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輝煌——明清時期的琉璃3(1 / 3)

五彩輝煌——明清時期的琉璃3

精致珍貴的清晚期琉璃器

清代的琉璃製品多作為宮廷禦用的精美禮器,更多地體現了它們作為皇室的象征意義。如皇家製造的玻璃套色杯、盤或專為賞賜用的琉璃器皿等。

道光皇帝有儉德,因此並沒如乾隆時期大大鼓勵宮廷琉璃業的生產。但是至道光年間,博山琉璃業卻進入了興盛時期。鼻煙壺、煙袋嘴等逐漸成為琉璃生產中的大宗產品,充翠仿玉的琉璃產品也開始興盛,琉璃色料的種類大大增加。

如道光琉璃花草紋盒,口徑7.9厘米,連足高8.0厘米,桃紅色琉璃胎,圓口束頸,鼓腹,鑲金屬底,三足。口緣銅扣,連附金屬質平頂蓋。器外壁主要以金彩描卷草、白彩繪小花為飾,近口處塗飾金色一帶,其上有白色草葉紋。

琉璃水晶羊銜靈芝水丞,長9厘米,口徑不足3厘米,水晶質地,純淨無瑕,光下略泛淡紫色調,屬於傳世小件玩賞品,“行有恒堂”款。器為臥羊造型,四足屈肢俯臥,頭平昂,尾內收,周身團體靜態安詳。

水丞開口於羊背上,口沿外飾花紋。羊身上在表明結構處以較大的圓弧卷曲紋裝飾,紋飾全部凸起處理。羊頭部加工尤精細,一雙犄角與羊首羊身連在一起,中不留空,骨節清晰可見。口下有羊胡,口中銜靈芝,羊之形態和善可掬,此器取吉祥福壽寓意。

道光琥珀色琉璃出棱扁圓形鼻煙壺,高6.1厘米,腹寬5.5厘米。煙壺扁圓體,上缺蓋。通體琥珀色透明玻璃。腹部磨出幾何形。壺底陰刻“道光年製”雙豎行楷書款。

清代後期,琉璃製品的生產廣泛發展,製做工藝精湛而複雜。琉璃器的品種非常豐富,僅單色琉璃就有20餘種,複色琉璃包括攪料、金星料、點彩夾金、夾彩、紋絲等品種,另外還有大量的套料琉璃器。這些琉璃製品晶瑩剔透,華麗精美。

如道光藍料花草蝴蝶紋杯,高4.6厘米,口徑6厘米,足徑2.9厘米。杯藍色琉璃質地,圓口,平底。杯身刻花卉、蝴蝶紋。杯底針刻楷書“道光年製”4字款。此杯堪稱道光時期琉璃器的代表作品。

琉璃渣鬥的造型來源於瓷器,其特點是侈口、高頸、鼓肚、短足,其口大可與腹徑相等或稍大於腹徑,頸口高度約占全器的1/2。如果從瓷器再將這種造型向上推,可以從青銅器看到其最早的起源,即可能由商周時期的青銅觚經壓縮變化形成的。

瓷製渣鬥出現得較早,而琉璃渣鬥則隻有清代才有,並且流行於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道光年間雖然數量減少,但仍可見其精美。

如道光綠琉璃渣鬥,高9.2厘米,口徑7.7厘米,渣鬥呈豆綠色,不透明。口大而外侈,向下內收束頸,腹部隆起,矮足平底與腹連接處微內束,通體無花紋裝飾。器型不甚規整,底布鐫刻“道光年製”雙直行陰刻款。

還有道光琥珀色琉璃渣鬥,高9厘米,口徑7.7厘米,腹徑8.2厘米,足徑4.8厘米。渣鬥吹製而成。撇口,鼓腹,足底微凹。

通體為半透明琥珀色,光素無紋飾。琉璃中有大小不一同的氣泡。外底中心碾琢陰線單方框“道光年製”雙豎行楷書款,款字體偏大。

道光時其他琉璃器型也有所繼承,如瑪瑙色琉璃九瓣花三足花插,高7.5厘米,口徑7.5厘米,花插模製而成。有九瓣花瓣組成。尖底,下承三乳釘足。

杯身以為深淺不同的褐色、白色、灰藍色琉璃交織在一起,形成流動的水渦紋,似瑪瑙石的紋理,自然天成。

內壁光素。外壁每瓣為一葉片,雕出主葉脈及網狀細葉脈。該花插造型機裝飾都很新穎別致,雖然無款,但仍屬道光時的琉璃精品。

鹹豐年間,開始出現專門銷售琉璃的料貨莊,使博山琉璃的銷售從集市貿易、長途販運,逐漸轉為以博山為中心的全國各地定點銷售。

如鹹豐琥珀色琉璃直口瓶,高8.7厘米,口徑4厘米,腹徑9厘米。瓶吹製而成。直口,細長頸,鼓腹,外底微凹,習稱搖鈴尊。

通體呈半透明琥珀色,光素無紋飾,器表有密密麻麻的小坑,這是清宮晚期琉璃常見的。外底中心碾琢陰刻單方框“鹹豐年製”雙豎行楷書款。

同種器型的還有鹹豐豆綠色琉璃八棱直口瓶,高13.2厘米,口徑2.3厘米,底徑3.8厘米。瓶為模製,再經琢磨而成。

器身縱向8棱角,細長頸,鼓腹下斂接圈足。通體為豆綠色不透明琉璃,光素無紋飾,外底中心碾琢陰刻單方框“鹹豐年製”雙豎行楷書款。此瓶似以3層琉璃套合而成,器體外表有小凹坑多處。

同治年間,博山西冶街及其迤西一帶幾乎家家戶戶都以琉璃為業,成為名副其實的“琉璃之鄉”。除原有產品外,開始生產鋪絲屏風片、瓶、杯等產品。這時,作為製造琉璃產品的半成品原料料條,也成捆地運銷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