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韻玉質——隋唐時期瓷器2(2 / 3)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棱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係。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麵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花口盤自唐代中晚期開始流行,其造型受同時期金銀器影響,至五代時最為盛行。此時的瓷器受金銀器造型的影響較大,不僅盤多做成花口,瓶也多作成瓜棱形。五代時期的花口盤與唐代相比,口沿變化更為豐富,有五瓣、六瓣甚至十瓣口的器物。

如越窯青釉菱花口盤,高2.1厘米,口徑10.7厘米,底徑5.3厘米。盤口呈菱花狀,斜壁,平底。裏外施青釉,釉色瑩潤純正,外底有支釘痕。

這件菱花口盤,口沿線條流暢,盤壁淺薄,給人以輕巧玲瓏之感。釉麵有明顯經使用而留下的磨痕,說明是一件令人喜愛的傳世珍品。

五代時期,湖南的嶽州窯燒造的青瓷以小件盤、碗居多,但其中一件嶽州窯青釉畫花蓮瓣紋盤口瓶是為數不多的形體較大的器物之一,頗為難得。

這件蓮瓣紋盤口瓶高30.3厘米,口徑11.6厘米,足徑9.1厘米。瓶盤口,短頸,溜肩,腹部長圓,圈足外撇。通體施青釉,釉呈青黃色,釉層較薄,開細碎片紋。胎釉結合不緊密,釉麵有剝落。肩部刻畫3道弦紋,腹下部刻畫蓮瓣紋。

刻畫蓮瓣紋是五代嶽州窯常見的裝飾技法,湖南省長沙子彈庫五代墓曾發現一件嶽州窯青釉刻畫蓮瓣紋瓶,與此瓶造型大體相同,都足以代表五代嶽州窯瓷器的燒造水平。

耀州窯燒製瓷器始於唐代,當時所燒造品種十分豐富,五代時期開始則以燒造青瓷為主,其青翠瑩潤的釉麵和精致優美的造型,並不遜於當時聲名顯赫的越窯青瓷。

如五代耀州窯青釉葵瓣口碗,高7.5厘米,口徑19.2厘米,足徑7.2厘米。碗呈五瓣花口狀,口沿外撇,斜壁,淺圈足。腹壁自花口凹陷處起棱線。通體施青釉,釉層較薄,釉麵玻璃質感強並開細碎片紋。

這件青釉花口碗釉麵雖有水沁痕跡,但造型秀麗,釉色勻淨,仍能反映出五代時期耀州窯青瓷的燒造風格。

而另有一件非常玄妙的耀州窯產品,是陝西省彬縣發現的青釉提梁倒灌壺,高18.3厘米,腹徑14.3厘米,腹深12厘米。

胎質堅細,呈灰白色,釉色淡青略泛灰色,有光澤,壺身呈圓形,蓋與提梁連接,提梁為一伏臥的圓眼、短嘴的鳳凰,雕一對正在哺乳的母子獅作為流,造型生動逼真。腹部飾纏枝牡丹花,下飾一圈仰蓮瓣紋。

這把壺最奇巧處在於壺蓋僅為裝飾不能開啟,而在底部中心有五瓣梅花孔,灌水時要將壺倒置,水從母獅口外流時始盛滿,然後將壺放正,因壺內有漏注與水相隔,底部雖有梅花孔,但卻滴水不漏。這件提梁倒灌壺造型結構奇特,紋飾繁縟華麗,是耀州窯器皿中罕見的珍品。

五代時期,北方著名的瓷窯是河北省邢台的邢窯,邢窯仍是主要製造白瓷;同時河北省曲陽澗磁村一帶的定窯,燒造於晚唐相近,五代時期製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征,精致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如定窯白釉雙係罐,高13.5厘米,口徑8.3厘米,足徑11厘米。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裏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畫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麵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麵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晚唐至五代末期,定窯瓷器銘款中以刻畫“官”和“新官”者居多,陝西省西安北郊火燒壁發現晚唐定窯“官”字款白瓷就達33件之多;河北省定縣靜誌寺真身舍利塔基和淨眾院舍利塔基也曾發現17件定窯刻畫“官”和“新官”款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