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雅致——齊魯三園(1 / 3)

經典雅致——齊魯三園

孔府花園始建於1055年。當時的孔子第四十六代嫡孫孔宗願,封號由“文宣公”改為“衍聖公”,擴建孔府,同時開始修建花園。前後3次大修之後,把個孔府花園打扮得煥然一新,古色古香,儼然同皇家禦花園可媲美。

偶園是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馮溥的私家花園,當地人稱為“馮家花園”,他就將皇帝賜給他在青州的宅第稱為“偶園”,取“無獨有偶”之意。

因園位於山東省淄博,此處背依荊山,下臨秋穀,山岩重疊,泉水繞屋。春之日桃花夾岸,溪水流紅。夏之日濃陰消暑,楊柳搖青。秋之日鬆濤盈耳,秋花飄香。冬之日竹石凝寒,泉水騰霧。

和禦花園相媲美的孔府花園

在我國,一個能完整保存900餘年的古老花園,大概隻有被譽為“天下第一家”的孔府了。

孔府花園始建於1055年。當時的孔子第四十六代嫡孫孔宗願,封號由“文宣公”改為“衍聖公”,擴建孔府,同時開始修建花園。

開始,規模甚小,後經宋、元、明、清曆代修葺,特別是明弘治年間的宰相李東陽,明正德及嘉靖年間的權臣、吏部尚書、國史總裁嚴嵩,以及清代乾隆皇帝等,前後3次大修之後,把個孔府花園打扮得煥然一新,古色古香,儼然同皇家禦花園可媲美。

孔府花園位於孔府九進大院的最後部分,占地50餘畝。雖然不廣,但假山、池水、竹林、石島、亭台、水榭、花塢、曲橋、香壇、客廳等一一俱全。

花園假山位於園的東南,皆由各地奇石怪岩構成,依山勢而論,有遠山近水之分,高峰低巒之別,巉岩幽穀,盤回曲折,洞邃峰奇,若隱若現,羊腸小道,台階相砌,花木扶疏,從山下一直長至山頂。

園林師別具匠心,為使假山噴珠撒玉,特別在山邊沿巧布太湖石,平時泉水滴滴,雨天瀑布飛掛,景色之美如同仙境。

孔府花園的名花異卉,在園林裏堪稱獨具特色。500餘歲的鐵樹,軀幹粗獷,葉肥莖碩,花開花落,依然生機勃發。生長400餘年的“王柏抱槐”,一棵王幹,槐穿柏身而生,聲喧如虎豹、軀枝似虯龍。

300餘年的臘梅,疏影橫斜,暗香浮動,百折老幹,千條青枝,給人以錚錚鐵骨,不可壓摧之感。

還有那200餘春秋之棗藤,盤根錯節,扶樹伸展,兩人合抱,冠若天棚。尤其是北國稀有的佛手,更為花園一絕。那奇特的手形果實,色澤金黃,聞香之清冽,撫摸片刻,周身的香味3日猶存。

至於花園的名貴之花,何止百種千種,孔府主人為一年四季都能觀賞盛開的鮮花,集天下名花於一園,四季常開,月月不敗。

諸如1月的臘梅,2月的水仙,3月的迎春,4月的牡丹,5月的芍藥,6月的丁香,7月的百合,8月的鳳凰仙,9月的桂花,10月的芙蓉,11月的金菊,12月的升牙紅等,此起彼落,爭放異香。

孔府的花園,可以說是由皇宮的銀子堆起來的。第一次大修是1504年,負責設計和監工的人,是吏部尚書,太子太傅,華蓋殿大學士兼國史總裁李東陽。

李東陽為何出那麼大氣力,苦心經營孔府花園呢?

原來,李東陽有個女兒,是孔子第六十二代嫡孫、衍聖公孔聞韶的一品夫人。這位長沙生人的大家閨秀,李東陽視若掌上明珠,不但模樣長得很美,而且對遊山玩水,觀月賞花也極感興趣。

有一天,李女聞得未來的夫婿是當時的孔府小聖人,便告之自己的父親說,雖然府邸、人品都稱心,倘若花園不如意,也不能嫁。

李東陽當場言定,要為愛女修一花園,不出孔府,就能飽賞江南秀麗景色。於是一座集南北風光特色於一園的孔府花園,在他的督修下,大功告成,為此李東陽曾4次作詩刻碑,記此盛舉。

孔府花園另一次較大規模的修建是在明代嘉靖年間。那時,當朝的權奸嚴嵩,看到舉國上下,除皇宮外,權勢最大者,莫過於孔府了,為擴大自己的勢力和影響,他決定與孔府攀親,將其親孫女嫁給孔子第六十四代嫡孫衍聖公孔尚賢為一品夫人。

嚴氏女進府後,嚴嵩一則為顯示權大無邊;二則為其孫女生活悠閑,便調集全國名園林師,廣搜天下奇花異石,擴建重修孔府花園。後來,嚴嵩被憚劾治罪,其家產雖傾蕩一空,但他修建的孔府花園,卻絲毫無損。

