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最長橋——祝聖橋
祝聖橋原名“溪橋”,後因為康熙大帝祝壽,改為“祝聖橋”。祝聖橋始建於1369年,據說當時因為陽河爆發山洪,該橋數次被衝毀。直至1723年才修建完成
祝聖橋全橋長135米,寬8.5米,高14米,此橋是全青石建造而成。
祝聖橋位於貴州省鎮遠縣舞陽河附近,鎮遠是西南大都會,是明清代官府進軍東南亞必經之路,也曾是商業物資集散地。由此可見,祝聖橋的作用已不簡簡單單的是橋,而更多的是對鎮遠曆史的見證。
祝聖橋不僅在貴州,甚至在西南地區都是比較長的一座橋,它被譽為是“西南最長橋”。
祝聖橋的魁星閣傳說
朱元璋當上了明朝開國皇帝以後,為了安撫手握重兵的武將們,不得不改年號為“洪武”。朱元璋內心深知,要想建設、治理好國家,還得借助確有本事的文臣。
於是,朱元璋便將軍師劉伯溫封為丞相,命令他遠行去雲貴,作為安撫巡視此地。皇帝自己在朝中主持科考選拔人才事務。
劉伯溫在領旨後,便出發了,他先是路過四川,後又進入雲南,最後來到了貴州。劉伯溫在來到鎮遠古鎮時已經到了盛夏的季節。
一天,劉伯溫在遊覽青龍洞、中元洞後,已經接近了正午時分。走到祝聖橋上的亭閣內,一陣涼風吹來,頓覺神清氣爽,於是在亭閣內坐下,正欲閉目養神,不料清風陣襲,肩後帽帶不停敲打他的雙眼皮。
劉伯溫不禁一驚的說道:“莫非上天怪我不認識此地的風水嗎?”
然後睜眼環視一下四周,隻見祝聖橋北接孔聖廟,南連中元禪院,好像明白了什麼似的,便問隨行的鎮遠知府:“此閣何名?”
知府答道:“它還沒有取名字,因為路過人常在此避雨乘涼,所以人們都稱它為“風雨亭”。”
劉伯溫隨即歎道:“這原本是天賜的好風水,你們卻沒人給它個好名字,怪不得貴州出頭學子這麼少!”
回到知府衙門,劉伯溫揮筆寫下“魁星閣”3個大字,又在另一張紙上畫了一幅:魁星立於書案後,隔案舉筆正向案前一隻欲飛仙鶴頭頂點去的圖。
然後,劉伯溫對知府說:“祝聖橋上的風雨亭,從此應該叫做“魁星閣”,明白了就選擇一個開工的好日子,按照此圖在閣樓上塑魁星一尊供奉,案前仙鶴務必用銅鑄成,日後貴州便可有奇才出世了。另外,一定要在當月之內竣工。”
第二天,劉伯溫便乘船離鎮赴京去了。
劉伯溫入京後,匆匆去見皇帝複命。
皇帝剛好擬定完殿試題,閑坐在書案後麵。看見劉伯溫滿麵風塵趕來,便說:“請簡單說說你這次出行的收獲吧!”
劉伯溫說道:“雲貴山川秀麗,物產豐富,民風淳樸,唯獨讀書人太少,而且他們那裏道路崎嶇,很難與外界接觸。假如皇上憐恤他們,我覺得,500年後這裏一定會賽過江南!”
皇帝麵帶不悅地說:“我認為這些都是日後的事,並非你我能看到的。說完,皇帝告訴劉伯溫,如果3天後的殿試你能猜中新科狀元姓名,我便相信你的話。”
劉伯溫連忙說:“報告皇上,此乃是天機不可泄露,目前我已經備下密囊一隻,裏麵寫著他的名字,並在貴州鎮遠府祝聖橋上魁星閣內,設下了一個案子來作證,等您裁定之後,拆開囊封,便可證明了。”
這件事很快便傳開了,所有人都替劉伯溫感到擔憂,因為如果他的話沒有應驗的話,自己的性命可就難保了。
殿試完了以後,皇帝親點貴州桐梓人夏銅鶴為頭名狀元。馬上命令在殿前拆開密囊,果然內書“夏銅鶴”3個字。滿朝廷文官、武官都驚呆了。
皇帝卻問劉伯溫:“你在鎮遠所設的案證是什麼?”
劉伯溫說:“魁星拿起筆來在案上畫了一幅點銅鶴頭頂的圖。將圖呈給皇帝。”
皇帝看了半天,又問劉伯溫:“這個圖不是專門為作為物證所設的吧?”
劉伯溫說:“確實並非這樣,我在巡視雲貴期間,對夏銅鶴的才華出眾早有耳聞,恰好趕上他進京城應試,不曾見上一麵。於是,夜晚觀察天象,看見一顆孤星遊弋北鬥西南方,其間有淡淡烏雲阻隔,以致時明時暗。”
“我苦思了數日,也不明白其中的預兆是什麼?直至行到了鎮遠,看到城北‘白未倒鬥’山下,建有孔聖廟一座,與之隔河相望的竟然是修建於懸崖絕壁上,佛、道兩家的一片寺院亭閣。絕壁西南頭名青龍洞,東北頭為中元洞,兩洞彼此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