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獨特——其他岩畫3(1 / 3)

風格獨特——其他岩畫3

越人代表的粵港澳台岩畫

我國廣東、香港、澳門、台灣等地的岩畫,都與古代的越人有關,是越人在使用文字之前,站在自己的文化圈裏創造了這些岩畫。

廣東珠海市有岩畫5處,其中在高欄島寶鏡灣有“藏寶洞”、“大坪石”、“天才石” 和“寶鏡石”等4處共6幅岩畫。

藏寶洞岩畫,在寶鏡灣北側的風猛鷹山的半山腰處,兩巨石相夾成一洞。頂部有兩塊巨石覆蓋。東西兩壁均有刻畫。

畫麵線條繁複,圖形反映了出海的船隊、人物和雲紋、水波紋等紋樣,組成一個完整的巨大的圖案。西壁岩畫的畫麵受損較為嚴重,刻痕的風格與東壁畫麵相近。

藏寶洞東壁岩畫中呈現出四大部分:一是以龍、鳳、夔、蛇為代表的各部落氏族的聚合;二是以載王之舟為主的一組圖像;三是以群舟待發及船上一群群錚錚鐵漢為主體的海上船隊;四是男覡、女巫及人牲的莊嚴祭祀場景。

祭祀的隆重肅殺和圖騰與載王之舟的對抗形態,透露出這場大聚會絕不是一次和風細雨、歌舞升平的慶典,極有可能是爭鬥的雙方,在祭祀的儀式中追求神示的裁決,而神示的結果,極有可能是有一方不得不遠離故土,乘舟入海去尋找新的家園。

大坪石岩畫,在寶鏡灣藏寶洞頂部南邊,畫麵中心的圖案似為兩條船形,船下刻有類似人物或動物。該畫麵所反映的內容似與古人出海前為祈求平安而舉行的祭祀活動有關。畫麵已極模糊難以辨認。

天才石岩畫,岩畫被刻於寶鏡灣的沙灘南端的巨石上,但也因岩麵模糊,其意難以辨識。

寶鏡石岩畫,在寶鏡灣岸邊有一塊孤立的石頭,岩畫的內容主要是一個圓圈,圓圈內又有半月形弧線,並有圓點和短線。民間以為樣子似一麵古鏡,故稱“寶鏡石”。

葫蘆石岩畫,在珠海市平沙區連灣山腰處的西北斜坡上,有一處岩畫:岩畫上主要刻畫了兩個橢圓形圖案,因略似葫蘆,人稱葫蘆石。畫麵右上角,有一圓穴的鑿刻點。

寶鏡灣岩畫散布於海灣所在的山腰、山麓200米範圍內,在岩畫附近的沙丘和山岡上采集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和石器,證明很早便有人類在此活動。此岩畫為廣東僅見,與我國北方、西南岩畫風格迥異,具有重要的曆史、藝術、科研、旅遊價值。

台灣高雄萬山岩雕群:在高雄鐲口溪上源的萬山溪北岸,該地為萬山舊社,附近有三處岩畫:

孤巴察峨岩畫,“孤巴察峨”原意是指有花紋的石頭。這裏的岩畫也是這一帶岩畫中最精彩的一幅。略可分為:蛇紋、人頭像、全身人像、雲紋、圓渦紋、重圓、杯狀小圓坑穴、凹點等十幾類。

祖布裏裏岩畫,該畫麵以圓穴、足掌紋為其表現的主題。並有幾十個凹點零星散置著,整個圖像分布在橫向的帶狀區域中。

莎娜奇勒娥岩畫,岩石的上方為一自然凹坑,坑內又有敲鑿著密集的小凹坑。從大凹坑內引申出許多呈放射狀的長線條,其間雜布著一些彎曲的交叉的線條以及小凹坑。所有的刻痕都很抽象,很難辨認出圖形或物像。

香港岩畫共有9處:

石壁岩畫,有下石壁和上石壁兩處:下石壁岩畫在香港大嶼山南端。岩畫表現的主題是正方形螺紋飾和同心圓,其中最大一幅岩畫由6個正方形的螺紋組成。上石壁畫麵上刻於一塊扁平圓石上,圖形由細小的方格組成的兩個正方形。

長洲岩畫,位於長洲島的東南部。石刻是在一塊露頭的大石上,因為高出海岸線不多,圖案現在侵蝕嚴重。這裏有兩組畫麵,均由一些曲線和圓穴構成。似有兩蛇相間的圖形,畫麵中間還散布著一些小圓穴。

