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衛戰(上下集)
電影劇本
作者:蘇樂忠 蘇麗
上集
序幕
旁白:“公元1449年7月8日,元朝殘部瓦剌太師也先舉兵24萬,分四路大舉入侵明朝的遼東(今遼寧省遼陽市)、甘州(今甘肅省張掖市)、宣府(今河北省宣化區)、赤城(今河北省赤城縣)和大同。瓦剌兵鋒所向,大明城堡衛所紛紛陷落。7月11日,在山西省陽高縣貓兒莊,大同右參將吳浩戰死。7月15日,在陽高縣陽和後山,三萬明軍殞命。在掌控朝政的太監王振慫恿下,明英宗朱祁鎮不顧群臣勸阻,用不到五天的準備,於8月4日即農曆7月16日躬率一百多位朝臣和25萬大軍親征。出征明軍敗報踵至,王振急令從原路班師。農曆8月10日,在河北省懷來縣雞鳴山(今懷來縣雞鳴驛鄉雞鳴驛村),瓦剌軍襲擊長途輾轉的明軍後衛,上萬斷後明軍陣亡。敗報飛至,明英宗遣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率軍四萬還戰,馳援明軍行至懷來縣新保安鎮鷂兒嶺,遭瓦剌騎兵伏擊被殺戮殆盡。農曆8月13日黃昏,一路奔逃的明軍來到懷來縣土木堡露營。次日清晨,兩萬瓦剌軍將正要啟程回京的明軍包圍,並事先占據土木堡唯一的水源媯川河。當晚,瓦剌軍從土木堡麻峪口兩側發動攻擊,守口明軍艱難阻擊。農曆8月15日,也先遣使明營詐和,並令軍佯退。王振見媾和將成,急令饑渴難熬的明軍移營媯川河汲水。明軍南移不到四裏,瓦剌鐵騎蹂陣而入,狂砍亂殺,20萬明兵死傷過半,66位朝臣死於亂刀,朱祁鎮被俘。農曆10月初4日和初9日,大明軍事要隘白羊口和紫荊關先後淪陷。也先奪關後勢焰益熾,揮師五萬分兩路直逼北京,身染沉屙的大明王朝又麵臨一場命運攸關的大決戰!”
大明北方軍略圖上,箭頭標明瓦剌軍入侵大明的四條路線:可汗脫脫不花率兩萬東路軍兵犯遼東,別將阿樂楚領十萬西路軍攻打甘州,知院阿剌帶領一支中路軍三萬和兀良哈部五萬攻宣府圍赤城,也先統領另一支中路軍四萬兵發大同。
漠北草原上,綠美的草原邊際凸顯一線瓦剌騎兵,眨眼間,瓦剌剽悍騎兵席卷整個畫麵。
黃土高原,金燦燦的黃土地上,瓦剌大軍蔽空而來,馬頭攢動。
陽和後山,(字幕:陽和後山)畫麵左右,三萬明軍和也先統領的中路軍對峙。
42歲的也先抽刀一指,瓦剌軍疾風般衝出。
西寧侯、大同總督軍務的宋瑛和武進伯朱冕拍馬出陣。
兩軍相接,刀戈耀眼。
瓦剌軍以難擋之勢衝垮明軍陣形,明軍全線潰散。
阿樂楚血刃宋瑛。
明軍不斷被瓦剌軍的彎馬刀砍殺。
瓦剌將軍阿歸刀刃朱冕。
戰地恢弘慘烈,明軍群屍亂陣。
鷂兒嶺,(字幕:鷂兒嶺)深邃的嶺穀中,炮火在四萬明軍中騰起衝天煙柱。
嶺穀左邊,也先弟弟、瓦剌軍師伯顔帖木兒掃視深陷窘境的明軍。
瓦剌將軍完者脫歡一刀劈死薛綬。
瓦剌大軍高歌猛進。
也先弟弟、瓦剌將軍塞刊王橫刀一出,75歲高齡的朱勇人頭落地。
嶺穀慘烈無比,明軍伏屍千裏,血流成河。
在呈帆船形狀,中間狹窄,橫擋在縱深曲折嗽叭形山口的土木堡上,20萬明軍被兩萬瓦剌軍圍了一圈,聚集在狹小土木堡的明軍人馬失序,東奔西突。
虎踞北邊山巒的瓦剌軍俯衝下山,奮長刀猛砍明軍。
山上山下,明軍四散而逃。
駙馬都尉井源猝不及防,被完者脫歡一刀砍殺。
阿樂楚刀向大學士曹鼐。
阿歸把英國公張輔砍下馬。
也先弟弟、瓦剌將軍平章卯那孩一棍打死戶部尚書王佐。
禁衛軍護著23歲的朱祁鎮乘馬邊戰邊退,禁衛軍所剩無幾,個個渾身中箭如同刺蝟。
年過不惑的護衛將軍樊忠舉起鐵錘直奔王振,他扯住王振憤而擊殺。
戰鬥悲慘酷烈,明軍刀戈、頭盔、衣甲狼藉,一輛輛歪斜的戰車,一門門丟棄的火炮,一杆杆遺棄的神銃神槍,一麵麵破碎的明軍旌旗,一匹匹無人的戰馬,蔽野塞川的明軍屍體,處處火光,嫋嫋餘煙……
65歲的兵部尚書鄺埜後背被平章卯那孩鐵棍擊中,他身體前傾,嘴裏噴射三口血。他口中噴出的血,在畫麵上凝聚成血紅的“土木堡”三字。
一匹無人的戰馬站在屍體枕籍中仰天長嘶,深長的嘶叫聲哀婉悲涼。
推出片名:北京保衛戰。
1.驛道上日
一條驛道向一座草木芊綿的山崗蜿蜒而去,驛道上散落著從土木堡僥幸逃回的明軍,有的人遍體麟傷,有的人軍衣襤縷,有的人光著腳丫,有的人表情淒涼……
一個總旗扛著一麵殘缺的明軍旌旗,步履蹣跚。
一個蓬頭垢麵的士兵正對畫麵坐在路邊的方石上,他從懷中掏出布袋,慢條斯理地解開係在布袋口的草繩,從布袋裏抓起一把炒麵塞進嘴裏,然後起身走到驛道對麵的小溝,蹲下身子,雙手捧起溝水仰頭飲盡。他站起轉身正對畫麵,撩起衣襟擦拭粘糊在嘴角的炒麵。
一個驛卒背著黃色招文袋,在他麵前一溜煙遠去。
一個士兵攙扶著頭部負傷的吏目,一瘸一拐。
悠長的驛道上,緩行著七零八落、有氣無力的大明敗兵。
2.京城日
天幕低沉,長街寬闊,街市依舊太平,行人熙熙攘攘,一派繁榮浮華。
漫漫長街上,到處都有從土木堡回歸的明軍。
長街右邊,一支巡城官兵走來。
一個士兵背靠四合院牆跟席地而坐,他頭發蓬亂,雙目閉合。
一隻小狗搖著肮髒的尾巴,無聲無息地走到他右邊,在他右肩上嗅了兩下。
風乍起,大街上片片落葉隨風旋轉,一片敗葉飄落在他頭頂。
一個腿部受傷的士兵拄著一根樹杈,腳踏殘枝敗葉。
須臾,紅日當頭,天碧如水,紫禁城的宮殿之海壯麗輝煌。
3.午門前日
氣氛肅殺,兩邊錦衣衛林立。
方形廣場中央石板上,兵部右侍郎吳寧手舉塘報跑向午門。
一雙匆匆向前的腳,不斷在一塊塊石板上起落。
吳寧大汗淋漓,額頭上沁出顆顆豆大的汗珠。
在他身後,一個錦衣衛千戶迅捷跑來。
一個五品老臣從午門門口迎吳寧走來。
轉目之間,吳寧跑到午門門口。
4.慈寧宮日
20歲的錢皇後潸然淚下:“蒼天啊……”哀怨聲後是一陣嗚咽。
半百的孫太後扼腕歎息:“陽和後山、雞嗚山、鷂兒嶺,八萬將士隕淚九土;土木堡,20萬大軍敗在兩萬瓦刺軍手裏。”
22歲的郕王朱祁鈺九回腸斷。
太監金英滿臉懊喪。
錢皇後淚光瑩瑩卻美豔動人,她喃喃祈禱:“上蒼垂憐,佑我大明;神明祖先,護佑皇上。”
孫太後長籲了口氣。
錢皇後表情苦澀。
孫太後:“皇後,該冊立太子了。”
錢皇後一雙淚眼,稚氣地回話:“可他才三歲……”
孫太後:“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太子不立民心不安!”扭頭對朱祁鈺,“郕王你是皇弟,理應由你總領百官,監國攝政!”
