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倫理劇情節設置的雷同性研究
學術論壇
作者:武繼賢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家庭倫理劇開始興盛,其蓬勃發展的態勢不亞於諜戰劇、宮廷劇,也出現了體現普通百姓生活的一些優秀劇目。但在一些家庭倫理劇中出現了創作上的瓶頸,敘事模式化現象嚴重,人物設置雷同,情節照搬照抄,其中情節設置雷同的現象已經使電視劇的發展嚴重滯後。好的情節設置是挖掘人物背後的人性,提升觀眾對生活的理解高度,引領大眾藝術的行為和價值,而不是一味地討好觀眾,取悅觀眾。為此,本文針對家庭倫理劇中的情節雷同現象進行了梳理,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倫理;情節;雷同
1990年作為家庭倫理劇發展的一個標誌,是因為《渴望》的出現。[1]而對於家庭倫理劇這一概念的界定,一般都會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麵入手。狹義的家庭倫理劇專指反映家庭成員之間人倫親情和矛盾糾葛的電視劇。這類倫理劇側重表現的是一個家庭內部喜怒哀樂的故事。[2]在本文中談到的家庭倫理劇指的是廣義的家庭倫理劇,它是以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夫妻之間的愛情等人倫道德情感為主線,展開人物關係時在不可避免的矛盾衝突中表現理解、寬容、仁愛等主題的電視劇。但家庭倫理劇發展至今,出現了創作上的瓶頸,敘事模式化現象嚴重,人物設置雷同,情節照搬照抄,其中情節設置雷同的現象已經使電視劇的發展嚴重滯後。
情節是什麼?情節就是指那些能夠表現人物性格及人物關係的事件。通俗一點講,情節就是有因有果的事件。圍繞一條線索繼續下去,就構成了情節線索。如果在某一事件的設置上使事件向另一方向發展,就構成我們劇作中所熟知的情節點。眾所周知,電視劇更講究情節衝突的外在化和複雜性,起伏跌宕的衝突才有可能使故事情節更長久地延續下去。在電視劇中,可以說沒有衝突就沒有情節,衝突是情節的基礎和動力,它推動情節的發展。因而,電視劇的情節設置越強烈,矛盾衝突越大,越能引發觀眾的窺探與好奇。現在電視劇創作的怪圈就是將這樣的情節橋段來來回回地應用,“狗血”的劇情,煽情的設置,粗糙的製作,以此贏得收視率和利益。好的情節設置是挖掘人物背後的人性,提升觀眾對生活的理解高度,引領大眾藝術的行為和價值,而不是一味地討好觀眾,取悅觀眾,媚俗的行為隻能讓觀眾反感,甚至排斥。筆者梳理了近20年的家庭倫理劇,發現其中情節設置雷同現象嚴重,為此將從如下幾個方麵探討家庭倫理劇情節設置的雷同性以及如何避免或改善情節設置的雷同。
一、婚姻關係中傳宗接代思想與現代思想的碰撞與融合的情節表達傳統的儒家文化思想中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最能體現在家庭倫理劇的創作中,許多的電視劇都以此作為主要情節展開敘述,尤其是老一輩傳宗接代的思想更是成為情節創作的源泉。這種觀念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麵麵,這種矛盾的設置也最能引起觀眾的共鳴,要想將這種傳統思想與現代思想碰撞的火花展現得更好,我們不僅僅在情節線的表述上,還應該在生活細節的各個側麵,即在情節點的設置上可以更加戲劇化、生活化。在電視劇《天真遇到現實》《幸福從天而降》中,都涉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碰撞,情節設置上出現了婆媳間由於生孩子問題產生的種種矛盾。媳婦能不能為夫家傳宗接代的問題成了一大矛盾。這兩部家庭倫理劇在情節處理上,一種解決方式是媳婦為夫家添丁的喜訊和解了婆媳矛盾,另一種解決的方式是婆婆最終以一種告慰祖先的方式來達到內心的和解。雖說在情節設置上也隻能呈現出這兩種解決方法,但是我們能否避開舊有的傳宗接代思想和重男輕女的思想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實在是劇情的需要,那麼創作者可以在情節設置上細化到思想的骨髓,比如公公婆婆家傳統的舊有思想無法在兒子這一代消除,思想無法開明到生男生女都一樣的觀點,這樣創作者在情節設置上就有了更大的創作空間來敘述兒子的兩難,再通過林林總總的小事展示出這種思想的弊端,或者以最終不能達到和解作為結局也未嚐不是一條新的嚐試。
傳統思想與現代思想無論是誰占了上風,都不能說明是誰主宰現代社會的觀念,形成獨大的局麵。後現代社會的包容性、複雜性和多元性正是在一種新的語境中錯綜複雜存在著的。因而電視劇的創作也是在一種相對寬鬆的環境中應運而生的,但後現代社會的娛樂化、利益化致使一部分粗製濫造的電視劇登上熒屏,雖然也飽受詬病,但卻沒有實際的措施予以製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