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清大陸諸國林立,其中,東有大秦,以戰立國;西有大齊,以富庶著稱。唯有大興,居大陸腹地,文武不顯,不偏不倚,最為中庸。
三國實力強盛,各雄踞一方,成鼎足之勢,其他小國無法望其項背,紛紛各尋庇佑,以圖國安。
其他兩國暫且不談,故事發生在大興,故以大興為先。
大興立國之初,聖祖建元大帝依功分封諸侯,其中,三人功勳尤盛,始封三王。
蕭氏號尊碩,居中州;東陵氏號北宸,居雍州;萬俟氏號南溟,居冀州。三王以尊碩為尊,王位世代罔襲,享無上尊榮。
自此大興一帝三王,共治天下。
後三百年間,大興明君聖主輩出,三王賢明,朝堂人才濟濟,天下百年無戰事,真正千裏同風,海晏河清。
於三國間隱有獨占鼇頭之勢。
大興315年,南疆、北涼來犯,北宸王尊碩王聯合出兵抗敵,南疆覆滅,北涼捐城半數,自為臣屬。
大興331年五月,第十三代尊碩王蕭素黎打破不得聯姻皇室的祖訓,迎娶清沄大長公主鳳寧淵,上稱天作之合。
次年九月,上於正清宮崩逝,傳位三子賢王。
三日後,新皇登基,改年嘉興,號昭帝。
同日,清沄大長公主早產,誕下一女,血崩而亡。
幼女體虛,生來有不足之症,京中名醫預言,活不過二十歲。
王大悲,自請掛冠離去,攜女前往大興聖地風岷山訪醫,從此不再過問朝政。
帝允其求,加封其女為羽徽長公主,封邑千戶。
大興334年,大秦與大齊聯合出兵大興,一月內破城五座,帝大驚,十二道金羽箭令發往風岷山,令尊碩王出山帶兵迎敵。
時隔百年的三國混戰,後世史學家稱之為“關中之亂”。
此亂中,尊碩王蕭素黎隕落,屍骨無存;南溟王重傷,五年後舊疾複發離世;北宸王手下將士折損過半,退居雍州。自此,三王元氣大傷,皇室與三王共存的局麵被打破,皇權集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興337年,大興皇室內亂,肅王,秦王起兵造反,後宮妃嬪死傷數人,太子重傷,三皇子隕落,皇後幼子失蹤,三年後皇後思子成疾於鳳寰宮崩逝。
後代史學家在研究大興的這段曆史時,曾經對這兩次戰亂感到疑惑。立世百年的開國王府居然元氣大傷至此,三王之首的尊碩王府更是因為沒有繼承人而近乎覆滅,一時間大興的支柱少了一半,是什麼導致了這種現象的產生?偶然還是必然?人為亦或是其他?縱觀後麵的曆史軌跡,這個問題始終是一個爭論點。
有些野史倒是挖掘了不少那位英年早逝的尊碩王與其王妃青沄大長公主的感情史,並總結出了其中不得不說的一二三四點事,不過是作為飯後談資逗人一笑罷了。
不過千年之後,倒是有個喜歡專門野史的曆史學教授無意中發現了那個被眾人所忽視的關鍵點,並以此為基礎研究下去,最終頗有所得,得出了八個字的總結:鳳隱於世,大亂之始!
------題外話------
好了,重新存稿,我,卷土從來啦!
哪怕坑死都不會棄坑了,心中的故事一定要寫出來!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o⊙)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