朱祁鈺表情複雜。
5.朝房內日
候朝的眾臣三三兩兩,交頭接耳。
翰林侍講徐珵把左都禦史顧榷拉到角落,附身顧榷:“瓦刺放回來送信的錦衣衛千戶梁貴說,出征大軍半數戰死,皇上被邊人虜走。”
顧榷心浮氣躁:“無以馭國嘍。”
51歲的兵部左侍郎於謙表情淒楚,獨自踱步。
傳來司禮太監興安尖細的聲音:“太後臨朝,文武百官上殿!”
眾臣走出朝房。
6.奉天殿日
字幕:8月18日,孫太後在奉天殿主持朝會。
眾臣伏地痛哭,嚎啕聲催人淚下。
已過花甲的吏部尚書王直捶胸頓足:“皇上,大明呀!皇上……”
已過半百的大學士陳循痛心疾首:“皇上皇上……”
耄耋之年的禮部尚書胡濙悲痛欲絕:“皇上呀!大明……”
戶部左侍郎金濂肝腸寸斷:“天塌地陷……”
49歲的大學士、刑部右侍郎江淵痛心切骨:“大明呀!皇上……”
麵對一片哭聲,孫太後大著嗓門:“7月初以來,大明邊土兵戈擾攘,城堡淪陷。在土木堡,京師精銳陷入萬劫不複境地,皇上陷於草莽。現在朝野惶惶,人心駭震,社稷傾頹,眾卿有何禦敵良策?”
朝堂上仍是朝士們一片痛徹心扉的悲聲。
孫太後威嚴的聲音:“都到了這個地步,大家起來,起來言事!”
眾臣從地上爬起,擦著淚,慢慢止住哭。
篤信象緯術數的徐珵大放厥詞:“啟稟太後,臣夜觀天象,對照曆數,原是天命已去,隻有南遷方可紓難。恭請太後鑒察!”
朝堂上出現反對和讚同的嗡嗡聲。
胡濙唯唯諾諾:“瓦剌南侵,人神共怒。北京是承運龍興之地,永樂皇帝既在北京建立陵墓,他是不想讓子孫南遷的。”
錦衣衛指揮同知、王振侄兒王山信口雌黃:“皇上蒙塵,天下震動,強敵壓境,千凶萬險,遷都南京其實是以退為進。”
顧榷危言聳聽:“瓦剌器甲堅利,蠻橫彪悍,兵驍將勇,強悍凶狠,現在同也先貿然開戰危如累卵。臣讚同京師南遷,日後再論討伐。”
錦衣衛指揮使馬順心高氣傲:“說得受聽!”
錦衣衛僉事、王振胞弟王林讚和:“臣附議!”
都督僉事張輒言語支吾:“這……”
孫太後在思忖。
於謙一聲怒吼:“主張南遷,應當論斬!”他走向徐珵,怒不可遏,“你這個翰林侍講竟然說出這種悖逆的話!”踅身王山前,氣急敗壞,“王山,王振一點都沒有走樣的陰影!”嚴厲的目光逼視顧榷,“還有你這個正二品左都禦史,真是臣德喪盡!”他盯著徐珵,又手指王山,聲色俱厲地,“你等沐浴皇恩,在國家危急之秋不思報國,說不出半點救國之道,刻意主張逃亡、逃亡!盤庚太平時節遷都於殷尚不免訛言,況危急之秋豈不更動搖人心!南宋偏安江左兵潰不堪論往事,猶為古今切齒!京師是天子根本之地,寢陵、百官、百姓、帑藏、倉儲都在這裏。京師南遷,北京必失!”他正氣凜然,高昂著頭在眾臣中走來走去,“大明開國80餘年,雄兵二百萬,子民七千多萬,試問我大明真的到了非遷都不可的地步了嗎?”他走到大殿中央,斬釘截鐵地,“太後,臣主張加強北方防禦,固守北京,就地對敵!”
不少大臣點頭稱是。
孫太後點著頭。
徐珵冷眼乜斜於謙。
右僉都禦史王竑欽慕地:“太後,於大人撥雲見日,洞若觀火。”
已過不惑的大學士王文折佩地:“太後,於大人一針見血,句句金石。”
右都督陶瑾敬佩地:“太後,於大人真知灼見,說得入木三分。”
吳寧摯誠地:“太後,遷都關乎國運,違忤了永樂皇帝的聖意。”
馬順飛揚跋扈地:“固守!拿什麼來固守?靠土木堡逃回的敗兵,還是靠留守京城久不習戰的五萬弱兵?”
金濂滿臉漲紅,嘴唇顫動:“南遷之議,二心異誌!”
禮部左侍郎楊善:“主張南遷,如同逆謀!”
王山刁鑽地:“楊善,金濂!你們斥責遷都是逆謀異誌,你們動動豬腦子,遷都是不是避一時之禍,以圖後舉?”他矜驕地,“大家說,是不是?”轉身逼問金濂,“有道理你說呀!”
