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名樓——滕王閣3
明代時經曆的七次修建
1368年8月的一天,是明朝太祖朱元璋大快人心的日子,他經過18年的浴血奮戰,終於在鄱陽湖的涇江口,得到他的老對手陳友諒死去的消息。
於是,在那一天,朱元璋和他的部下到了洪都後,為了慶祝勝利,他便傳令在滕王閣上大擺慶功宴,犒賞三軍。
因為樓閣地方有限,當時的宴席鋪滿了滕王閣左右的各個亭子和空敞的地坪,朱元璋的宴席設在三樓。
在這一天,南昌城裏鼓樂喧天,鞭炮齊鳴;滕王閣上張燈結彩,一片輝煌。
這時,紅光滿麵的朱元璋端著酒杯,在劉伯溫、胡大海、宋濂等一班文臣武將的簇擁下,一邊向兩旁的將士致意,一邊健步登上滕王閣的三樓。
在這之前,因為忙於戰事,朱元璋曾幾次路過這座名樓,而沒有登樓靜心賞景。
今天,卻不一樣,當他登上三樓,憑欄遠眺,江西煙雲朦朧,章江之水滔滔北去,南浦上空流雲飛渡,真是令人賞心悅目,未嚐美酒人先醉了。
觀賞完畢,文武官員,二字排開等朱元璋入座後,相繼入席坐定。
朱元璋高舉酒杯朗聲說道:“吾與友諒大戰鄱陽湖十有八載,全靠諸位出生入死,浴血奮戰,才有今日之勝利,才有大宴名閣,望諸位一口而盡,一醉方休。”說罷,朱元璋一飲而盡。
幾天後,朱元璋又帶著自己的部隊,回到南京,在那裏建立的明朝。
自從滕王閣受到明朝第一位帝王朱元璋的厚愛以後,至明末崇禎年間的270餘年的時間裏,由於兵燹戰亂,水患火災等各種原因,滕王閣迭廢迭興達7次之多。
滕王閣的第一次修建是在1436至1438年之間。當時,滕王閣在大水衝擊下,江岸坍塌,閣基鬆動,漸淪於江。於是,江西布政使吳潤在遺址上重建,作為“迎拜製詔之所”。
重建後,吳潤將滕王閣改名為“迎恩館”,又稱“迎恩堂”。
明代時對滕王閣的第二次修建,是在1452年。當是,都禦史韓雍巡撫江西,“適值館毀於火”,他遂率三司諸僚在舊址上重建。
重建後,“堂高逾二十尺,而樓又逾其半,宏深富麗,……”取韓愈“江西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之意,名為:“西江第一樓”。文淵閣大學士陳循作《重新滕王閣迎恩館記》。
第三次是在1465年,“西江第一樓”自景泰三年落成後,僅13年便再一次被毀。布政使翁世資看見後,便慷慨出資,並號召身邊的同僚一起出資,於1468年農曆五月鳩工興建,同年十月落成。
此次修建規模甚壯,建成後,翁世資重新將此樓閣修改名為“滕王閣”。翰林學士、工部尚書謝一夔為它作《重修滕王閣記》。
第四次是在519年。當時,滕王閣毀於兵亂。直至1526年,都禦史陳洪謨才組織人員重建。
重建後,吏部尚書羅欽順撰《重建滕王閣記》道:“閣凡七間,高四十有二尺,視舊有加。”閣之前“堂凡五間,大門前峙,其壯皆與閣稱。”
閣之後為堂三間,名為“二忠祠”,以紀念抗金民族英雄文天祥、謝疊山二公。陳洪謨親題《二忠祠》詩一首,置於祠內。
第五次是在1599年,閣自嘉靖五年重建,已逾70餘年,“楹礎欹圯,階除湫隘”。江西巡撫王佐、都禦史夏良心重又修葺一新。
第六次是因滕王閣於1616年又一次毀於火,新任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晉、大中丞王佐以滕王閣是“千年古跡也,何忍當吾世遂廢之?”而發起同僚捐資重建,他在募捐時說:“凡我同事,捐金締構。”
新閣落成後,王佐在晉撰《重建滕王閣碑記》,捐款者“皆得列名於右”。
第七次是在1633年,江西巡撫解石帆捐俸重修滕王閣,並在舊閣遺址上另建一樓,名“環漪樓”,辟為文人結社之所。
重建工程於農曆五月動工,八月落成。鄒維璉撰《重造滕王閣記》,記中讚美此閣有“高山流水之韻,明月清風之致”。每當歡宴閣上,舉杯眺望,頓覺“空翠當軒,江練映席,遊魚出沫而蛟藏,飛鳥翔空而鷗舞,種種奇絕,盡在觴前,賞心送目,何異蓬瀛耶”。
從明代時對滕王閣的七毀七建中可以看出,明代的滕王閣不僅是江南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也是標榜“太平盛世”的象征。
從古人留下的曆史記錄中,可以知道,明代的滕王閣在建築藝術風格上較講究秀雅、小巧、精致,但在建築規模上則比以前縮小了。
因為在明代建立時,滕王閣最初是受到了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重視的,為此,後人們在重建的滕王閣內,還專門收藏了一幅明太祖朱元璋的畫像,這幅畫像藏在滕王閣的三樓,畫麵上的朱元璋身穿皇袍端坐在那裏,一幅躊躇滿懷的模樣。
此外,在後來重建的滕王閣內,還有一幅記錄明代嘉靖年間重建的滕王閣古畫,畫中的建築形式繼承了宋、元之風。
