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之源起——商周原始瓷器1
瓷器是我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勤勞智慧的我國先民們點土成金,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從我國陶瓷發展史來看,一般是把“陶瓷”這個名詞一分為二,為陶和瓷兩大類。相對來說,經過高溫燒成、胎體燒結程度較為致密、釉色品質優良的黏土或瓷石製品才被稱為“瓷器”。
我國瓷器的發明和發展,是有著從低級到高級,從原始到成熟逐步發展的過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已出現了原始青瓷。
從彩陶到商代的原始瓷器
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及至夏朝,是以彩陶來標誌其發展的。堯傳天下於舜,舜傳天下於夏禹,禹則傳給其子,開始了所謂的“家天下”。
夏王朝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朝朝,加之後來的商朝、西周和東周,被統稱為“夏商周時期”,期間經曆了2000年左右的時間。
我國瓷器產生於何時,一直眾說紛紜。但在夏代及之前的遺址及墓葬中,從未發現過有瓷器特征的物品,隻有一些以粗砂灰陶為特征的陶器。
我國原始陶器開始於距今7000年左右。最早的彩陶發源地在黃河流域,尤其以陝西的涇河、渭河以及甘肅東部比較集中。甘肅東部大地灣一期文化,不僅在器形上比較規整,而且繪有簡單的紋飾,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彩陶文化之一。
仰韶文化距今約7000年,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彩陶最豐盛繁華的時期。它位於黃河中遊地區,以黃土高原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河北、寧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製陶工藝相當成熟,器物規整精美,多為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灰陶與黑陶較為少見。其裝飾以彩繪為主,於器物上繪精美彩色花紋,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的部分內容及藝術創作的聰明才智。
陝西省西安半坡遺址在河流的岸邊,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蘆、長頸瓶,另外還有盆類、罐類。
陝西省臨潼縣薑塞發現的仰韶文化時期彩陶瓶,高54厘米,口徑6.5厘米,此瓶為細砂紅陶,是當時的汲水工具,小口,尖底,深腹,腹側有兩耳,可係繩。當瓶空時,重心靠上;汲水時,瓶倒置水中,水便注入瓶內,使重心下移,瓶自動豎起,使用方便。
這是仰韶文化遺存中特有的產品,設計美觀,實用性很強,體現了當時仰韶人的智慧。
半坡彩陶早期紋飾,多為散點式構圖。也就是說,在一件器型上,裝飾往往隻占據器麵的一小部分,紋樣一般是自然形態的再現。
半坡紋飾的形象可愛,表現了人類童年的天真稚氣和與自然的親切關係。仔細體味,有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感覺,可以說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記錄。
在陝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區為中心的廟底溝文化,彩陶花紋則更加富於變化,以弧線和動感強烈的斜線體現變形的動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魚、鳥、豬以及人類自身都被作為裝飾紋樣。這些紋飾的描繪手法都很生動,布局合理,是原始繪畫的佳作,也是研究我國繪畫史的可靠形象資料。
距今約4000年的馬家窯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發展的古羌集團的一個分支。與之相關的另外兩個支係是半山文化和馬廠文化,是龍山文化之後又一個輝煌時期。
馬家窯文化類型的陶器,表麵都經過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勻稱,以黑色單彩加以裝飾。
夏代有一部分陶器與很多玉器、青銅器一樣,承載著禮儀的功能。其紋飾一方麵賦予了陶器外在形式的瑰麗,另一方麵又承載著特定的文化意味和精神特質,成為夏代先民宗教崇拜和統治權力的象征,這突出地表現為陶器上的動物紋飾。
夏都二裏頭遺址的一陶片上還出現了刻畫的龍紋,一頭雙身,頭朝下,眼珠碩大外凸,在線刻龍紋的線條內塗有朱砂,眼眶內被染成翠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