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奇珍——四大古墓及遺珍3(1 / 3)

古墓奇珍——四大古墓及遺珍3

獅子山下的漢楚王陵

楚王陵是西漢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劉戊的陵墓,位於我國江蘇省徐州市獅子山,4000餘件兵馬俑是楚王陵的重要陪葬品,楚王陵鑿石為室,穿山為藏,墓室嵌入山腹內深達百餘米。

楚王陵龐大的規模、恢宏的氣勢、奇特的建築結構,無不令人歎為觀止。它是徐州地區所有漢代陵墓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好、遺物最多、內涵最豐富、曆史價值最高的一處特大型西漢王陵。

古城徐州自古為經濟發達地域之一。這裏群山環抱,地勢險要,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東臨大海,西控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從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古詩裏說“自古彭城列九州,龍虎爭鬥幾千秋”。

早在楚漢相爭期間,漢高祖劉邦就曾封大將韓信為楚王,鎮守在這裏。劉邦稱帝的第二年就封其異母弟劉交為楚王,都彭城,即徐州,管轄薛郡、東海等36縣。

楚國是劉氏皇權的重要封國之一,楚王是當時楚國的最高統治者,西漢一朝,楚國傳了12代王,至王莽的時候才斷絕。

劉戊,是第一代楚王劉交的孫子。公元前174年繼位,生性淫暴。傳說即便是在漢文帝之母薄太後大喪期間,他也敢跑到皇宮裏與宮女淫亂。

劉戊積極參與七國叛亂,公元前154年所率叛軍被周亞夫打敗,楚王家族為保自身利益,權衡利弊,勸其自縊,以死謝罪贏得中央王朝的諒解。劉戊於是拔劍自殺了。

劉戊自殺後,楚國宮廷考慮到他是反國之王,一旦朝廷下詔書,必然不能享受王者之禮,於是匆忙將劉戊下葬,給朝廷一個“既成事實”,結果漢景帝並沒有過多追究這位堂兄的罪過,同意按王爺規格將其葬在尚未竣工的王陵中。陵墓雖曆經19年修築,但當劉戊下葬時,尚未修完。

徐州市東郊有一座山峰,由於狀若雄獅,故而當地人稱之為獅子山。

楚王陵坐北朝南,“依山為陵,鑿山為葬”,陵墓直接開鑿於獅子山的山體之中。南北總長 117 米,寬 13.2 米,深入山下 20 餘米,總麵積 851 平方米,開鑿石方量 5100 餘立方米。

楚王陵宏大的地下玄宮幾乎把山體掏空,工程浩大,氣勢磅礴,全國罕見。這樣一個浩大的工程,竟是2000多年前古人靠鐵鑿、鐵斧等簡陋的工具,一鑿一鑿開山而成的。

楚王陵墓是模仿地麵宮殿的建築群體,結構複雜,形製奇特。整座陵墓呈南北中軸線對稱式建築布局,從外至內依次為3層露天垂直墓道,天井、耳室、墓門、甬道、側室、前堂和後堂等。

楚王陵中還包括庖廚件、浴洗室、禦府庫、禦敵庫、錢庫、印庫、前廳堂、棺室、禮樂房以及楚王嬪妃陪葬室等大大小小墓室 12 間,其設施結構一應俱全,再現了西楚漢王奢侈的生活場景,也印證了漢代盛行的“視死如生”的喪葬觀。

外墓道的主體部分。兩側的牆壁都是2000多年前的原始形製,是完全靠人工把整整一座山掏空形成的,這一段的平均深度達14米。

在前麵墓道接口處有一座陪葬墓。這種在墓葬入口發現陪葬墓的情況,在全國還是首次。墓中死者佩帶的印章上刻有“食官監印”4個字,說明此人是負責墓主人膳食方麵的一個官員。

主墓室口4塊塞石為一組,一共4組、16塊塞石,呈“田”字形把墓道封堵了整整10米。

可惜在王莽篡位的公元8年左右,盜墓者們從天井東側向西北方向挖盜洞,一直挖到墓門口,他們把右上角的這一組塞石打上牛鼻眼,用繩係住,像牽牛一樣平拖出來,然後從這裏直接爬進了主墓。

