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之源起——商周原始瓷器1(3 / 3)

有件商原始青瓷豆,豆由上部的盤和下部的座子兩部分組成。盤內施黃色釉,釉層不均勻。底座不施釉,露胎處有氧化的火紅色。從胎、釉看,當時的還原氣氛還不能自如地控製。

此時,其造型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模仿當時流行的青銅器造型,以尊、簋、匜、甕、盂、豆、缽、鼎等為主;另一類是民間使用的生活器皿,如罐、盤、碗、壺等。

有件商原始青瓷雲雷紋尊,高18.2厘米,尊的肩部刻印有雲雷紋,是仿同期青銅器上的紋飾。胎質呈灰白色,無吸水性,通體施青灰色釉,釉層薄,有流釉現象。敲擊時能發出鏗鏘的聲音,是我國古代瓷器的早期形態。

裝飾以印紋為主要方法。器表的釉下除少數為素麵外,多飾有方格紋、籃紋、葉脈紋、鋸齒紋、弦紋、席紋和S形紋,並有一些圓圈紋與繩紋。

商原始青瓷鴨形壺因壺外形似鴨子而得名,通體施青釉,釉薄而不均勻,由於釉的配方以及燒成溫度不高,釉層有脫落現象。壺把的裝飾較有特色,顯然是模仿青銅器的裝飾。

商代後期的原始瓷器,基本上是承襲商代中期發展而來的。但在形製和品種上卻較商代中期有所增加,在燒製和使用範圍上有了擴大,質量也有了提高。

胎質顏色仍以灰白色為主,並有少量青黃色、淡黃色和灰色。器表釉色多為青色和豆綠色,也有少量醬色、淡黃色、絳紫色。

商代後期器表釉下拍印的幾何形圖案紋飾有方格紋、鋸齒紋、水波紋、雲雷紋、葉脈紋、8形紋、網紋、翼形紋、圓點紋、劃紋、弦紋和附加堆紋等。

商代原始瓷高領罐,通高24.4厘米,口徑16.5厘米,底徑16厘米。表麵有黃褐色釉。敞口,直頸,折肩,腹上段斜收,下段近直。器麵飾圈點紋和凹弦紋。

此器造型飄逸,以圈點紋和弦紋為主紋,也是吳城文化陶器最主要的裝飾特點之一。

還有一件商代原始瓷青釉弦紋罐,高31.4厘米,口徑20厘米,底徑9.3厘米。罐口外折,短頸,溜肩,肩以下內收,平底。

肩與腹部的過度有明顯的折角。口內外飾弦紋,其中肩部飾凸起弦紋及鋸齒紋共10道。表麵施青釉,釉層薄而不勻。

[旁注]

黃帝 為中華人文初祖,我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出生、建都於有熊,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以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居五帝之首。

龍 我國古代的神話與傳說中的一種神異動物,具有九種動物合而為一之九不像的形象,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封建時代,龍是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至高的權力和帝王的東西。其與白虎、朱雀、玄武一起並稱“四神獸”。

尊 我國古代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時期,春秋後期已經少見。商周至戰國時期,還有另外一類形製特殊的盛酒器—犧尊。犧尊通常呈鳥獸狀,有羊、虎、象、豕、牛、馬、鳥、雁、鳳等形象。

雲雷紋 古代器物上一種典型的紋飾。基本特征是以連續的“回”字形線條所構成。有的作圓形的連續構圖,單稱為“雲紋”;有的作方形的連續構圖,單稱為“雷紋”。雲雷紋常作為紋飾的地紋,用以烘托主題紋飾。也有單獨出現在器物頸部或足部的。

[閱讀鏈接]

在我國,一般是把陶瓷為陶和瓷兩大類。通常把胎體沒有致密燒結的黏土和瓷石製品,不論是有色還是白色,統稱為陶器。

其中把燒造溫度較高,燒結程度較好的那一部分稱為“硬陶”,把施釉的一種稱為“釉陶”。

相對來說,經過高溫燒成、胎體燒結程度較為致密、釉色品質優良的黏土或瓷石製品稱為“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