金濂反唇相譏:“遷都就是向狡虜示弱,就是把京師和北方拱手送給也先,這和逆謀如出一轍!”
翰林侍讀學士商輅直言陳事:“遷都是一個國家萬不得已的事。在這個時候遷都會嚴重動搖國家根本,削弱北方防禦,使民心盡失,軍心浮動!”
江淵直陳時弊:“我朝一些官吏為了中飽私囊竟膽大妄為,暗通款曲,不惜向瓦剌走私鹽、鐵、兵劍和硝磺。瓦剌假意向大明稱臣納貢,從山西、陝西邊境規模盛大的‘茶市’和‘馬市’獲得了種類繁多的商品,悄然坐大,其勢力範圍西起中亞,東接朝鮮,北至西伯利亞,南抵長城以北,成為繼元而起的最大蒙古政權。瓦剌的強盛,已經演變成也先圖謀恢複大元的野心。瓦刺使臣邀賞無厭,每次進貢隨員多達兩三千人,我朝對他們厚加賞賜,瓦剌得到了比所納之物更豐厚的回贈!瓦刺探子混雜於商賈和使者之中,深閱關隘,探聽情報!徐珵等亂臣的胡謅,分明是惑亂聖心煽亂朝臣!”
王山橫眉怒目:“太後,江淵血口噴人,堵塞言路!”
孫太後環視眾臣。
王林絮絮叨叨:“舉天之下莫非王土,皇上乃萬民之父。我們做臣子的命固不可惜,可主上係天下安危。瓦刺地處蠻荒,缺鹽、鐵、茶葉、金銀、糧食和絹帛,誠請用珠寶文綺向瓦刺贖回皇上。”
於謙語氣激昂:“要皇上早日回朝隻有打敗瓦剌,要打敗瓦剌必須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支撐!目前北京兵力不足十萬,臣請太後降旨調南北兩京和河南備操軍、山東及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儲府運糧軍、寧陽侯陳懋部浙軍共十萬人赴京禁衛。”
孫太後:“兵部立即移文。”
於謙:“臣遵旨!”
孫太後閃目群臣:“眾卿紛紜之說皆忠君愛國之意,皇家內庫金銀珠寶一律折成銀兩移助軍需。為永固國本,哀家立朱見深為太子,郕王朱祁鈺監國。”
眾臣:“太後聖明!”
孫太後:“於謙!”
於謙:“臣在!”
孫太後:“皇上出征前要你留京代理兵部部務,兵部尚書鄺埜在土木堡殉國,現在由你執柄軍務。”
於謙義薄雲天:“蒙太後抬愛。臣忝列朝堂,深受國恩,為大明盡節義無反顧!”
孫太後:“於愛卿高義難得。列位愛卿還有何事稟奏?”
應天巡撫周忱:“通州數百萬石倉米可供京城軍民一年食用,燒了著實可惜,但又不能落入寇兵手裏。臣請征調順天府大車五百輛起運通州倉糧,百姓每運20石糧發給腳銀一兩,預支文武京官九個月俸銀,京軍士兵每人預發餉糧半年,均由自己去通州運取。所有應召軍隊進發時由通州入京,將士各自取糧運至京城。”
孫太後:“準旨。”
興安:“退朝!”
眾臣一氣衝天:“臣等謹遵懿旨,誓死抗擊瓦剌入侵,保固大明皇圖!”
7.奉天殿前日
眾臣從奉天殿魚貫而出。
於謙走向殿前向下的白石台基。
江淵身後傳來於謙的聲音:“江大人……”
江淵頓步:“於大人。”
一級一級向下白石台基上,兩人邊走邊聊。
江淵切膚之痛:“皇上出征前,吏部尚書王直上疏今秋暑尚盛,旱氣未回,青草不豐,水泉猶塞,士馬之用未充,兵凶戰危。鄺埜和你力諫六師不宜輕出,懇切阻留。可皇上偏信王振,決意出征!”
於謙憤懣地:“養虎遺患,憂患日積!”
江淵惱恨地:“奸邪弑逆,閹宦亂國!”
於謙:“也先潛藏礪爪,必犯京畿。”
江淵:“於大人臨危受命,要逆轉危局擔子太沉甸了。”
於謙:“為臣本分理當勤勞王事,還報天恩。”
磨磚對縫的海墁磚地廣場上,兩人並肩而行。他們身後,奉天殿高聳巍峨,宏大精美。
8.華東山路上日
草木蔥鬱、溫婉清秀的江南水鄉呈現出安靜恬淡的怡人景象。
隨勢而曲的山路上,浙兵浩浩蕩蕩,旌旗間列,逶迤行進。
斧鋒利刃的絕壁下,陳懋領軍走在前麵。
朗朗睛空,瞬息聚集著大片烏雲。
一聲拉長的馬嗚,響徹在跌宕起伏的群山。
天空濃雲翻滾,地上狂風肆虐,一道耀眼的閃電後是尖叫雷聲。
雄奇壯美的山穀中,浙兵馬不停蹄。
風卷雷嗚,大雨滂沱,狂風挾裹雨水摧殘著路邊的萋萋芳草和豔麗山花。
風雨並作,岩峰環繞的山間,湧泉滔滔汩汩。
如鋸的山崖下,浙兵經風沐雨,艱澀前行。
仰天欲飛的危崖上,一泓泓形態各異的瀑布淩空飛瀉。
淒風苦雨中,士兵們一雙雙腳踏泥濘的腳步。
風雨漸停,群山煙雨迷蒙。
雨散雲收,天空放晴,佳木蓊森的山後掛著繽紛彩虹。
9.慈寧宮內日
孫太後和朱祁鈺正在議事。
金英捧著一大遝奏折走進,他把奏折放在孫太後前:“太後、殿下,這是今早的上疏。”
孫太後拿起一本奏折邊看邊說:“參劾王振的。”
朱祁鈺拿起一本奏折草草翻看,不以為然地:“王振不是在土木堡被禁衛將軍一錘砸死了麼……”
孫太後放下奏折,又拿起一本奏折打開,吟聲念道:“《王振二十大罪疏》,於謙、王直、胡濙、陳循、江淵、王竑、湯節、朱瑛聯名彈劾王振。”
金英低聲細語:“太後,王山、王林候見。”
孫太後:“這倆叔侄來幹嗎?”
金英望著孫太後,不知如何回話。
孫太後:“宣覲見。”
金英:“宣王山、王林覲見!”
王山、王林進屋,伏地而呼。
王山淒愴地:“太後,你得為王公公做主呀!”