大浪灣岩畫,該岩畫點在香港島東南大浪灣海灘的東側,圖形以曲線組成,形狀抽象,中央圖案似為雙“眼”,似乎是有眼的蛇頭。其左右及下方均有複雜的幾何紋線。這裏的石刻麵積較大,可能是表現鳥獸的圖形,反映了原始的圖騰崇拜。

黃竹坑岩畫,該岩畫在香港島南黃竹坑的一小溪邊。香港的岩畫大都在海濱,唯此刻深入內陸1000米。岩畫畫麵上以一些方形或圓形的渦旋紋圖案刻畫為主,還有一些符號,圖案內容比較抽象,有的好似獸麵,有的像是一個舞蹈的女人。

蒲台島岩畫,該岩畫點在香港島東南海中蒲台島南端。是一朝南的石刻,離開水麵約5米,幾乎垂直,這裏有一條石縫隔開兩組岩畫,西側的一組主題仍是一些紋飾,有些紋飾貌似獸麵,有的似動物形象;還有一些為螺紋。

東龍岩畫,該岩畫點在香港島東麵海中孤島東龍洲。距海5米。該岩畫被一岩石裂縫隔成兩半,右邊的一半畫麵上有一羽毛豐潤、冠飾奢華的鳥,刻畫的線條很流暢。左側的一半畫麵十分抽象,可能是鳥捕魚的情景;或認為是一個帶有頭飾的人麵像。

龍蝦灣岩畫,該岩畫點在九龍東部海邊的龍蝦灣路北側。岩畫刻於麵東的一塊大石上。該岩畫的刻痕已經很模糊,畫麵上鑿刻著大量繁密的橫向曲線,粗看似群蛇奔走,細細審之似有人麵像和鳥獸紋樣,無法確認。

滘西洲岩畫,該岩畫點在香港滘西洲北岸上。離最高水位僅兩米。該岩畫風化得極為嚴重,下半部分已漫漶難識,隻是依稀可見一些鳥獸圖紋。

大廟灣岩畫,該岩畫為幾條抽象的長曲線,含義不清。

澳門寇婁島岩畫:該岩畫點在寇婁島卡括灣朝南的山穀裏。岩畫主要表現了船隻,另外還有一些排列得井然有序的杯狀小圓穴。

[旁注]

越人 是春秋早期生活在我國長江流域的古老的民族。在水稻等農業技術比較先進,同時懂得先進的冶煉技術,比較著名的有歐治子,幹將,莫邪,鑄造了數把寶劍。越人喜好在身上紋身,其圖騰為龍,崇拜鳥。深知水性。並有楚人向越人習舟的故事。

高欄島 位於珠海市西南約50千米的崖門口東側,雞啼門出口處。距香洲45千米。古稱“皋蘭”,謂之“五峰桀豎如指,穀多蘭卉”,其亙古以來的“飛沙奇景”為南國罕見的一大奇景,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的天然海岸航標。該島南側是廣州至湛江、海南島海上運輸必經航道,是珠江口以西重要島嶼之一。

台灣 是我國的第一大島,位於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古老的中國劃分為九州管理,《尚書·禹貢篇》中的“島夷卉服”就是指台灣。《史紀·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的徐福上書中所稱的海上有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瀛洲”即為台灣。《三國誌》中談及孫權派軍隊出海遠征夷洲,“夷洲”就是台灣。

香港 自我國秦朝起成為中原王朝領土。香港的得名與古代轉運和盛產香料有關。另外香港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水手經常到這裏來取水飲用,後稱這條小溪為“香江”,而香江入海衝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另傳說,一位海盜的妻子香姑占據了這個小島,人們就把小島稱之為“香港”了。

澳門 由秦帝國起成為我國領土,屬南海郡和百越地。以前是個小漁村,它的本名為濠鏡或濠鏡澳,因為當時泊口可稱為“澳”,所以稱“澳門”。澳門及其附近盛產蠔,即牡蠣,因此後人把這個名稱改為較文雅的“濠鏡”。從這個名稱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鏡、鏡海等一連串澳門的別名。

夔 傳說中的一條腿的怪物。《山海經·大荒經》記載:夔牛是神獸,古時生於東海流波山,形狀似牛,全身都是灰色的,沒有長角,隻長了一隻腳,每次出現都會有狂風暴雨。它身上還閃耀著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聲和雷聲一樣震耳欲聾。後來黃帝得到這種獸,用它的皮製成鼓並用雷獸的骨做槌,敲擊鼓,鼓聲響徹五百裏之外,威懾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