但也幸好這樣一來,盜墓者沒有發現後麵的3間墓室。當時的生產力十分低下,而這些塞石每一塊都重達五六噸,這樣浩大的工作量,絕不是一兩個毛賊十天八天能幹得了的。因此推測,這肯定是一次大規模的官盜。

在塞石的內側有一塊朱砂印文,寫的是“第乙下陽,東方二,簡道,廣三尺九寸,高四尺半寸,寰丈五寸”。這段文字說明的是這塊塞石所處的位置既它的尺寸大小。

由此可知,塞石是由內向外共分甲、乙、丙、丁4組,這一塊就是位於第二組下麵自東起的第二塊塞石。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當時墓葬的設計者對每一塊塞石的位置和尺寸都有準確的標注,可見西漢時期墓葬建設水平之高。

墓內發現了大量的銅錢,一共17.6萬多枚,但其他遺物由於被盜墓者捷足先登,大件的金銀器都已被盜,隻剩下一些銅鏡的殘片以及鐵甲片、銅箭頭等。

墓室中有3件非常漂亮的金飾:左邊是鑲有祖母綠的金帶鉤,中間是金獅頭,右邊是金鵜鶘。它們不但金質純淨,雕工也十分精美。

可能因為當時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之說,而且玉龍象征著王權,把它盜出去,拿出去賣也沒人敢買,留著還容易招來殺身之禍,所以盜墓者沒敢拿走。

楚王陵的外觀十分宏偉,內部修鑿卻比較粗糙。在東麵的地方,可看到明顯正在打鑿的痕跡,很顯然楚王埋葬時還沒有來得及完工。

一般來說,棺材都應放在後室正中的地方,但由於楚王陵沒有完工,隻好將棺材移到了甬道東麵的棺床上去了。

楚王陵中的西漢彩繪兵馬俑已埋藏於地下2000多年,共計4000餘件,這支象征著衛戍楚王陵墓的部隊分布於6條俑坑,由步兵、車兵和騎兵組成。

兵馬俑的步兵中有高大幹練的官吏,也有一身戎裝普通戰士,如持長械俑、弓弩手俑、發辮俑;車兵中則有刀槍不入的甲胄俑和駕駛戰車的馭手俑;騎兵俑則剛勁勇猛,蓄勢待發。

1號坑前段全部放置站式俑,共516個,後段有陶俑約500件;2號坑前段放置各式陶俑832件,後段殘存以跪座式俑474件;3號坑尚未開發;4號坑內有俑僅10餘件,而且多破壞。

楚王陵的兵馬俑有4條步兵俑坑和一條騎兵俑坑。整體看去規模宏大,造型美觀,雄壯威武,並且塑造藝術與秦俑不同。秦俑以寫實為主,而這些漢俑卻是在繼承秦代雕塑藝術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創造,即麵部表情上具有寫實的特點,而形體塑造上則運用了寫意的手法。

陵墓也是人類物質和精神文明遺存的載體,楚王陵還是一座地下文物寶庫。雖墓主室曾遭盜掘,但墓中依然發現各類隨葬器物2000多套,約上萬件。有金器、銀器、銅器、鐵器、玉器、漆器、陶器、骨器等各類遺物。

玉器共有200多件,包括喪葬、禮儀、裝飾、及生活用玉等方麵。喪葬用玉包括玉衣、玉璧、鑲玉木棺、玉板等;禮儀用玉包括玉戈、螭龍玉飾等;裝飾用玉包括玉璧、玉璜、玉環、龍形佩、玉衝牙、心形佩、玉觽、玉舞人、玉劍飾等;生活用玉包括卮、高足杯、玉枕、玉帶鉤等。

楚王陵的玉器博大精深,挺拔生動,代表了楚國玉器製作的最高水平。

東漢時期,玉衣使用有嚴格的等級製度,金縷玉衣隻有皇家能夠使用,諸侯王隻能使用銀縷玉衣,而在西漢時,玉衣製度並不嚴格,因此有金、銀、銅或絲縷等,縷屬的不同主要取決於經濟實力。

楚王陵的金縷玉衣,用4000多片上好的和田玉玉片製成,玉片小而精致,有的僅0.005米見方,玲瓏剔透,溫和潤澤,是發現質量最好的玉衣,堪稱絕品。

玉衣的玉片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半圓形、月牙形等形狀,最大的鞋底片近0.09平方米,最小的手套片不到0.001平方米,有的厚度還不到0.00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