王林悲慟地:“太後殿下,王公公心地純白,忠君奉上。”
王山哭訴:“王公公親率15萬大軍掃除雲南邊患。這些日子,很多朝臣洶洶浮言,以罪相加。”
王林痛切地:“於謙、王直、王文他們平日和王公公多有嫌隙,便沆瀣一氣。”
王山油煎火燎:“他們偽善趨利,連一個死人都不放過。”
王林:“請太後明察,以靖浮言。”
孫太後:“王振力諫皇上親征,辱國喪師,社稷蒙亂,國家陷入水火,元氣盡喪,朝臣們頗有微詞。你們一個是王振侄兒、錦衣衛指揮同知,一個是王振胞弟、錦衣衛僉事……”
宮內,彌漫著王山、王林剜心的抽噎。
10.午門殿堂日
字幕:8月23日,攝政王朱祁鈺在午門臨朝理政。
朱祁鈺高坐堂上。
右都禦史陳鎰泣奏:“王振用兵雲南麓川曆時七年之久,千裏遠征沿途各省盡受其擾,耗費大量國財民力。王振幹預政事,蒙蔽聖聽,玩辱朝廷,力諫皇上躬率六軍征討迤北,鑄成土木慘變,傾危社稷,是大明的千古罪人!臣請撥亂反正,正本清源,貶黜奸邪,摘除毒瘤!”
王直扼腕憤然:“王振這個閹豎內藏奸詐,藻飾太平,氣焰熏灼,誅鋤異己,大奸大惡,罪不可恕!”
工部右侍郎王佑滿腔怒火:“王振贓汙狼藉,聚斂財富,他家稱得上是金山銀窟,有金銀60餘庫,珍玉寶玩不計其數。臣請籍沒王振貪枉家產,誅殺其族!”
王文義憤填膺:“王振恃寵專權,妄行不法,蔑視綱紀,莠言亂政,致使朝綱顛覆,國勢危殆。”
江淵憂憤地:“朝綱奔壞,百患叢生,這正是國弊之所在。臣請整飭朝綱,剪除王振黨羽,還朝廷一個安寧!”
王竑戟指怒目:“閹狗王長隨、毛貴仗著王振勢力禍亂朝政,踟躕誤國,淫毒慘酷,惡跡敗行!”
眾臣嘩然。
馬順翻動嘴唇謾罵陳鎰:“愚儒無知。王公公嘔心瀝血,功在社稷。你出去,滾出去!”
陳鎰怒目而視:“你!你和王振彼此交惡!”
馬順嗬斥:“迂儒閉嘴!”
馬順濫施淫威點燃了眾臣憤怒的火焰。
陳循怒目圓睜:“呸!大堂之上豈容你這隻山雀胡亂聒躁!滾出去!”
給事中王泓衝向馬順,一把扯下他腰間牙牌擲在地上,揪住他的頭發用朝笏劈頭蓋腦打過去:“你這個王振奸宄,竟敢惡言穢語!”
眾臣鼓噪:“打!打,打!王振豢養的鷹犬!惡狗!”
金濂丟帽地上,卷起官服,衝向馬順。
王直、陳循、江淵、王竑、王佑、陳懋、周忱、武進伯朱瑛、都指揮湯節一轟而上,對馬順你推我打。
朱瑛脫去朝服摔在地上,上前痛打馬順。
馬順用雙手捂頭蓋臉。
王竑卷袖,雙手抓住馬順的臂膀,用嘴撕咬他的右臉。
楊善:“王大人住手!”
馬順右臉鮮血淋漓。
王竑滿嘴是血。
朱祁鈺霍地站起:“不要打!”
兩個禦前侍衛走出,奮力阻擋,但無濟於事。
朝臣們四處亂竄,吵嚷聲此起彼伏。
於謙:“大家稍安毋躁!”
眾臣拉扯擠軋,殊死搏鬥,朝堂上鬧得天翻地覆。
朱祁鈺驚悚。
一地官帽、腰帶、笏板和朝服碎片。
陳循、王竑跑向朱祁鈺。
陳循來到朱祁鈺前,狂悖地威逼:“把毛貴、王長隨交出來!”
王竑幾近瘋狂,對朱祁鈺悖禮不尊:“快把這兩條閹狗交出來!”
於謙:“兩位大人不可造次!”
眾臣拳頭暴雨般落向馬順。
11.午門殿堂便房門口日
興安對一內侍:“快,快把毛貴、王長隨找來!”
內侍急轉身。
12.午門殿堂上日
馬順在人群中倒下。
一個五品老臣顫顫悠悠上前,右腳在他身上踏了一腳。
13.午門殿堂便房門口日
四個內侍把毛貴、王長隨拽到金英麵前。
金英臉色陰沉:“進去!”
毛貴、王長隨戰戰兢兢,站著不動。
金英飛起兩腳,將毛貴、王長隨一腳一個踹進午門殿堂。
14.午門殿堂日
毛貴、王長隨踉蹌進殿。
眾臣惡狠狠地撲上去,抓住兩人一陣亂打。
陳懋拳打王長隨。
金濂毆打毛貴。
眾臣亂成一團。
兩個禦前侍衛在阻隔。
周忱扇了王長隨一記耳光。
江淵拳擊毛貴。
湯節腳踢王長隨。
王山被三個大臣捆綁著押進大殿。
眾臣更加狂躁,發出陣陣喧嘩:“打!王山殘害忠良!王山該死!錦衣衛的一大禍害!”
王長隨血跡斑斑,匍匐著倒下。
毛貴頭破血流,渾身戰栗。
王佑拳向毛貴。
眾人扭打成一團。
毛貴直挺挺地倒下。
眾臣見馬順三人身亡,停止打罵,相繼散開,歇斯底裏的狂躁恢複平靜。
殿堂上留下三具遍體鱗傷的屍體,一地官帽、腰帶和朝服碎片。
陳循坐在地上喘著粗氣。
朱祁鈺起身拂袖而去。
於謙撥開眾人擠到朱祁鈺前,緊急陳奏:“殿下,請將王山縛至刑場淩遲處死,斬首掛東安門示眾,王家不論老少皆斬。馬順、王長隨、毛貴奸惡昭彰,死有餘辜。請赦眾臣無罪!”
朱祁鈺怔忪地:“準,準。”
兩個禦前侍衛將王山扠出殿堂。
陳鎰含淚歡呼:“天理昭彰,殿下聖明!”
眾臣沸騰聲:“殿下聖明!”
15.午門前日
眾臣走出午門門口。
王竑朝服破裂,右臂赤裸。
於謙從左掖門走出,下身破損的朝服隨著腳步擺動。他的身後,午門紅牆黃瓦,朱漆大柱,雕梁畫棟,冷峻威嚴。
16.慈寧宮內日
孫太後輕描淡寫地:“今天郕王第一次臨朝,朝堂上拳腳相加,好些個大臣不顧朝規禮儀、斯文體麵,當堂把馬順幾個打死了。”
於謙:“太後容稟,馬順三人都是王振權奸之鷹狗,欺君逆意,亂國誤政,為虎作倀,罪不容赦。攝政王已赦眾臣無罪,請太後恕罪。”
孫太後語氣平和:“五位賢佐都是大明的魚鯁之臣,起來說話。”
五大臣:“謝太後。”說罷起身。
王直言詞懇切:“國有長君社稷之福,國無正主終非長事,眼下宜請郕王即帝位。早定天位才能國脈永存,天下寧定,蒼生康安!”