據明代繪畫考證,屋頂有所變化,為盔頂式。 閣樓的建築特色為:共二層,長23米,闊23米,高13米。
[旁注]
朱元璋 (1328年~1398年),字國瑞,安徽鳳陽人。原名朱重八,後取名興宗。明朝開國皇帝。幼時甚貧困,曾為地主放牛。1368年,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先後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
三司 明朝的“三司“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主要是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上,明朝在各地設立布政司,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是本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提刑按察使一人,負責司法之事;而本地區軍事防務的責任就落到了都指揮使肩上。可謂是三司權責分明。
翰林學士 我國古代官名。學士始設於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學士起草詔令而無名號。唐玄宗時,翰林學士成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為宰相。北宋翰林學士承唐製,仍掌製誥。此後地位漸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為翰林學士之職。清以翰林掌院學士為翰林院長官,無單稱翰林學士官。
大中丞 我國古代官名。掌管接受公卿的奏事,以及薦舉、彈劾官員的事務。明清時也用作巡撫的別稱。明朝都察院副都禦史職位相當於禦史中丞,常用作巡撫的加銜,故有此稱。
[閱讀鏈接]
在明代時,古人對滕王閣的多次重建曆史中,有3個明顯的變化:
一是閣名的變化。明代以前一直叫“滕王閣”,而明初卻改名為“迎恩館”,第二次重建又改名為“西江第一樓”。其後再次重修又複名為“滕王閣”。
二是閣址的變化。明代時,滕王閣由江濱移建於城牆之上,後又由城上改移至城外。
三是功能的變化。共有三種變化:其一,明代以前的滕王閣主要是歌舞遊觀,賞景吟詩,送客別友,慶典宴飲。然而明代第一次重建後,便成了以“迎拜詔製”為主的“迎恩”之所。後來雖已改回,但從此以後“迎詔”便成了滕王閣的功能之一了。其二,是從個人的吟詩作賦,發展為文人結社,探討詩文,議論時政的場所。其三,是由歌舞表演進而發展成為戲劇演唱了。
清代時經曆的十餘次修建
在清代,滕王閣興毀極為頻繁,達13次之多。先後經曆了順治、康熙、雍正、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等10個皇帝,平均約20年一次,其興廢之頻繁,乃是修建樓閣史上所沒有的。其兵火戰亂殃及滕王閣次數之多,也是閣史上曆朝曆代所罕見的。
究其毀因,除嘉慶年間的兩次重修和乾隆五十二年的一次重建屬於年久失修而自然損壞坍塌外,有兩次毀於兵燹戰亂,8次焚於大火。
1648年,滕王閣焚於兵燹戰火,1654年,巡撫蔡士英重建,改明代閣基麵向正南而為麵向正西,恢複唐閣、宋閣麵對西山之舊觀,以覽江山之勝。
清康熙年間,從1679年至1702年,在短短的23年時間裏,滕王閣四毀四建,毀因皆為火災。重建者是安世鼎、宋犖、張誌棟、郎廷極4人,他們均為江西巡撫。
清雍正至乾隆年間,滕王閣二毀二建。1731年毀於火。5年後,也就是1736年,江西總督趙宏恩、巡撫俞兆嶽重建。1743年,江西布政使彭家屏重修,複舊額為:“西江第一樓”。
1749年,彭家屏又在滕王閣的後麵建立“迎恩亭”,為接恩詔拜禦賜之所。
1788年,滕王閣再次倒塌。第二年,江西巡撫何裕成在舊址上重建。
清嘉慶年間,閣因年久失修,“榱角日已圯,丹艧日以剝”,大中丞、江西巡撫秦承恩、江西巡撫先福於公元1805年和1812年兩次重修一新,並由江西布政使陳預作記。
至清道光年間,滕王閣再次經曆了重修重建兩次。
一次是1847年,樓閣內部分被火毀,旋即修複;第二次是此次修建的第二年,樓閣再一次的遭到火焚被毀,江西巡撫傅繩勳重建。
清鹹豐至同治年間,滕王閣毀建各一次。1853年農曆五月,樓閣毀於兵火。1872年,湘軍宿將劉坤一擔任江西巡撫以後,便立即主持集資重建。這次重建後,樓閣為二層,在滕王閣前,並恢複了“迎恩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