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鑄輝煌——明代長城2(1 / 3)

再鑄輝煌——明代長城2

明中期為拒蒙大建防禦長城

1449年農曆八月,明英宗朱祁鎮率兵去攻幾乎統一蒙古各部並大舉攻明的瓦剌部,在居庸關外的木土堡,也就是後來的河北省懷來縣東,遭瓦剌軍圍攻,全軍潰敗,明英宗也被俘,這就是明代曆史上被稱為“土木之變”的戰役。

“土木之變”以後,瓦剌、韃靼等蒙古部落不斷興兵侵犯擄掠,迫使明朝把修築北方長城,增建墩堡作為當務之急。

特別是1550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達汗因貢市不遂而發動戰爭,威脅明朝的京師安全後,明朝朝廷對蒙古采取了“以守為經”的方針,更加重視長城的修築。

為此,從1450年至1620年的170年間,明代長城修建規模空前,並沿長城完善確定了“九邊十三鎮”的防禦體係。

這場築牆運動以1467年巡撫餘子俊築延綏鎮邊牆為肇始,其後,餘子俊又奏築自黃沙嘴至花馬池的寧夏河東牆;巡撫李銘督修薊鎮關口長城;巡撫李承勳及韓斌、周俊又先後修築遼東邊牆;

巡撫、都禦史賈俊奏築寧夏城西南牆;總製秦築固原內邊長城;三邊總製楊一清請築固原陝西寧夏邊牆;總製尚書王瓊修寧夏深溝高壘;

宣大總督翟鵬督修宣大邊牆;兵部右侍郎翁萬達增築宣大邊牆;巡撫蘇祜築內三關邊牆及遼東邊牆,巡撫楊博主持大規模增築甘肅鎮邊牆;

總督譚倫、總理戚繼光及總督王一鶚、巡撫蹇達先後擴建薊鎮邊牆;遼東總兵李成梁重修遼東邊牆;三邊總督李汶築甘肅鎮邊牆等。

明代連年興師動眾,每築上千千米,皆墩堡相連,層層布防,且在緊要處又多重構築,盡將通人馬處堵塞。

為此,明代在這一時期修建的長城工程要比以前加高加寬,而且大量用磚包砌,牆上有垛口女牆,綿延如鏈。

而且跨牆加築墩台,又創建磚石空心敵台,萬餘裏的邊牆,高度可達八九米,最高處可達10多米,寬度頂寬可達6米,最寬處也可達10多米。

明朝在這一時期修築的長城很多一直保留了下來,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寧夏河東牆、薊鎮關口長城、遼東邊牆、固原內邊長城和甘肅鎮邊牆等。

寧夏河東牆是古時靈州,後來的靈武所在地,它一直是中原王朝駐守西北邊關的戰略要地,因軍事防禦所需,秦、漢、隋、明4個朝代統治者都曾在靈州修築過長城,並在這裏駐軍守衛,移民屯退。

靈武境內的長城,又以明長城保存最為完好和氣勢雄偉。它西起橫城堡黃河岸邊,猶如一條巨龍,飲水於黃河,穿沙海,跨丘陵、過草原,昂首東去綿延伏於遼闊的鄂爾多斯台地之上。

靈武境內的明長城自西向東橫貫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臨河鎮、寧東鎮,出馬家灘鎮進入鹽池縣境內,曆史上一直被稱為“河東牆”,又稱“東大邊”或“橫城大邊”。

靈武明長城,建成於1474年,西起橫城北黃河岸邊,向東南綿延,經水洞溝、紅山堡、清水營古堡等地穿越市境,經鹽池縣至陝西省定邊周台子鄉。全長約200餘千米,靈武境內長45千米。

據史料記載,靈武境內曾修過兩段長城,一為隋長城、一為明長城,全部就地取材,用黃土夯築而成。

這段長城上設有敵台、牆台以及墩台等軍事設施。每隔一二百米建有凸出牆外的牆台,這樣邊牆的牆根就不再有火力的死角,可進行側翼攻擊。

敵台高於城牆之上,可左右相望,前後呼應。

有些險要地段置周廬敵台,駐兵達20人之多。河東牆內側共建有29座城池。靈武營所屬烽火墩113座,每隔2500米設一墩。

夜則舉火,晝則舉煙示警。若見敵數人至百餘,舉放一烽一炮;500人兩烽兩炮;1000人3烽3炮;5000人以上4烽4炮;萬人以上5烽5炮。

台設墩夫,配備旗幟,鼓、弩、軟梯、炮石、火藥、火箭、狼糞、牛糞、柴草等。兵士日夜守哨,沿線各兵營駐有重兵,糧草、兵器、軍需齊備,守望、巡邏、通訊、調兵,各個兼顧,無一偏廢,一派軍事戒備狀態。

明代修築完河東牆,使長城形成兩條道路,一為長城頂部,可供5匹馬並行,守望、巡邏的士兵常年在長城頂部道路上往來,食物、軍械也在頂部運行。

二是長城內側又建成一條交通大道,因有軍隊駐守、巡邏,行旅及貨物有了安全保障,所以這條大道商旅往返絡繹不絕。

薊鎮關口長城其最大防戍範圍,東起山海關,向西經永平、遷安、遵化、薊州、平穀、順義、昌平等州縣境內的關口,到達居庸關南的鎮邊城。

重要關隘有:秦皇島的山海關,撫寧縣的九門口、界嶺口,盧龍縣的桃林口、劉家口,遷安縣的冷口,遷西的青山口、董家口、喜峰口、潘家口、龍井關,遵化的馬蘭關,薊縣的黃崖關,平穀縣的將軍關,密雲的牆子路、古北口,昌平縣的黃花鎮,延慶的八達嶺、居庸關等。

其中,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延慶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史稱“天下九塞之一”,是萬裏長城的精華,在明長城中獨具代表性。

這段長城始建於1505年,是明代進行了長達80餘年的修建完成的,並將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來北方,指揮長城防務。經過80餘年的修建,八達嶺長城成為城關相連、墩堡相望、重城護衛、烽火報警的嚴密防禦體係。

八達嶺長城,遵循秦時築城依山就勢。因險阻敵的原則,走最高的山脊,隨山脊轉折而彎曲,不求取直拉平,以減少切上填方,做到省工省料,堅固實用。

八達嶺長城的牆體,是萬裏長城中最雄偉壯觀的地段。建造者克服了重重困難,才在險峻的高山上築成。

八達嶺大部牆頂寬闊平坦,可以“五馬並騎、十人並行”,以適應戰鬥的需要。而在北峰至青龍橋一段城牆,山陡坡險,牆頂較窄,最窄處僅兩米多。城牆中線偏於外側,外側牆高,內側牆低。

八達嶺長城牆體兩麵都用抗腐蝕、抗風化、性能好、硬度較高的花崗岩石條包砌。石條寬0.5米,高0.4米,長一米不等,最長石條達3.1米,重一噸半多。

石條一層層壘砌起來,無論陡峭山坡或平緩地段,石條均逐層水平壘砌,縱橫交錯,橫架豎壘,咬合成一體,合縫處灌以灰漿。

牆體內填泥土、石塊,用夯砸實。牆體上麵鋪三四層城磚,用石灰膏或者是糯米汁粘接灌縫。這樣,使得城牆三麵風雨不透。

八達嶺長城牆頂兩邊有磚砌矮牆,外側叫雉堞或垛牆,內側叫“宇牆”或“女兒牆”。垛牆為迎敵麵,顯示著“保存自己,打擊敵人”的構築思想。

牆高互1.7米至2米,便於掩護人體,一般是砌到人體胸部高度,開始築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