於謙:“皇上身陷異邦,也先隨時可以皇上任意要挾朝廷,臣實為大明擔憂。郕王嗣承大統,可以天子雷霆之威號令天下,使萬眾同仇敵愾,共赴國難!”
孫太後:“說的也是個理,但郕王仁柔敦厚……”
吳寧:“郕王春秋鼎盛,天縱英明,寬厚體仁,德配天地。”
胡濙:“郕王天資英斷,英邁過人。郕王柄政以定社稷,乃國之幸事,民之福祉!”
江淵:“臣等恭請早定天下之大本,實為社稷請命。”
五大臣:“臣等萬死叩請,伏望太後俯允!”
良久,孫太後:“五位愛卿公忠體國,縈心國事。皇上回朝遙遙無期,太子又著實年幼。郕王正位由禮部早擇良元,詔告天下。”
五大臣:“臣等領諭。恭祝太後福壽康寧!”
17.頤和園晨
溜園的紅日從蜿蜒飄逸的十七孔橋上晃動著跳出,把第一縷彤紅晨光灑在昆明湖上,一汪碧水映著霞光,露出藍天一樣的笑容。
孫太後、錢皇後由清純亮麗的宮女攙著,興致勃勃地慢步在碧波漣漣的湖邊長廊。
風輕雲淡,朝霞似錦,在萬點霞光映襯下,昆明湖泛起星星點點的細碎波光。
錢皇後柔媚秀麗,豔美絕俗,沐浴著瑰麗彩霞,更顯綺年玉貌。
孫太後神態端莊,容辭閑雅,煦浴晨暉,顯得神清氣爽。她自言自語:“哀家多日沒有出來走走。”
興安:“太後勤於國事。”
孫太後:“天位已定,人到秋冬。”
攙著太後的宮女冰雪聰明,她聰穎地取悅太後:“太後萬福金安,天壽永享。”
孫太後看了一眼乖巧靈敏的宮女,莞爾一笑:“歲月相摧……”
一行人走向昆明湖邊一條石徑。石徑兩邊,柳枝嫋娜。
孫太後:“金英,這些日子皇上咋樣?”
金英:“聖躬還好,就是國事繁巨。”停了停,“於大人夙夜兵部,寢食弗違。”
錢皇後亭亭玉立,宛如玉樹臨風。她睜大明眸:“於愛卿整日都值守兵部?”
金英哈著腰:“回皇後,是。”
孫太後仰頭望遠,感慨萬端:“眼下要皇上打理的事太多。於謙這個人我沒有看走眼,人品貴重,事事洞明,怍心常坦,真心捧月,就是性資剛直,說話口無遮攔。眼下力挽狂瀾,領袖群芳,滿朝文武隻有於謙!”
一行人走向石徑盡頭的花台。
花台右邊,亭台樓閣,曲池水榭;花台左邊,奇石嵯峨,晨光照石;花台裏麵,奇葩豔卉,姹紫嫣紅。
花台內,幾隻蜜蜂在一朵千嬌百媚的墨菊上“嗡嗡”戲花。
18.奉天殿殿堂日
明代宗朱祁鈺端坐在碩大的龍椅上,目光炯炯,雄姿英發,顯示出帝王君臨天下的至尊與威儀。
眾臣跪拜:“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祁鈺:“眾卿平身!”
眾臣:“謝萬歲!”
朱祁鈺:“朕今日召集內閣五府六部六科大臣商討禦敵,眾卿盡可直抒己見。”
於謙:“當前防務首要,一是整頓京師‘三大營’兵製,二是鞏固京師和北部防禦。五軍營士兵、三千營騎兵和神機營要強化訓練,嚴明紀律,精兵強將,提高戰鬥力。要加強遼東、宣府、大同、榆林、銀川、甘州、薊州(今河北省薊縣)、太原、固原九個邊防重鎮。要把薊州、大寧(今內蒙古寧城縣)、開平、宣府、大同、居庸關(今北京市昌平區境內)、紫荊關(今河北省易縣縣城西北45公裏處)建成北京的防禦中心。組織軍民加固北京周邊的45裏城牆,維修京師九門,特別是城北的德勝門、安定門,城西的西直門和阜成門,把城內側由土築改為磚砌,深浚城壕,加強城防。”
朱祁鈺專注聆聽。
京城副總兵顧興祖:“抵禦虜寇,保衛北京、京都的兩道防線必須牢不可破。偏關(山西省最西北,和內蒙古以長城為界,即今天的偏關縣城)、大同、宣府、獨石(今河北省赤城縣北獨石口)、馬營堡(今河北省赤城縣西北)、河間(今河北省河間市)、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南)是第一道外圍防線,這一防線一旦失守,寇兵即可沿洋河、桑幹河穀地進入懷來、延慶盆地,直接威脅北京。紫荊關、居庸頭、白羊口(今山西省天鎮縣北)、古北口(今北京市密雲縣古北口鎮)更是北京的生命線!”
朱瑛:“居庸關乃京師門戶,宣府乃京師藩籬,兩地首當其衝,如果失陷,虜寇將直逼北京。”
王直:“我朝人才輩出又正值用人之際,應不拘一格遴選賢才幹吏充實北京和重要軍事關隘的文武官員,惠擇幹才俊傑到北京九門和重要關隘提督軍務。”
於謙:“國家拔擢人才,但不能用人失察。大同左參將都督石亨有勇有謀,膽識過人,日後定是一柄痛擊惡寇的利劍。石亨陽和兵敗單騎逃回被貶官下獄,臣請赦免石亨,舉薦其任京城總兵。原大同總兵劉安是難得的將才,因大同兵敗下獄,臣請赦免劉安,調任京城副總兵,鎮守東直門。遼東都指揮範廣號令嚴明,操守極嚴,調任京城副總兵,協助石亨佐理京營。臣還保薦監察禦史陳富任獨石總兵,廣東東莞縣河北所閘官羅通任兵部員外郎、居庸關總兵,大同副將郭登擢升大同總兵,四川按察史曹泰調任山東都指揮使。伏乞陛下諫納。”
朱祁鈺:“照準。於謙聽旨。”
於謙:“臣於謙聽宣。”
朱祁鈺:“兵部尚書於謙加任京師各營兵馬提督,總領京師所有兵馬守衛北京!”
於謙:“謝皇上恩寵厚愛。”
朱祁鈺:“列位愛卿還有何事?”