據說,嚴嵩自罷官後窮困潦倒,曾去孔府孫女家求援。無奈,朝廷有令,相助嚴嵩者皆從嚴懲處。衍聖公孔尚賢也擔心輿論的壓力,有意回避嚴嵩的求見。

嚴嵩孫女便偷偷將嚴嵩藏在孔府花園內,一日三餐,靠她用餐時多留下的食物供應。

府人問之,她就說在花園裏養了一隻狗,別人喂的食它不肯吃,喜歡女主人舍施給它食物。

她身為一品夫人,誰還敢追究呢?嚴嵩落魄到如此地步,真可謂“多行不義必自斃”,據說這樣的日子過了沒多久,就一命嗚呼了。

清代乾隆年間,孔府進行了第三次大規模重修擴建,主持者是乾隆皇帝。原來,乾隆也看中了孔府這塊萬世繁榮的聖地。因此,也與孔府攀結起親戚。乾隆將愛女嫁給孔子第七十二代嫡孫孔憲培,作衍聖公的一品夫人,但乾隆是滿族,孔憲培是漢族。

按封建法規,滿漢不能通婚。群臣獻策的結果,是乾隆讓女兒改姓,認漢族中堂大夫於敏中為義父,以於氏之女嫁進孔府。

孔府花園經過帝王將相,公侯伯爵曆代增修擴建,修築得山林清幽,洞窟古雅,花園似錦,池橋湧波,使人難分北國江南。

園林處在孔府軸線的最北部,也用軸線布局,正是北方特點,其布局仿紫禁城禦花園格局,這布局也隻有孔府敢當。

園中路也是軸線,非常明確,在軸線南端有植柏台,四周花磚砌矮牆,有三麵台階通上下,台中植柏一棵,依古木有盆景鐵石置於托台上,托台四麵浮雕有雙龍、雙麒麟、雙鳳等,石邊立一石匾,上題“孔府天下第一家”。

下台前行,可見5棵柏抱槐一景,此柏名“五君子柏”,一棵在根部就分成5幹,最奇的是在5幹中間抱有一棵槐樹,此槐穿柏身而生,實為奇觀。據說,此槐已有400多年曆史。

當時孔慶鎔曾賦詩讚曰:

五幹同枝葉,淩淩可耐冬。聲疑喧虎豹,形欲化虯龍。曲徑蔭遮暑,高槐翠減濃。天然君子質,合傲岱岩鬆。

軸線的最北端是一幢花廳,北依孔府後牆。此廳平麵呈“T”字形,前麵類似出抱廈,呈攢尖亭式,抱廈亭與後正廳相接,亭開敞無牆,廳青磚厚砌,這種組合既左右對稱和四平八穩,又通透開敞,活潑可愛。

抱廈亭前麵兩柱題聯:“尋梅覓竹騷人來,賞蘭觀菊賢者至。”

花廳前麵繞抱廈亭設觀景台,台四周為青磚砌矮牆,與軸線之南的柏台一致,形成南北呼應。花廳為孔府主人平時賞花、賞月和會見重要客人的地方,有時也在此設宴。廳東西有花樹、竹叢。

出廳西走,見一六角重簷亭,亭寶頂較小,寶珠立於細柱上,立麵構圖高挑,顯得輕盈,有點受南方園林建築的影響,但是其做法卻是北方樣式,屋麵厚重,起翹很少。

枋間板隻做菱形圖案,沒有彩畫,全塗朱紅,柱間設單板坐凳,亭內設石桌,不設石幾,顯得過於樸素。亭西為花房。

中軸的新花廳之東為舊花廳,麵闊3間,上覆龍瓦,梁枋皆彩畫花卉,梁上二梅做雲狀,顯得古雅而華麗,此處曾叫“壇屋”。房前有丁字形葡萄架。依路南行,來到荷花池,池很小,隻幾平方米,但是池中荷花盛開,十分清雅。

過荷花池,來到魚池,池中養魚,架曲橋。橋麵很狹窄,兩麵用木欄杆,顯得過於做作,但欄杆做法卻很有特色,橫欄豎杆,杆頂為蓮花頭雕刻,構圖簡潔。水池中立有多處湖石作為孤賞石。

橋北為扇亭,亭東南西三麵用青磚砌欄杆,可當檻,亭梁枋皆有彩畫,內容多為梅、蘭、菊、竹、麋鹿、山水等,枋間板用中國結式圖案。橋南為大湖石假山,山三麵用欄杆圍護,不讓人攀登,唯北麵與橋接,讓人有親近之感。花園西部為牡丹園、芍藥圃。

縱觀全園,北方園林特征主要表現於明顯的中軸線,建築的梁架及彩畫,水麵等山水組合則有江南園林風格,植物特征北方色彩更濃,鬆、柏、槐等較多。

【旁注】

嫡孫 古代實行一夫多妻製,正妻生的第一個兒子是嫡長子,正妻生的第一個女兒是嫡長女。嫡長孫就是嫡長子的嫡長子,嫡孫是正妻所生之子的兒子

宰相 是我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已成為官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遼代正式設宰相的官名,通常和丞相是一個概念。

太傅 我國古代職官。位列三公,正一品位,處於專製統治者的核心位置,直接參與軍國大事的擬定和決策,是皇帝統治四方的高級代言人。周代設置,為輔弼天子之任。漢代複置,次於太師,東漢則長期設立,曆代沿置,多用為大官加銜,無實職。

孔子 (公元前551年~ 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華夏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