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耀華夏——感受明朝

這是最後一個由漢族統治的封建王朝,她沒有西漢開疆拓土的進取精神,也缺少李唐王朝的博大胸襟,於是,有人說,明王朝生不逢時,前有橫掃亞歐大陸的蒙古鐵騎,後有奠定中國疆土的滿族八旗,夾在這兩個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間,明王朝的文治武功差強人意。但沒有哪一個王朝能夠像明朝一樣,讓自己的子民及其子孫念念不忘。在明王朝覆亡後的268年間,“反清複明”成了不變的口號。

品味這個朝代,人們少了幾分夢回唐朝的衝動,少了幾分對蒙古鐵騎的神往;多了幾分對海洋夢想的憧憬,多了幾分對紅顏薄命的慨歎。然而,明王朝又是一個值得回憶的時代。且不說貧民皇帝朱元璋崛起的神秘,且不說《永樂大典》的名垂青史,單說那個三保太監的船隊,就讓國人依然心動不已。那支航行在印度洋和中國內海之間的龐大船隊,往返於亞非之間,於是,一段光輝歲月在15世紀初葉上演,那是一個國人夢寐以求的海洋夢想的年代,那是一個中華帝國的白銀時代。

這個朝代,經過金庸先生的演繹,我們看到了日月耀華夏的盛世恢宏,末代漢族統治的封建王朝依舊是東方的巨龍,當世界上的白銀源源不斷地湧入中華帝國的時候,世界上最為矚目的科技與文化依舊在這裏誕生。而中西文化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也於明後期完成,偌大的紫禁城依舊輝煌。今天被人們奉為經典的古典四大名著,三大名著在明代完成,這要歸功於明帝國經濟的崛起,江南市鎮的裂變造就了市井小說的繁榮。而江南水鄉留給今人的還有那撲朔迷離的資本主義萌芽、留下了江南四大才子的風流韻事。而《農政全書》、《天工開物》、《本草綱目》一連串古代科技文明的集大成者,讓人目不暇接。

一如許多封建王朝一樣,明帝國的崛起也籠罩在了天意使然的色彩中。雖說開國皇帝多為馬上皇帝,但如果曆數曆代開國帝王,就會發現,隻有朱元璋是純粹的布衣皇帝。封建王朝的開拓者秦始皇乃秦王之子,隋朝的開國君主為隋國公,唐朝的李淵是唐國公,宋太祖趙匡胤出身高級軍官家庭。漢高祖劉邦還是一個“片警”呢。再看看明太祖朱元璋,隻是一個討飯的和尚,沒有顯赫的家族作後盾,卻能夠崛起於布衣之間,造就一個封建王朝。

秦王朝崛起於西北,漢王朝步隨其後,唐王朝晉中起家,宋王朝奠基中州。蒙元帝國崛起於莽莽草原,努爾哈赤擁兵白山黑水。隻有明王朝是個例外,燈影槳聲中的秦淮河、斜陽穿過的烏衣巷口迎來了朱重八的大軍,建都南京卻能坐擁天下,朱元璋書寫了自己在封建王朝中的第二個惟一。

對朱元璋的皇孫而言,其祖父屠戮功臣留下的是一個苦果,建文帝卻也留下了千古之謎。對於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來說,身經百戰,成就了另一個馬上皇帝。然而,這位馬上皇帝卻比自己的父親前進了一大步,一部煌煌巨製、中華文化的盛典——《永樂大典》橫空出世。在這個謎一樣的朝代中,這部卷帙浩繁的大典終竟不知所終。

崛起於布衣的朱元璋似乎更加深諳君臣之道,破天荒地廢除了宰相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皇權、君權超乎尋常的鞏固。對於明朝,錦衣衛、東廠、西廠是老百姓耳熟能詳的詞彙,打開這個特務組織帶血的檔案,可以看出,明朝的宮廷鬥爭殘酷依舊。

一如曆史上的許多封建王朝一樣,開國功臣們的驕奢和天子們的猜忌,一場對開國功臣的血腥殺戮再次重現。這是一把雙刃劍,朱元璋沒有想到,殺戮功臣卻讓自己的孫子建文帝麵對南下靖難的朱棣,基本上無將可遣,明朝就是這樣一個矛盾交織的時代:既孕育著新的景象,同時傳統的痼疾又積重難返。各種因素紐結在一起,讓我們越看越不明白。

明王朝沒有脫離“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圈子,有明一代,武將的功勳曆曆在目。前有徐達、常遇春拓土建國的所向披靡,後有留得清白在人間的於謙的忠貞不渝;麵對外族入侵,前有戚繼光抗倭的威名遠播,後有袁崇煥督師遼左。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名將輩出的明朝,“土木堡之變”中竟使皇帝被俘,兵力羸弱的倭寇卻能騷擾江南達半個世紀之久,十三萬浩浩大軍竟命喪薩爾滸。大明王朝留下了一個又一個不解之謎給後人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