於謙:“為了別於被夷虜掠去的衣甲和旗幟,誠請更換京軍衣甲和旗幟標號。”
朱祁鈺:“準旨。”
金濂:“皇上,通州倉米全部運至京城,現在京師糧草充盈。”
吳寧:“皇上,勤王之兵已於昨日全部抵京,京師現有守軍20萬人。大明順天而立,雄銳東方。天道不滅,人心所向,大明的神器定能打敗瓦刺!”
朱祁鈺英氣非凡:“列位臣工定當休戚一體,保衛北京!”
眾臣響亮承旨:“臣等謹奉聖命,一定血肉同體,實心用事,誓保大明張紅萬代,日月昭光!”
19.校場日
一個都事在訓練士兵箭法。
於謙、範廣等站在校場指揮台上。
一排士兵舉弓張弦。
一支支弓箭“嗖嗖”飛出。
一個守備大步流星走向於謙:“於部堂,五百多京城壯士自備鞍馬要求編入京營殺敵衛國,正在校場門口候見。”
於謙:“範將軍,看看去。”
範廣謙恭地:“部堂請。”
於謙:“請。”說著健步走下指揮台。
傳來都事清晰入耳的聲音:“射擊的目標往往遊移不定……”
20.校場門口日
於謙一行從內走來。
門外,眾人情緒熱烈,一個花甲老者向於謙一行揮手。
於謙加快步伐。
21.西直門城牆上日
城牆內的空地上堆放著大量石頭、木材和石灰,無數軍民在忙不迭地加固城牆。
十個士兵“呼哧呼哧”地抬著一塊巨石走上內牆。
有些百姓肩挑裝滿石灰的籮筐走上城頭,有些士兵和百姓手拿繩索或挑著空籮筐從內牆上走下。
有些百姓在內牆的腳手架上補砌磚石……
一老一少的兩個士兵把一塊石頭抬放在城牆上,年輕士兵拿起抬扛,年老士兵從石頭下取著麻繩。
年輕士兵汗流浹背,手握抬扛,傻乎乎地遠望。
年老士兵站起,他一臉汗漬,左手拿著麻繩,另一隻手撩起衣襟擦汗。
他倆附近有幾個百姓打扮的工匠或蹲或站在修打石頭,鑽子修打石頭的聲音清脆而紊亂。
於謙身著戎裝,步履矯健地巡察在城牆上,他的後麵跟著幾個軍官。
一老一少的士兵見於謙朝自己走來,上前施禮:“參見於大人!”
一個青年石匠回頭對一起幹活的石匠:“是於謙,看看去。”
修打石頭的工匠們向於謙走去。
於謙走到城牆邊,用手拍打一塊剛補砌的磚石,年老士兵畢恭畢敬地站在於謙右邊。
於謙對年老士兵:“老人家……”
年老士兵:“大人不記得小可了,我們在校場門口見過。”
於謙肅然起敬:“京城壯士!”
一個中年石匠手指那個年輕士兵:“大人,這是他孫子小順子。”
於謙笑容可掬地:“勞頓你了。”
憨實的小順子仰慕地望著於謙。
於謙激情油然而生:“不苟全性命是一個軍人的本分,社稷昌盛是我們百姓的福祉。也先賊心不死,覬覦中原,大明兵連禍接,社稷蒙亂。你們慷慨奮發,盡職守土,楊威立德,豐碑長存!大明朝廷感謝你們!等平定寇兵,我一定上達聖聰為你們請功!”
年老士兵:“也先不讓我們安居樂業,我們就和他幹,於大人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
金英走來:“於大人,太後傳話請你過去。”
於謙:“煩勞公公稟報太後,我這就去。”說罷走出人群。
眾軍民拱手:“恭送於大人!”
於謙回望眾軍民,臉上和顏悅色。
厚重的城牆上,於謙精神矍鑠,頂天立地。他的身後天高雲淡,藍天明淨。
22.中原平原日
無垠的平原上,瓦剌大軍旌旗蔽日。
也先後麵是瓦剌諸將和原明朝女貞族太監喜寧,再後麵有一輦。
一隻手掀開輦簾,朱祁鎮探出頭。
馬蹄卷起的塵灰撲向朱祁鎮,他放下輦簾。
一馬平川上,輦在塵灰中顛簸行進。
23.中原山崗晨
一輪朝陽從層巒疊峰後升騰,千山萬壑蔚為壯觀。
伯顏帖木兒眺賞瑰麗彩霞,意得誌滿。
阿樂楚麵迎綺麗晨曦,遐思暢想。
塞刊王亢奮地:“黃河,黃河……”
鏡頭推近:黃河奔湧。
阿歸慍怒地:“明朝一國獨大,北京本來就是我們的,我們憑什麼向明朝年年進貢,歲歲去朝!”
也先虛妄至極:“我們要平定中原,奪取北京,飲馬長江,恢複大元!”
喜寧奴顏婢膝:“日月運行,天理輪回。太師長鞭所向,霸業可成。”
平章卯那孩如癡如醉:“我要到天堂去……”
喜寧:“那可是個好去處,那裏的姑娘風情萬種,嬌豔惹眼,個個水靈靈的。”說罷“嘻嘻”笑著。
24.大同城外日
也先目光所及,大同盡攬眼中。
字幕:大同。
25.大同城頭日
郭登極目,瓦剌大軍像一群馬蜂向大同襲來。
副將雷通:“郭將軍,大同是拱衛京師的第一道防線,不能有半點差池。”
郭登點頭。
城外,瓦剌大軍臨近城下。
雷通一眼瞥見喜寧:“那是閹狗喜寧,在土木堡投敵。”
郭登:“狗娘生的雜種!”
26.大同城前日
喜寧向也先嘰哩咕嚕著什麼。
也先走到朱祁鎮輦旁,朱祁鎮勾腰從輦中鑽出。
已過而立之年、陪侍朱祁鎮的原禁衛軍校尉袁彬從輦旁趕上去攙扶朱祁鎮。
也先向城頭上喊話:“郭將軍,今日送回明英宗,請打開城門!”
27.大同城頭日
郭登:“本將奉旨鎮守大同。聖諭煌煌,不敢自專!”
雷通睜大眼睛:“真的是太上皇。郭將軍,萬一上意嚴詢,天威降臨……”
郭登:“也先太狡詐了。皇上詔令,除於部堂諭令外,各邊關不得開啟城門。”
雷通:“也是。”
28.大同城前日
朱祁鎮臉上堆滿委曲:“郭將軍,朕與你是姻親,你怎麼拒朕?”
29.大同城頭日
郭登:“賴天地宗社之靈,國家已立新君。太上皇,郕王已即帝位!”
30.大同城前日
喜寧張狂道:“皇上駕臨,快快打開城門!”
31.大同城頭日
郭登橫眉怒視:“欺君悖主的逆賊,蠅頭小利的奴才,你不配和老子說話!”
32.大同城前日
阿歸質問:“郭登,你開不開啟城門?”
