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真人秀”節目“秀”出了什麼?(1 / 2)

“真人秀”節目“秀”出了什麼?

近幾年來,國內各種“真人秀”節目辦得如火如荼,並以風起雲湧之勢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收視新高,它被人們看作是後現代語境直接催生的電視文化產品,是視聽文化在遊戲與現實、幻覺與真相之間遊走的絕佳代表。它在給觀眾帶來娛樂與機遇的同時,也引發了廣泛的爭議與討論,人們對它褒貶不一。筆者在文中將對目前國內的“真人秀”節目熱潮進行理性審視與思考,並通過分析其優勢與不足對其以後的生存提出改革意見與發展策略。

一、火熱“真人秀”節目的“熱源”何在?

由“明星秀”到“平民秀”,由“個人欣賞”到“群體狂歡”。長期以來,我國的電視娛樂節目都是以大腕吸引受眾,以名氣提升人氣,明星是節目的絕對核心,是舞台的“紅花”,而觀眾隻是起陪襯作用的“綠葉”,是節目的道具,根本談不上有什麼主動性和積極性。而當前的“真人秀”節目則打破了舞台與看台之間的高門檻限製,不再對年齡、職業、學曆、特長等進行限製和約束,隻要你有才華、有勇氣,不管你是七旬老人,還是學前兒童,不管你是專業高手,還是門外漢,都可以上台參與競爭與PK,這種參與的自由化為廣大的平民百姓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鮮與刺激,極大地調動和滿足了人們的狂歡心理,給他們以宣泄的快感與挑戰的興奮。也正因如此,2004年的超女選秀才爆發出“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衝擊力,開播僅兩個月就創下了極高的收視率,報名人數有十幾萬之多。近期風靡全國的“快樂男聲”選秀活動也再掀報名狂潮,報名者中除了年輕的男孩以外,還有不少老年人,甚至連老外也躍躍欲試。

由單純的“你演我看”到密切的“互動參與”。以往的娛樂節目中表演者與觀眾之間是單純的“台上演節目,台下看節目”的單向關係,缺乏反饋與互動,節目過程中觀眾隻能被動地根據節目事先製作好的程序獲取快樂或憂傷,無法主動參與並根據個人意願去影響節目的製作以及比賽的結果。目前的“真人秀”節目就消除了台上台下的等級感,消除了上下級關係的虛擬場合,給觀眾以平等的參與權,觀眾可以通過撥打熱線電話、發送手機短信、網上投票等方式直接參與到節目中去,並通過擁有的票選權決定場上選手的去留,淘汰自己不喜歡的選手,觀眾由場下坐板凳的看客間接變成了握有一定“生殺予奪”大權的“評委”,大眾評審團與專家評審團平起平坐,這種地位的變化使得觀眾切實感受到一種權力感與發泄感,從而在主觀情緒上就更加樂於參與節目。5月8日在“快樂男聲”唱區10進1總決賽第一場、長沙唱區決賽中,帥哥陸虎以63510票奪得長

沙唱區冠軍,直接晉級全國10強。這一方麵靠的是他場上精彩的表現,另一方麵則依賴於場下觀眾的青睞與支持。

由“望秀興歎”的自卑感到“躍躍欲試”的衝動感。在傳統的演藝秀節目中,演員都是光環四射的大腕或者經過精致包裝打扮、水平極高的選手,使觀眾產生一種高深莫測、高不可攀的自卑感,而目前的真人秀節目則更加關注真實生活,貼近普通大眾,提倡返璞歸真,原汁原味地展現選手的本來麵貌。難怪有人說:“《超級女聲》的海選看上去根本不像一檔電視節目。”在海選的參賽者當中,大多沒有經過專業的發聲訓練,不經過化妝,不借助任何設備原聲清唱,緊張拘束、舉止滑稽、五音不全甚至跑調者比比皆是。這種原生態的展示消除了觀眾心理上的恐懼感。他們認為“這種水平都能上,那我更能上了!並且肯定比他表現得好!”今年報名參加“快樂男聲”的長沙73歲的老漢肖發就說:“2004年,我就和我的老伴一起參加了湖南衛視舉辦的‘超級係列’活動,我參加的是‘超級男聲’,老伴參加的是‘超級女聲’。老伴今年68歲了,但是她跟我一樣,擁有一顆快樂的心。上一次參加‘超級係列’活動,我和老伴都隻進入了海選階段,但是我們認為結果根本不重要,隻要開開心心參與,把快樂帶給大家就成功了嘛。並且我相信,我們的參與能給參賽的年輕人以鼓勵、加油。”同時,當觀眾看到選手的眾多醜相時也會產生心理上的優越感與得意感。這種“虛擬節目”與“真實節目”之間界限的打破最終導致觀眾在思想上對舞台與現實的認識趨於融合。

二、國內“真人秀”節目之不足。

雖然近幾年來國內的“真人秀”節目取得了較為長遠的發展,並呈現出蓬勃紅火之勢,但總體上說仍處於起步階段,其仍給人以粗糙、雷同、低俗的感覺,缺乏精品意識,與觀眾的欣賞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