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結晶——有機寶石3(1 / 3)

天然結晶——有機寶石3

萬年虎魂——琥珀

世上有“千年蜜蠟,萬年琥珀”的說法。由此可知琥珀之古老。

距今四五千萬年以前的地球上,覆蓋著茫茫的原始森林。由於受狂風暴雨摧折,雷電轟擊,野獸踐踏,樹木枝幹斷裂。其中鬆科植物斷裂的“傷口”處流出樹脂,因樹脂含有香味便引來許多昆蟲,被粘在上麵,包裹進去。

若幹萬年以後,由於地殼構造的急劇運動,大片森林被深埋入地層,樹木中的碳質富集起來變成了煤,樹脂在煤層中則形成了琥珀化石。

琥珀,我國古代稱為“瑿”或“遺玉”、“獸魂”、“光珠”、“紅珠”等,傳說是老虎的魂魄,所以又稱為“虎魄”。而且還根據琥珀的不同顏色、特點劃分的品種為金珀、血珀、蟲珀、香珀、石珀、花珀、水珀、明珀、蠟珀、蜜蠟、紅鬆脂等。

在我國遠古時,皇親貴婦們就視琥珀為吉祥和意之物;新生兒佩戴可避難消災,一生平安;新人戴上她可永葆青春夫妻和睦幸福。因為那時人們認為琥珀是“虎斃魄入地而成”,佛教界也視琥珀為聖物。

對於琥珀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山海經·南山經》,其載:

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麗之水出焉,西流注於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

文中其中提到海中產琥珀,並且佩戴它可無疾病,表明人們已對琥珀的性質有了一定的了解。育沛也為琥珀的古稱,如《石雅》中寫道:“中國古曰育沛,後稱琥珀,急讀之,音均相近,疑皆方言之異讀耳。”

我國最早的琥珀製品,見於四川省廣漢三星堆祭祀坑,為一枚心形琥珀墜飾,一麵陰刻蟬背紋,一麵陰刻蟬腹紋。

馬王堆墓中裹骸骨的竹席保存完好,但頭顱倒置,裹置在席內,還有一隻平頭鞋卻露在席外;發現的殉葬棺,其棺身雖然有一些腐朽,棺內骸骨還沒完全化為泥土,在死者手腕西側發現兩枚琥珀珠。

漢代對琥珀的性質有了更深的認識,如王充《論衡·亂龍》記載:“頓牟掇芥”,其中“頓牟”所指“琥珀”,在《周易正義》的疏中也有“琥珀拾芥”的記載,從這些記錄可以了解到琥珀具有靜電效應已被先民知曉。

漢初陸賈所作《新語·道基篇》中對琥珀的產出狀況也有描述:“琥珀珊瑚,翠羽珠玉,山生水藏,擇地而居,潔清明朗,潤澤而濡。”琥珀與珊瑚並列,則說明當時的人認為琥珀與珊瑚一樣,都應在水中找尋。

並且漢代多對琥珀的產地進行了記錄,如《漢書·西域傳上·罽賓國》:“出封牛…珊瑚、虎魄、璧流離。”罽賓國為漢代西域國名,在其他後世文獻中如《南北朝·魏書》、《隋書》等很多文獻中都有記錄西域產琥珀之說,而且《後漢書》記載:“謂出哀牢”,又有《後漢書·西域傳》曰:“大秦國有琥珀”之說。

漢代已有大量的琥珀製品出現,多為飾品,例如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甘泉東漢墓發現的漢代琥珀製司南佩、江西省發現有漢代琥珀印、琥珀獸形佩等,而且這些琥珀製品的形製,大都是借鑒其他材質的題材。

司南佩是始於漢代的辟邪器物之一,形若工字形,扁長方體,其構造上有勺,下有地盤,中間有穿孔,勺總是指向南方,讓人不會迷失方向。

如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甘泉東漢墓發現的東漢血紅琥珀司南佩,長2.5厘米,內部脂質清晰可見,表麵經土沁略為粗糙。“工”字形,為簡化司南佩,可以佩掛。

東漢琥珀瑞獸,外形呈伏臥狀,圓胖可愛。瑞獸通長5厘米,高3.5厘米,寬3.2厘米,體型之大,在我國已經發現的同類物中屬罕見。它的中部還有一穿孔,應該是古人用來穿繩佩戴的。

漢代人在雕刻玉器和琥珀等時,喜歡用外形像“八”字的刀法來雕刻。這種刀法簡潔矯健、鋒芒有力,後人稱為“漢八刀。”這枚琥珀瑞獸也是用“漢八刀”的刀法來雕刻的。

根據顏色,這枚琥珀瑞獸呈紅色,晶瑩透亮,屬珍貴的血珀。

琥珀自古就被視為珍貴的寶物,因為琥珀來自鬆樹脂,而鬆樹在我國又象征長壽。有的琥珀不必點火燃燒,隻需稍加撫摩,即可釋出迷人的鬆香氣息,具有安神定性的功效,被廣泛做成宗教器物。

自古中國人就喜愛鬆香味,視琥珀和龍涎香為珍貴的香料,唐《西京雜記》記載,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就是枕琥珀枕頭以攝取芳香。

晉代,對於琥珀的形成產生了3種見解。第一種見解如郭璞《玄中記》說道:“楓脂淪入地中,千秋為虎珀。”認為是由楓樹的樹脂落入地中千年化成琥珀。

張華《博物誌》中有兩種見解,一為鬆脂千年入地為茯苓,而後茯苓變為琥珀,如其卷四中引《神仙傳》說道:“鬆柏脂入地千年化為茯苓,茯苓化琥珀”,其中,茯苓為寄生在鬆樹根上的菌類植物。

但是此時已對其說法真實性有了懷疑,並提出琥珀可能為燃燒蜂巢而成的看法,說道:“今泰山出茯苓而無琥珀,益州永昌出琥珀而無茯苓,或雲燒蜂巢所作。”

直至南北朝時期,才出現了關於琥珀成因正確的記載,如梁代陶弘景在《神農本草經集注》中記載:“琥珀,舊說鬆脂淪入地千年所化。”

總體來說,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琥珀製品延續了漢代的風格,但數量相對於漢代有所減少。多為飾品,但也出現了實用器,如《拾遺記》中說道:“或以琥珀為瓶杓。”另外還發現有魏晉雙龍紋琥珀雕、琥珀雕豬握等。

琥珀雕豬握為橘紅色,長9.5厘米,高3.2厘米,寬2.2厘米。豬握呈長條形,平臥狀,形體細長,造型樸拙粗獷,似為漫不經心雕刻而成,但卻透著一股靈氣,讓人喜愛。

豬握,作為隨葬品的一種,大多握在死者的手中,常作為主人擁有財富的象征,一般由玉、石、木等材料製成。這件豬握材質為琥珀,在同類器物中較為罕見。

從這件琥珀雕豬握,可以看出魏晉時期的雕刻承襲了漢代人崇尚簡潔、粗獷、豪放的風格特點。在造型上,往往以一種大寫意手法來刻畫形象的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