城頭上久久沒有回音。
平章卯那孩叫囂:“再不開門,我兩萬精騎就要蕩平大同!”
33.大同城頭日
雷通:“平章卯那孩小兒,讓老子把你送回漠北!”說罷拉動小羊腸弓箭。
一支箭從城頭上飛出。
郭登厲聲痛罵:“也先惡賊,你逆天悖恩,聚惡為業,背信棄義,不仁不義,是個不折不扣、地地道道的元凶巨惡!”
34.大同城前日
也先惱羞成怒:“勇士們,攻城!”
“殺……”瓦剌眾軍吼叫著。
35.大同城頭日
郭登:“炮火準備!”
36.大同城前日
瓦剌眾軍抬著雲梯跑向城牆。
平章卯那孩在指揮。
四個瓦剌士兵推著一台投石機。
37.大同城頭日
郭登:“開炮!”
四門盞口將軍同時發炮。
一門一窩蜂連發火箭彈。
38.大同城前日
炮聲震天,濃煙蔽日。
在天震地駭的炮聲中,瓦剌軍的叫嚷聲灰飛煙滅。
三個瓦剌士兵把一架雲梯搭在城牆上。
阿歸:“投石!”
一台投石機前,一個瓦剌士兵猛拽機簧,炮索向關牆上拋擲出一枚籃球大的石彈。
一枚炮彈爆炸處,三個瓦剌士兵相繼落馬。
瓦剌眾軍在雲梯上向上爬。
五門瓦剌大炮在發炮。
39.大同城牆日
一塊城牆磚石被一枚炮彈炸飛。
搭在城牆上的一架架雲梯上,瓦剌眾軍冒死攀登。
一個明軍司獄被一枚石彈擊中倒下。
一塊礌石滾下,砸落一架雲梯上的一個瓦剌士兵。
一門盞口將軍在發炮。
40.大同城前日
一枚萬人敵炮彈在瓦剌軍中爆炸,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
地上,一個瓦剌軍官體無完膚。
一枚霹靂炮毒火球炮彈爆炸,在瓦剌軍中散發出大團毒煙。
一枚炮彈落地點,三個瓦剌士兵騰空而起。
一個瓦剌士兵口鼻流血。
41.大同城頭日
郭登:“放箭!”
甕城中,一排弓箭手開弓放箭。
42.大同城前日
空中亂箭如雨。
一個瓦剌士兵頭部中箭,從馬上滾落。
一個瓦剌軍官前胸中箭。
塞刊王躲閃飛箭。
一個瓦剌士兵中箭倒地。
一根滾動的巨木,把一架雲梯上的三個瓦剌士兵壓向地麵。
阿樂楚驚慌失措。
從上而下的一塊礌石滾向雲梯上的兩個瓦剌士兵。
43.大同城牆上日
一門一窩蜂射出一枚枚炮彈。
一枚炮彈爆炸處,一個明軍士兵飛向城下。
一個正要爬上關牆的瓦剌士兵,被一個明軍吏目砍中後落下。
毗鄰的關牆邊,一個明軍士兵一刀砍死一個瓦剌軍官。
44.大同城前日
炮彈傾瀉,火光四起。
完者脫歡一驚一乍。
一個瓦剌軍官飲彈撲地。
戰地怵目驚心,瓦剌大軍麋集的屍體,丟棄的馬刀,歪斜的戰車,哀號的戰馬……
伯顏帖木兒匆匆跑向也先。
一個瓦剌士兵口銜一支飛箭。
一匹瓦剌戰馬在地上翻滾一圈,馬上的瓦剌士兵仰麵翻倒。
瓦剌大軍傷亡慘重。
伯顏帖木兒來到也先前:“火力太猛……”
也先站在一具瓦剌士兵死屍旁:“撤。”
伯顏帖木兒:“撤!”
瓦剌軍大敗而逃。
45.大同城外日
瓦剌眾軍風聲鶴唳,豕突狼奔。
也先回望,大同上空灰雲四罩。
風雲突變,烏雲驟起。
阿歸一臉哀怨愁雲。
完者脫歡黯然銷魂。
天空天低雲暗,黑雲壓頂,地上狂風漫卷,飛沙走石。
一道閃電劃破昏暗的長空,接著是地動山搖般的驚雷。
又一道閃電在喜寧眼前劃亮,爾後響起沉悶的雷聲。
狂風尖嘯,風雨如磐。
平章卯那孩铩羽而逃。
雲山霧罩中,瓦剌大軍倏忽而逝。
46.京城大街日
“大同大捷!大同大捷……”驛丞高舉塘報,從左邊打馬過來。
街兩旁,居民們急忙避讓。
街左邊,一個賣糖葫蘆的老者停住營生,喜出望外。
街右邊,一個賣烤餅的中年男子手拿一坨麵團,滿臉陶醉。
驛丞聲聲喊著,從一個懷抱嬰兒、倚門而看的女子麵前一閃而過。他的餘音嫋嫋散去,向右變成一個小不點。
47.禦書房內日
朱祁鈺在批紅。
興安:“皇上,於謙、吳寧、石亨、王通、顧興祖見駕。”
朱祁鈺手握朱筆:“快傳。不,請。”
興安:“宣於謙、吳寧、石亨、範廣、顧興祖!”
五臣:“臣等叩祝聖安。”
朱祁鈺放下朱筆,抬頭:“五位愛卿免禮。”
於謙愜意地:“皇上,大同奏凱。”
朱祁鈺注視著他:“慢慢說。”
於謙:“也先前後三次挾太上皇進犯宣府、大同。十月初一,也先第二次挾太上皇進犯大同。守將郭登、雷通緊閉城門,率師與兩萬寇兵惡戰。兩位將軍吊死問傷,為將士換藥裹傷;將士披肝瀝膽,效命沙場。大同血戰,寇兵折損三千多。”
朱祁鈺幾分興奮。
成山侯王通喜形於色:“皇上,這是七月以來的首次大捷。”
朱祁鈺龍心大悅:“五軍都督府議旨獎掖郭登、雷通,酬勞有功將士。朕要詔示四海,一定要把夷虜攆回漠北!”
吳寧:“也先乃漠北梟雄,窮兵黷武。臣請皇上嚴敕京師和關隘抓緊操練軍馬,修理戰車城池,堅利器械,積蓄糧草,抓緊備戰!”
