就是泰順廊橋。
泰順境內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橋達30餘座,其數量之多、工藝之巧、造型之美以及與周邊環境之和諧,在世界橋梁史上堪稱一絕,是《清明上河圖》中虹橋結構的再現。座座廊橋如瑰寶般鑲嵌在群山之間,讓人仿佛置身於仙境之中。猶如彩虹飛架寬闊水麵,其巧妙的結構,令人驚歎!
與風雨相隨的修建傳說
在泰順壽寧張坑村長瀨溪,原來還沒有橋,過往的人們隻能靠擺渡。
1828年,由官府的出資和部分富商的捐資,人們開始在這裏建橋。
首先遇到的就是選址的問題,在眾多能工巧匠的深思熟慮下,大家決定把大橋的地址選在張坑的原渡口,在渡口的河裏有一座深潭,岸邊分別有“大象”、“蜈蚣”兩座山峰交彙,另一側的山像安放著一把龍椅。
人們想不到的是大橋剛開時修造時便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開始造橋的第一天,人們建了幾座橋。可沒想到的是第二天早上,發現前一天建好的橋一夜間便消失不見了。
於是人們又開始在渡口修橋,可一連幾天都是這樣,剛剛建好的橋不翼而飛。有人說是被那“大象鼻子”給拱掉的。
修橋的師傅說:“這一定是風水寶地,我們不能隨便在這裏動工。”
後來工匠們便把橋址稍稍往下移,並設立了神壇拜祭這裏的河神,他們向神靈通報是做公德益事,這才把橋建起來。而且就連橋頭下的岩石上有許多圓孔都像是在聲聲地訴說著當年造橋的不易。
大橋建到最後一天,突然烏雲密布,人們眼看著就要下大雨了,天又將黑了,主持修橋的官員為了趕進度便對修橋師傅說:“看來今晚要把剩下的活幹完。”
工匠們隻好苦笑著說:“肚子餓著呢,沒力氣幹活了!”
這時張坑村發動了村民,戶出3鬥米,家家戶戶送點心。工匠們忙了好一會兒,拆好搭在橋上的橋架已經是深夜零時了。
就這樣,在一陣歡呼聲中,一座木拱廊屋橋梁建成了。
等到淩晨1時的時候,大雨如期而至,並且山洪衝走了一些來不及搬走的木材,但新建的大橋並沒有因此受損傷,工匠們為了感謝張坑村的村民在關鍵時的幫忙,人們一致同意新橋取名“張坑橋”。
張坑橋的北麵橋堍用塊石砌築,南麵橋柱直接架在岩石上。全橋長40米,橋麵寬5米,拱跨33.4米。上立4柱、9檁穿鬥式構架,17開間,上覆雙坡頂,兩邊有木凳,兩旁簷下有擋廊板。
橋梁上記有修建橋時間,捐資人和數額、工匠名等。
張坑橋建在一個高出水麵近15米的地方,它不僅看上去氣勢恢弘,蔚為壯觀,而且走上橋向中央走去還會聽到空穀回音。
張坑橋橋身為南北走向,南麵是陡峭的山麵,北麵較為平緩,是層層梯田的茶園,山頂就是著名的旗山。古道穿過南麵山腰,經廊屋後,沿北山茶園盤桓而上,然後沒於視線的盡頭。
在橋頭尤溪村方向的一石岩壁上,有一個拇指大的石洞,洞裏有水滲出,據說那水以前是紅色的,建橋時一個石匠的師傅眼睛失明了,就是用了這岩石上的水才讓眼睛重見光明,一般知情的過路人都會這水點自己的眼睛以明目之用。
長輩們說:有一年河水都漫到了橋麵,張坑橋都沒事,人們都將它奉為一座奇橋。人們都稱它是:“結室架長空無事魯賢問渡,彩虹牽兩岸奚頓感鄭柏濟人。”
張坑橋建起後,長瀨溪人有了信心。山勢更為險峻的兩岸,取陰柔的橋形,似虹霓高掛,四山環拱,境類升仙。
後來人們又在這個地方修建了一座橋,由於橋的結構、長度、寬度都參照張坑橋,長瀨溪橋用了部分張坑橋的餘料,所以說長瀨溪橋和張坑橋是血脈相連,風雨相伴。
經過了近幾百年,在長瀨溪上的這兩座橋都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從此以後,長瀨溪橋與張坑橋有了“日星陷曜類蟠龍以臥波,山嶽潛形宛彩鳳之舒翼”的美譽。正是由於這兩座橋的神奇與風雨相隨,還被當地的人們稱為是“情侶橋”。
[旁注]
風水寶地 古代的人們將風水好的地方,稱為風水寶地,所謂的風水好是指居於此處,能助人事興旺、發財,可令後代富貴、顯達。也就是符合風水學中“富”和“貴”原則和標準的地理位置或環境。
橋堍 橋頭。“堍”意為上橋時需要雙腿發力的地方,即指橋兩頭靠近平地的地方用來支撐整個橋梁的堍就是橋堍。也就是指的橋兩頭。
蟠龍 蟠龍是指我國民間傳說中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做盤曲環繞。在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梁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
[閱讀鏈接]
泰順能夠被後人譽為“世界廊橋之鄉”,就是因為此地古廊橋無論數量、保存質量以及建造曆史、藝術價值都堪稱史上之最。
泰順古代的廊橋工匠,他們“山上伐巨木,山下造廊橋”,運用嚴謹的工藝和不凡的智慧進行大膽創新,通過不斷地摸索和實踐,終於創造出飛橋無柱的編梁式木拱廊橋,改變了“ 臨川病涉”的窘境,為人們增添了一份跨越河道時氣定神閑的自信。
建橋的起源與特點
曆史上的浙江泰順,總麵積1700平方千米。境內山高路遠,群峰疊翠,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近200座,平均海拔490餘米。
這裏可謂是“世外桃源”,曆史上許多名人賢士為了躲避禍亂,陸續遷移到這裏隱居。這裏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村落分散,溪流縱橫,人們出外行走很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