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隘雄風——大散關、偏頭關(1 / 3)

古隘雄風——大散關、偏頭關

大散關為周代關隘,故稱“散關”,是我國關中四關之一,位於陝西省寶雞南郊秦嶺北麓,自古為“川陝咽喉”。散關是一個很重要戰略位置,以及交通樞紐。

偏頭關位於山西西北部的偏關縣黃河邊,東連丫角山,西瀕黃河,其地勢東仰西伏,因此得名偏頭關。偏頭關建於1390年,後來均有修建。偏頭關曆史悠久,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為曆代兵家爭奪重地。

鐵馬秋風大散關

大散關是我國西周時期散國修建的關隘,所以被稱為“大散關”。

大散關是我國關中四關之一,位於陝西寶雞南郊秦嶺北麓,北連渭河支流,南通嘉陵江上源。

大散關當山川之會,扼西南、西北交通要道樞紐,自古以來都是川陝咽喉。

大散關山勢險峻,層巒疊嶂,道道通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在關址處立有刻著“秦嶺”的石碑一通。在散關嶺上的古散關關門遺址東麵,還立有一通刻著“古大散關遺址”的石碑。

大散關是關中西南唯一要塞,自古以來由巴蜀、漢中出入關中之咽喉,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正如《史記》記載:

北不得無以啟梁益,南不得無以固關中。

因而,大散關也就成為了曆代兵家看重和必爭之地。在我國曆史上,各國爭奪散關之戰共有70多次。

三國時期,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從這裏經過,曹操西征時,張魯也經由此地。這是根據陳壽所著的記載我國三國時代的史書《三國誌》的記載:

建興六年春,亮複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

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采取韓信的建議,開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自漢中由故道出陳倉還定三秦,經由此關。

公元26年,延岑引兵進入大散關至陳倉。

至215年的時候,曹操攻張魯,自陳倉過大散關。

228年的時候,諸葛亮出大散關圍陳倉。

1130年,宋國在富平之戰中失敗了。當時,宋將吳玠收拾殘兵,屯據和尚原,但剛立好柵寨,金兵已至原下。

有人勸吳玠移屯漢中,保住入蜀之關口,但是吳玠回答說:“我保此,敵絕不敢越我而進!堅壁臨之,彼懼吾躡其後,是所以保蜀也。”

果然,吳玠後來打敗了來犯的金兵。

1131年5月,金國又設立郎君及別將烏魯折合,分兩路入寇。經鳳翔、鳳州出大散關。

當時,吳玠的軍中糧草缺乏,士兵們都沒有鬥誌,吳玠就帶著自己的弟弟吳璘召集諸將,以忠義相激勵,並歃血而誓,使士兵們士氣大振。

烏魯折合的軍隊先到了,在和尚原北列陣,宋軍更戰迭休,大敗折合。這時,郎君正攻箭關,吳玠選兵奮擊,使金兵兩路不得會合,大敗而去。

10月,完顏宗弼自熙河移兵窺蜀,引兵眾10萬人,從寶雞造浮橋渡渭來犯,吳玠派了吳璘、雷仲兩人,將勁兵用駐隊矢迎敵,並用騎兵斷其糧道,共交鋒30多次,完顏宗弼中箭而敗退。此役宋軍大勝。

這些戰爭的發生,無不表明大散關在軍事上的重要。我國曆代的兵家都知道,東有函穀關、南有武關、西有大散關、北有蕭關,大散關自古以來就是關中四大門戶之一。

不僅如此,因大散關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是文人墨客、達官貴人遊覽之地。

曹操過大散關留下了《晨上大散關》的詩,唐代的詩人王勃、王維、岑參、杜甫、李商隱等也都曾為大散關留下詩篇,特別是宋代的陸遊、蘇東坡有關大散關的詩最多,影響也最大。

1172年時,陸遊時年48歲,在南鄭王炎處任幕僚從軍,曾多次親臨宋時抗金前線大散關,經曆了軍中生活。後來,由於王炎調回臨安,宣撫使府中幕僚也隨之四散。北征也又一次化成泡影。

1186年的春天,陸遊退居於山陰家中,已是62歲的老人。

從1181年起,他罷官已6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這時又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被起用。年老的陸遊在他即將走完人生的終點時,將自己的經曆和感受,將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凝成了《書憤》一詩。

詩中寫道: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其中的“鐵馬秋風大散關”這一句,在眾多詩句中都曾被提及。

詩的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誌和戰鬥生活情景,其中頷聯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氣如山”的畫麵來表現,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著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鬥情緒。

又妙在對仗工整,頓挫鏗鏘,而且一氣貫注,組接無痕,以其雄放豪邁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著名對聯。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寫出了當雄無用武之地的無奈與悲涼,也暗示出在這種時刻,英雄往往會回到鐵馬金戈的記憶裏去的。

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複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湧,何等氣魄!詩人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

後四句抒發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歎之情交織在—起,展現了詩人複雜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