朱祁鈺聖眷正隆:“對對對……兵部要督促京師和關隘做好備戰。”
範廣:皇上,北京一仗篤定難免。”
石亨:“部下捕獲兩個瓦剌探子。密探供認,兀良哈,也就是和阿剌一起攻宣府圍赤城的那個瓦剌將軍,他率軍五萬從宣府外圍向居庸關開拔,妄圖入援圍京。”
顧興祖:“兀良哈是隻心狠手辣的惡狼。如果居庸關陡生不測,兀良哈部就掐住了北京的咽喉。”
於謙:“絕不讓狡虜過關!居庸關三千五百守軍難敵五萬寇兵。臣請旨從遼東抽調四千,從宣府抽調六千兵力增援居庸關。”
範廣疑問:“遼東……”
於謙:“京畿附近無兵可調,拱衛京畿的兵不能動。”
吳寧:“羅通文武皆備。臣請皇上恩準仍由羅通統領所有居庸關守軍。”
朱祁鈺點頭後:“傳旨羅通,一定要不惜一切把瓦剌援軍死死阻擊在關外,讓我軍騰出手來打好北京一仗。於愛卿署理軍務,全權由於愛卿火速下達居庸關守防軍令!”
48.居庸關關牆上日
字幕:居庸關。
居庸關橫亙在山間,麵麵旌旗迎風招展。
一個把總流星趕月地跑到羅通前:“羅將軍!朝廷廷寄!”
羅通從把總手裏接過廷寄,邊走邊看。他看完這份兩頁紙的廷寄後,眉頭緊蹙。
幾個軍官麵麵相覷。
羅通把廷寄遞給副將楊俊,楊俊看著廷寄大驚失色。
一個門千總心急火燎:“羅將軍……”
羅通邊走邊說:“兀良哈領兵五萬向居庸關開拔,預計十月初六到。兵部從遼東、宣府抽調一萬兵力增援我們。皇上嚴旨,於部堂嚴令,要我們人在關在。”
楊俊:“居庸關對也先來說進可攻,退可守。如果寇兵破關,北京岌岌可危。”
羅通矢誌不二:“天威高懸,軍令如山,戰到一兵一卒也要鐵守雄關!”
49.燕山路上日
燕山層林盡染,幽靜清雅的山穀中,瓦剌援軍像一條有頭無尾的長蟲。
瓦剌軍官甲:“兀良哈將軍,黃昏到達居庸關,何時攻擊居庸關?”
兀良哈:“明日午後。”
瓦剌軍官乙:“區區三千多守軍,擋不住我們五萬錚錚鐵騎。”
瓦剌軍官丙:“三千多人,還不夠我的部下砍。”
瓦剌軍官甲:“於謙手裏沒有多少軍隊可調。”
瓦剌軍官丁:“我在甘州同明軍交過手。同明軍打仗過癮,就像宰殺一群孱弱的羊羔。”
瓦剌軍官甲:“一戰奪關!”
瓦剌軍官乙:“大明帝國色厲內荏,病入膏肓,其實是個空殼。”
瓦剌軍官丙:“我軍和太師會師,北京指日可破。”
兀良哈自鳴得意。
50.居庸關日
關頭左右各安放著四門佛朗機,每門炮前站著一個手持火炬的士兵。
51.居庸關前日
“殺……”瓦剌大軍甚囂塵上。
52.居庸關關頭日
八名手持火炬的士兵,一齊點火佛朗機子彈火門。
53.居庸關前日
一枚炮彈落地處,兩個瓦剌士兵飛離馬背。
一個瓦剌軍官中炮,人馬一起跌倒。
一枚震天雷爆炸處,瓦剌軍中鉤型鐵片四射。
一塊鉤型鐵片,嵌在一個瓦剌軍官前額。
兩個瓦剌士兵中炮,一個向前一個向後落地。
一個瓦刺軍官倒著身子,從空中徐徐落下。
一枚萬人敵炮彈落地,在瓦剌軍中燃起熊熊大火。
54.居庸關關牆上日
一枚炮彈爆炸,一個明軍士兵飛向關下。
一枚炮彈把一麵明軍旌旗炸得不見蹤影。
一門佛朗機旁,一個明軍士兵被炮炸倒。
55.居庸關關頭日
羅通:“放箭!”
空中弓矢蔽天。
56.居庸關前日
一個瓦剌士兵中彈落地。
空中落下雨點般的箭鏃。
一個瓦剌士兵左臉中箭,向右倒地。
瓦剌眾軍冒著箭雨和炮火拚死向前。
一個瓦剌士兵頭部中箭,從馬上滾落。
一個瓦剌軍官被炮擊中,歪歪斜斜摔下。
瓦剌弓箭手向關頭上放箭。
空中弓箭穿梭。
57.居庸關外黃昏
落日停在秋氣浸染的楓林。
58.居庸關前黃昏
一個瓦剌傷兵半蹲半跪在地上,殘陽映照在他痛楚的臉上。
夜色襲來。
烽煙四起。
暮色蒼茫中,一匹無人的瓦刺戰馬在哀嗚。
59.居庸關關頭上傍晚
羅通、楊俊和幾位軍官佇立瞭望。
羅通眼簾中,瓦剌大軍倉惶退遁。
一個外委把總欣喜若狂地:“寇兵遁逃了!”
楊俊高呼:“我們勝利了!”
“勝利了!勝利了……”將士們的歡呼聲響徹關牆內外。
60.小河岸邊日
溪水環繞、水草豐茂的河畔,一聲瓦剌戰馬的嘶叫打破了山水的靜謐。
河水明鏡如洗,在和煦秋陽照耀下,河麵閃著白瑩瑩的波光。
遠望,瓦剌大軍像一條蠕動在河邊的長蛇。
瓦剌大軍離開一彎綠水的河岸,走向冷寂陰森的深山。
61.白羊口前日
字幕:農曆十月初四日,兩萬瓦剌前哨攻占大明重要軍事關隘白羊口。
一個瓦剌軍官出刀,一個明軍門千總向後滾落。
一個明軍騎兵士兵的刀砍在一個瓦剌士兵腰部,瓦剌士兵全身後落。
一個瓦剌士兵砍向一個明軍步兵士兵,明軍士兵機敏躲閃。
關門被炮火夷成斷垣殘壁,關門前明軍屍體橫臥。
地上,一匹身中多箭的戰馬紋絲不動地躺在血泊中。
62.白羊口關牆上日
一個明軍士兵把一個瓦剌士兵踢倒在地,他雙手握刀砍下。
一門大碗口銃旁,一個明軍士兵倒下。
一個明軍士兵被一個瓦剌士兵砍殺在地。
一個明軍外委把總一臉血跡,他從一簇煙火旁艱難地站起,從地上拾起一麵千瘡百孔的旌旗,雙手握住旗杆,將它筆直豎立。
63.白羊口前日
一個瓦剌士兵剛從馬上滾下,一個明軍步兵士兵高擺腿踢中他的頭部。
一個瓦剌士兵砍中一個明軍步兵士兵頸部,明軍士兵鮮血四濺。
一個滿臉血汙的明軍小校咬緊牙關,用長矛刺穿一個瓦剌士兵胸部。他抽出長矛,長矛上粘滿鮮血。
三個瓦剌士兵合圍一個明軍部千總,其中一個瓦剌士兵在他後麵偷襲,部千總暈暈忽忽地撲倒在馬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