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器瑰寶——秦漢及後青銅器2
漢代以後珍稀的青銅精品
我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青銅器製作開始走向衰弱,至宋元明清時期,流行的則是對古代青銅器的仿製,仍然堅持向前發展的隻有銅鏡的製作。
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統一前這300多年間,雖然戰爭長期不斷,但其間也有相對的和平穩定時期。這一時期的青銅冶鑄業,南方較北方興盛,湖北鄂城曾發現了吳、晉時期的采銅和煉銅遺址,並紅燒土和煉渣,但從總體看,比兩漢時代衰退了。
湖北鄂城是孫吳前期的都城,據傳世或發現的銅鏡鏡銘看,當時在鄂城設有銅鏡製造行業,當地冶銅業頗為興盛。 發現的這一時期的青銅製品,從器物種類到風格特征,主要是沿襲兩漢以來的傳統,但一般較漢代銅器要粗糙許多。
而由於各民族的融合,在青銅器的鑄造上也表現了各民族相互學習和借鑒而形成的共同的文化特點,當然,有些青銅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某一民族的特色。
三國、兩晉時期銅器種類仍以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皿為主,主要有:釜、鐎鬥、勺、酒搏、耳杯、洗、博山爐、燈、炭爐、熨鬥、唾壺和銅鏡等;武器主要有弩機、刀等;車、馬器主要有鑲、轄。
西晉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一件龍首柄鐎鬥,敞口,帶流,曲折龍柄,竹節足。鐎鬥的柄端做成龍首,口微開,口內含珠,龍角向後緊貼長頸,龍眼外突炯炯有神探視前方,長頸曲折,恰似蛟龍橫空騰飛,形象生動。此器仍完好無損,彌足珍貴。
鐎鬥又稱“刁鬥”,是古代青銅炊具,盛行於戰國漢及魏晉時代,一般認為鐎鬥為溫羹器,是軍隊用的一種銅製的鍋,白天用它燒飯做菜,夜裏做打更的柝用。器身做盆狀,腹較深,可儲食物。
腹下三足臨空著地,供堆放柴火燃料加熱之用。這一時期,鐎鬥形體常常較先前瘦高些,腹沿伸出一長柄,柄端常做成龍首形或獸頭形作為裝飾,便於握提。
兩漢時代的酒樽,多做圓形,直壁或圓形鼓腹,下均有三短足,有的在腹壁有兩鋪首。兩晉時期的酒樽有的則做成長筒形、平底。
銅洗在江蘇宜興晉周處墓和其他地區的晉墓都有發現,其特點基本上沿襲漢代作風。
這時期銅燈上常有紀年,傳世的西晉元康元年雁足燈即是,而且雁足燈是三國兩晉時期銅燈的主要類型。
這一時期青銅弩機相當發達,在形製上與兩漢不易區別,但許多弩機均具銘,有的還有紀年,因而可確定其絕對年代,如魏青龍三年弩機。
三國兩晉時代的青銅生活用器已進一步被陶瓷器、鐵器所代替。青銅器以素麵為主,外表較粗糙,僅少部分青銅器具有簡單的弦紋,銅洗中飾有魚紋,也有少數製品鎏金。
銅鏡的製作這時得到全麵發展,如做於273年的神獸鏡,屬西晉宮廷器具,發現於河南淇縣。鏡麵圓形,球形鈕,鈕外浮雕環繞式神獸,結跏趺坐仙人,外有鈐印式銘文。
南北朝對峙時代,南、北兩方的經濟都有一定程度的恢複發展,在各族人民的長期交往中,加深了民族間的融合。這時的青銅冶鑄業雖已衰落,但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民族文化交流的特點和某些民族的特色。
南朝宋、齊、梁、陳四朝,青銅器的主要種類有錐鐎鬥、勺、熨鬥、碗、杯、盤、唾壺、虎符等。湖北省當陽長阪坡一座南北朝墓發現的銅製品種類較多,有一瓶、一盆、一唾盂、一高足杯、一銅熏。隨葬銅製品如此半富,在南北朝墓葬中是少見的。
這時期鐎鬥造型多微侈口,盆形平底,直腹或斜腹,口上一側常有一流,三高蹄形足,直柄或折柄。
江蘇省鎮江發現的548年的青銅熨鬥特征是直腹、平沿、直柄。共有4件,最大的一件熨鬥上有朱書文字“一千太清二年二月十六日張”。
青銅碗為扁圓腹、矮圈足。如廣東省韶關的一件在器身與口沿還飾有4道弦紋。
隋朝時,各種手工業部門主要在官府控製下製作產品。國家設少府監,“由少府監統左尚、右尚、司織、司染、鎧甲等署”。唐朝朝廷也設有管理各種手工業的機構,其中礦冶業與隋朝一樣仍由少府監下的掌治署管理,掌治署“掌熔鑄銅鐵器物之事”。從文獻記載看,唐朝采礦鑄業非常發達,冶銅的處所已達96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