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之門 ——天安門城樓1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隔長安街相望。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也是封建帝王權力的象征。天安門始建於明朝,原名“承天門”,清朝時更名“天安門”。
天安門的設計者為明朝的禦用建築師蒯祥。天安門城樓造型威嚴莊重、典雅,氣勢宏大,是我國古代最壯麗的城樓之一,它以傑出的建築藝術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所矚目。
在明清時期,天安門城樓與其門前的金水橋和封閉式的天安門廣場,有機地銜接在了一起,其建築規模及技藝都堪稱世界一流。
明朝初年始建承天門
古代北京,曆來被風水學家稱為“山環水抱必有氣”的理想都城。其西部的西山為太行山脈;北部的軍都山為燕山山脈;南口為兵家要地。兩座山脈在北京的南口會合,形成向東南方展開的半圓形大山灣,環抱著北京平原。
北京平原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微傾。桑幹河和洋河等相繼在此彙合成為永定河。所以,北京在地理格局上是“東臨遼碣,西依太行,北連朔漠,背扼軍都,南控中原。”,特別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戰略的控製。
北京,在唐代時為幽州,還為燕京,金代時為中都城,元代改為大都,明、清兩代稱北京。
在我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上,先後有燕、前燕、大燕、遼、金、元、明和清8個朝代以北京為都城。各朝在北京大興土木,建造了各具特色的古建築,但最早對建築天安門有間接影響的是元朝。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於開平府,就是後來的內蒙古正藍旗東部。1264年,元世祖詔令以燕京作為中都,舊址就是後來的北京城西南部的蓮花池以東一帶,
1272年他又改中都為元大都,並從1267年開始興建元大都,曆時18年之久,直至1285年才全部建成。
元大都當時的整體布局呈長方形,南牆位置在後來北京長安街南側,北牆位置在後來的德勝門和安定門以北的北三環路附近,那裏後來遺存有斷斷續續的、被稱為土城子土丘,就是元大都當時最早的北城牆。
元大都從裏至外分別是宮城、皇城和大城.大城周長60華裏,有11個門。南麵三門:正中為麗正門,就是後來的正陽門、東為文明門,西為順承門;東麵自南而北是齊化門、崇仁門和光熙門;西邊自南而北依次是平則門、和義門和肅清門;北麵隻有兩座城門,東為安貞門,西為德勝門。
元大都皇城的南門叫靈星門,在後來的午門一帶。靈星門與麗正門之間,曾有一個“T”形的半封閉式宮廷廣場,後來明清兩代的宮廷廣場就基本沿用其舊址,並在中間建造了天安門。元大都城牆四隅均有角樓,城外設有墩台,城內宮殿在前,坊市在後,50個街坊星羅棋布。
當時,有一位名叫馬可·波羅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來到我國,看到“大汗之城”元大都富麗堂皇的宮殿和景色優美的花圃後,大為讚歎道:
城是如此美麗,布置如此巧妙,我們竟是不能描寫她了。
他後來寫的《馬可·波羅遊記》,因有大都城的記述,而使這座古城得以傳播,名揚世界。那時候,元朝雖未建造天安門,但它另擇新址的建築格局以及元故宮和宮廷廣場的定位,卻使後來的明朝始建承天門具有了可行性。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同時,明朝大將徐達統率軍隊攻克元大都,更名為北平。當時,明朝統治者對元大都故宮盡行拆除,以消除前王朝的“王氣”。
後來,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燕子朱棣登上皇帝的寶座,從燕王變成了明成祖,並於1403年正月將北平改稱北京,暫稱“行在”,就是皇帝在外時的行都。
明成祖朱棣就位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決定把首都從南京遷到他的“龍興之地”北京。
據史料記載,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要遷都北京,主要原因是由於北京“左環滄海,有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廟”,“關日不下百十”,“會通港運便利,天津通海運”的優越地理位置。此外,他還在於為了控製北方和東北地區,以維護全國的安定。
1406年,明成祖朱棣分遣大臣赴各地督民采木,燒造磚瓦,並征發各地工匠、軍士和民工,開始了營造北京的籌備工程。1417年,大規模營建北京的工程正式開始,當時,有個叫蒯祥的工匠,同大批能工巧匠一起被明朝選入京師。
蒯祥是江蘇蘇州府吳縣香山人,他生於明初洪武年間,他的父親是當時很有名望的一位工匠。蒯祥深受父親的影響,他30多歲就“能主大營繕”,是位造詣很高的木匠了。由於他技藝超群,在營造中充分發揮出建築技藝和設計才能,很受督工,就是建築師蔡信等人的重用。
在北京宮殿的營建中,先後湧現出許多著名的工匠。除工於設計的督工蔡信、瓦工出身而官至工部侍郎的楊青外,還有與蒯祥同時代的著名雕刻石匠陸祥等。
在宮殿初建階段,蔡、楊二人起了很大作用,但他們當時都年事已高,而蒯祥正值年輕力壯,又工於計算和繪畫,在蔡信、楊青去世後,大量的皇家工程便都由蒯祥主持。
蒯祥不僅對木工技術純熟,還有很高的藝術天賦和審美意識。據記載,蒯祥能以雙手握筆同時畫龍,合二為一,一模一樣,技藝已達爐火純青。
營建宮殿樓閣時,他隻需略加計算,便能畫出設計圖來,待工程完畢後,建築與設計圖樣大小尺寸分毫不差,就連當時的皇帝也很敬重他。
在建築北京的過程中,蒯祥不論在用料、施工等方麵都精心籌劃,營造的榫鉚骨架都結合得十分準確、牢固。同時,他還將江南的建築藝術巧妙地運用上去,如采用蘇州彩畫,琉璃金磚,使殿堂樓閣顯得富麗堂皇。
1420年,皇宮才落成,蒯祥便因功被提升為了工部營繕所丞。
明代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基礎上,吸取曆代都城規劃的優點,又參照南京規製營建而成。“凡廟社、郊把。壇場、宮殿、門闕,規製悉如南京”。
實際上,北京新建的宮殿比南京的更加壯麗。它外城包著內城南麵,內城裹著皇城,皇城又包著紫禁城,全城形成一“凸”字形。
北京內城基本上取元大都舊址,明初北牆向南移五裏,至今德勝門、安定門一線,後又將南城牆向前推移到後來的正陽門一線。
內城有九門,正南為正陽門,就是元代的麗正門;在內城中央,共有六門:東有東安,西為西安,北為北安,廣場南則為大明門,承天門左為長安左門,右為長安右門。
北京宮城又稱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共有四門:南為午門,北為玄武門, 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由於南城牆向南拓展,皇城與紫禁城也依次南移,皇城南移到後來的長安街北側。
皇城的中門,根據明南京城的名稱改稱承天門,就是後來的天安門,承天門內仿照南京城布局建造端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