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勝跡——貴陽甲秀樓(1 / 3)

城南勝跡——貴陽甲秀樓

甲秀樓位於貴陽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巨石為基而建。始建於明代,後樓毀重建,改名“來鳳閣”,清代時恢複原名。

後來的甲秀樓重建於1909年,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實相符,堪稱“甲秀”,是貴陽曆史的見證,是貴陽文化發展史上的標誌。

甲秀樓主要由甲秀樓主體、浮玉橋和翠微園三大部分組成。甲秀樓主體為三層,由橋麵至樓頂高約20米。樓側由石拱“浮玉橋”連接兩岸,橋上建有小亭叫“涵碧亭”。樓南有江南庭院式的“翠微閣”。

明萬曆年間始建甲秀樓

1413年,明代設置貴州布政使司,貴州正式成為省一級的行政單位。

後來,隨著交通改善,大量的移民、商人、工匠湧進了貴州,他們使一向落後蠻荒的貴州“漸比中州”,迎來了曆史上的第一個大開發,而貴陽更是因位於貴州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並成為貴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明代宣德年間,在貴陽城南的南明河畔,一組名叫“南庵”的頗具規模的建築群悄然興起,占地4000多平方米,這裏原先是一片寺廟和園林,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曾經遊覽過的南庵便在這裏。

他在《南庵次韻二首》詩中寫道:“鬆林晚映千峰雨”、“漁人收網舟初集”。

到了明代弘治年間,“南庵”先後改名為“武侯祠”、“觀音寺”。後來,隨著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的再傳弟子馬廷錫在南明河上建造“棲雲亭”,講學傳道。“觀音寺”又被改建成了翠微閣,從而把寺廟建築與園林庭院合為了一體。

翠微閣依山臨水而建,位於後來甲秀樓南,兩者連為一體,它以中軸線掘山築台,逐層上升,兩側以同廊假山相連。由翠微閣山門正門拾級而上,可達巍然友的拱南閣。拱南閣高約20米, 白牆青柱,飛簷翹角,金匾高懸,其造型於古樸中見生動。

在拱南閣閣西,為龍門書院,院內環境幽靜,綠樹成蔭,長廊花牆四圍,集幽、雅、雄、樸於一體。閣東的清花空翠園,園內修竹婆娑,奇石臨門,長廊花牆四圍,端莊秀麗的翠微閣就玉立其中。

拱南閣往左,建有“澹花空翠”園,小巧的回廊,蓊鬱的假山盆景,盆栽的各種奇花名木,更有沿牆根栽種的那蓬蓬翠竹“綠擁翠微”。

那時候,在後來的浮玉橋橋下位置處,南明河至此處,波流較深,流水瀠洄,遠山環合,波光蕩漾,深不見底,風景絕佳。被稱為 “涵碧潭”。

明代貴陽文人李時華曾題詩《涵碧潭》感吟:

一水繞山城,曾將洗甲兵。

秋波涵碧玉,春漲點紅英。

龍臥歸雲濕,犀沉夜月明。

寒潭深萬丈,徹底本無塵。

1595年,貴州巡撫楊時寧卸任。明神宗朱翊鈞考慮到貴州地處荒僻的西南,土地貧瘠,生活落後,於是就派為官清廉,治政經驗豐富的江東之出任貴州巡撫。

1596年,江東之出任貴州巡撫後,他首先從貴州各地礦稅中抽出一部分,平價買田,用各種田地的租金所得作為專項公益費用,以濟貧困。他的惠政善舉,不僅幫助了饑寒無著的民眾,而且對社會的安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得到了百姓的好評。

1598年的一天,風和日麗,江東之與巡按應朝卿去城南一帶遊覽。當他們看見南明河碧波蕩漾,四周景色極佳時,特別開心。

但美中不足的是,霽虹橋一帶河中有灘,流水既無曲折之姿,也無停蓄之勢,成了易漲易落之象。漲水時則深潭容納不了,落水時則河灘凸然顯現。在古人看來,這是風水之大忌。

江東之看到這種狀況覺得很難受:這豈不是貴陽人才與物產流失的現象?他在南明河停下了腳步,沉思著:如果在南明河上築堤束水,即可以阻遏其水勢,又可以回瀾為澤。這不僅符合風水理念,而且增添了四周的美感。

於是,江東之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應朝卿。在應朝卿支持下,立即斥資2200白銀,組織民工在南明河上壘石築堤聯結南岸。經過數月的努力,一道石堤出現在南明河上。

石堤與一塊平坦寬闊的釣磯相連。釣磯一頭昂然挺起,猶如昂首向天的巨龜,因此被人稱為“鼇磯石”。看到眼前的鼇磯石,江東之靈感突湧。

為了使石堤增添美感,他又在鼇磯石上修建閣樓一座,以培風化,並命名為“甲秀樓”。其中蘊涵深意,不但刻意點明貴陽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勵人們努力學習,使貴陽“科甲競秀”,人才輩出。為此,江東之還特意賦詩一首:

漁郎磯曲桃花浪,丞相祠前巨壑舟。

此日臨淵何所羨,擎天砥柱在中流。

1599年,就在江東之修建甲秀樓之時,朝廷急令江東之平定叛亂。甲秀樓的工程便隨即停了下來。此後,他的接任者貴州巡撫郭子章替他實現了願望。

郭子章也是一個熱心地方建設的官員,培植風景,記述文物,惠政頗多,被人稱道。郭子章欽佩江東之的人格節操,在平定楊應龍叛亂後,為成其未竟之業,完便將停工已久的甲秀樓重新開工。

1606年,甲秀樓終於竣工。樓體高約20餘米,為三層三簷,四角攢尖頂,層層收進,4個角上都刻有珍奇異獸的圖案,底層有12根石柱托簷,四周白色雕空石柱圍護,畫甍飛簷,金碧輝煌,翹然挺立,在四周景物的烘托下,猶如出水的芙蓉。登樓遠眺,四周景致,曆曆在目。

之後,郭子章又在甲秀樓前續修了一座貫通南北兩岸的九孔石橋,取名“江公堤”,以此紀念江東之。後來,江公堤被改名為“浮玉橋”。

浮玉橋如白龍臥波,橫臥樓下,全長90餘米,橋上有一座名叫“涵碧亭”的方形亭子,小巧玲瓏,岸柳掩映。

從遠處眺望,半圓形的橋孔與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剛好是正圓。橋、亭、樓的影子一齊映在水中,給人以“鏡中景,影中樓”的朦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