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第五個創新時代的到來(1 / 2)

中國第五個創新時代的到來

領導智庫

在“四個全麵”的基礎上,同步推進全麵創新創業戰略,以“互聯網+”和“大數據x”為引擎,推進互聯網和大數據與各行業、各產業相互融合,進一步解放和提高生產力,推動產業升級與革命,開啟全麵創新創業的新時代。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的傳統動力減弱,必須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改造傳統引擎,打造新引擎。“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們必須全麵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係和發展模式,實現技術創新與體製創新共舞,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相互激蕩,掀起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麵創新改革的新高潮。

以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橋頭堡,打造全麵創新創業高地

目前,北京、上海、湖北、湖南、深圳等地紛紛提出以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為製高點,建立具有創新示範和帶動作用的區域性創新平台。其中,上海市的定位是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則瞄準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重點是以創新鏈為紐帶融合人力資本、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等高端要素,瞄準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加大對高端人才、機構、成果、平台、資金的引進吸納力度,加速高端優質資源集聚融合,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和現代產業體係。

建立市場導向的創新型體製機製。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必須清除各種障礙,讓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創新人才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核心是解決體製機製問題,突破創新鏈阻斷上下遊之間的要素流動瓶頸,打造完備的政府服務體係。要著力推進政府管理創新,針對企業創新投資難、群眾創業難、科技成果轉化難,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簡政放權,加大涉及投資、創新創業、生產經營、高技術服務等領域的行政審批和清理力度。在放寬“互聯網+”等新興行業市場準入管製,促進產業跨界融合發展的同時,大力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製,促進技術類無形資產交易,探索知識產權資本化交易,製定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完善金融支持體係、鼓勵各類主體創新、激勵創新創業人才等一批配套政策文件,打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

加快推進“全麵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點是推進政府科技與經濟管理體製的改革,消除政府條塊分割,分錢分物的管理體製弊端。必須明確主戰場在哪裏,著力點和關鍵是什麼,基本方式方法有哪些,創新文化和創新環境從何而來。必須認識到,創新不是管出來的,而是放出來的。企業和一切創新主體的感受、各類創新人才能否真正集聚,這是一個地區和城市是否擁有好的創新文化和創新環境的根本評價標準。

建設創新創業人才高地。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既要關注和服務好關鍵少數人才,也要關注大量草根創業創新人才,使蘊藏在草根之中的未來“大家”不斷湧現,真正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要實施更加積極的人才政策,建立更加靈活的人才管理製度,大力培養和引進一批科技型領軍人才、高端技術人才和高層次創業人才,加快形成高質量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改革人才計劃選拔機製,健全人才評價體係,加大創新創業人才激勵力度。

大力扶持眾創空間發展。探索促進萬眾創新的孵化機製,加快各類創新載體建設,大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等構建眾創空間,支持鼓勵社會力量投資、建設、運營眾創空間等新型孵化載體,重視和培育發展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加強創新服務體係建設,為創業者搭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創新平台。圍繞重點產業技術創新鏈,集聚域內外優勢科技創新資源,開展關鍵共性技術、前瞻性技術和產業發展戰略研究,由政府引導,企業、院校、科研機構聯合組建公共創新服務平台。

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加快從“製造”向“智造”轉型升級

製造業是創新驅動的主戰場,是保持國家和地區競爭實力和創新活力的重要源泉。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剛剛發布的《中國製造2025》始終貫穿一個主題,就是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一場新的“中國智造”高潮和發展契機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