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名園——古園薈萃2(1 / 3)

嶺南名園——古園薈萃2

清代舉人鄔彬的餘蔭山房

1867年,19歲的廣州番禺南村人鄔彬考中舉人,為鄉試第一。後官至刑部主事,任五品員外郎。後來,他的兩個兒子也先後中舉,有“一門三舉人,父子同登科”之說。

一家出了3個舉人,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情。於是,鄔彬於1867年,以其祖父鄔餘蔭之名在番禺南山腳下、其宗祠旁邊的空地上,建造了餘蔭山房,又叫餘蔭園。

表示紀念和繼承祖先的餘蔭,讓子孫後世更加榮華富貴。為了造好餘蔭山房,鄔彬聘請了許多造園名師,花費了近3萬兩白銀,曆時五年,才終於在1871年竣工。

餘蔭山房在廣東番禺南村,占地1598平方米,坐北向南,布局精巧,它吸收了北方和蘇州園林的特色,以“藏而不露”和“縮龍成寸”的手法,將畫館樓台,軒榭山石亭橋盡納於三畝之地,布成咫尺山林,造出園中有園、景中有景、書香文雅、幽深廣闊的絕妙佳境。

餘蔭山房通過名工巧匠的精雕細刻,使全園的文飾做到豐富而精致、素色而高雅,給人們一種恬靜和雅淡的美感,如置身於“波暖塵香”之中。

園中之磚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大雕刻作品豐富多彩,盡顯名園古雅之風。更有古樹參天,奇花奪目,頓使滿園生輝。而園中“夾牆竹翠”、“虹橋印月”、“深柳藏珍”和“雙翠迎春”等四大奇觀,使遊人大開眼界,樂而忘返。

其中,最顯著的特點有兩個:一是“縮龍成寸”.園內的建築布局精巧有致,藏而不露。彈丸之地,把亭、台、樓、閣、堂、軒、橋梁、廊提、石山碧水、浮蓮全都包含其中,且回廊、花窗影壁相互借景,遊入其中感覺園中有園,景外有景,好一個曲徑幽深。

二是“書香文雅”。不離居室,滿園的詩聯、佳作文采繽紛濃鬱,真可謂嶺南園林建築藝術中的精品。

下雨天是賞園最佳時間,淅淅瀝瀝的小雨灑在碧綠的睡蓮塘中,在深綠的蓮葉上滾著,在淡綠的睡蓮花瓣上沾著,滿園都是淡淡的睡蓮香氣,幾條碩大的紅色錦鯉在花間穿行,周圍都是如綠雲般的竹葉在雨中沙沙地響著。

各建築以風雨廊連接,圓門、漏窗、楹聯、牌匾、花壇和假山,渾然一體。餘蔭山房以小巧玲瓏的藝術特色著稱,它與順德的清暉園、東莞的可園、佛山的梁園一道,合稱為清代廣東四大名園,而且是四大名園中原貌最好的古典園林,是嶺南園林藝術的傑出代表。

餘蔭山房正門門額為“餘蔭山房”。正門內,遍植四季花木。往右入一道圓形拱門,迎麵是磚雕“壽”字;在門後一短廊的夾牆內種著一排竹子與外界分隔。

相傳造園時,園主人鄔彬受了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影響,於是決定要在園內種竹。

但在不足三畝的地方內又怎能種竹呢?園主人最後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在牆與牆之間,先種上翠竹,然後才建牆和房。這一來,竹子既不占用庭園的麵積,又能控製它的生長蔓延,並且可以擋住園外的塵土,一舉三得。

更妙的是,由內院觀之,修篁如在園外,由外圍賞之,又分明是園中景物,亦內亦外,暗合“亦是亦非”的審美哲學,乃園林“借景”手法中的高明招數。

這些竹子大都已有140多年的壽命了,但仍然青翠欲滴,因而為餘蔭山房的第一大奇觀“夾牆翠竹”。

穿“夾牆翠竹”之竹徑,經餘蔭山房的第二道門、山房的花園門入園。門旁兩側,有園主人鄔彬親自題寫的對聯一副:

餘地三弓紅雨足;

蔭天一角綠雲深。

這副對聯,巧妙地把園名“餘蔭”兩字嵌了進去,並點出了餘蔭山房的特點:布局合理、小巧玲瓏、書香文雅。

在上聯中,“弓”即是箭,古人以一箭之地來比喻100步的距離。三弓就是300步的距離,意思是這個園林的麵積很小;“紅雨”,暗指整個餘蔭園四季花果不斷。

下聯中則“蔭天一角綠雲深”,把園內綠樹成蔭的環境表現得淋漓盡致。上下聯中的“足”字和“深”字,深刻表露了園主人鄔彬對餘蔭山房的摯愛和深情。

餘蔭山房二門裏,有一道30米長的石拱風雨廊橋,把整個餘蔭山房園林的建築劃分成了東西兩區。餘蔭山房西半部有深柳堂和臨池別館;東半部有玲瓏水榭、臥飄廬、楊柳樓台、孔雀亭和來薰亭。

餘蔭山房西半部,又以長方形石砌荷池為中心,將其分成了南北兩部分,池北為主廳深柳堂;池南為臨池別館。荷池使園林更加有層次,因而形成了餘蔭山房的第二大奇觀“虹橋映月”。

深柳堂是園主人鄔彬曾經讀書的地方,堂前的石柱左右兩邊分別纏繞著兩棵蒼勁的炮仗花和古藤,花兒怒放時宛若紅雨一片,襯托著深柳堂,十分絢麗。

深柳堂麵闊三間,因為園主人曾在北方做過官,所以他用白色和紫色的玻璃來裝飾窗子,從堂內看出去,是嚴冬下雪的景致,讓人感受北國風光。在深柳堂前有一副楹聯:

鴻爪為誰忙,忍拋故裏園林,春花幾度,秋花幾度;

蝸居容我寄,願集名流笠履,舊雨同來,今雨同來。

深柳堂是餘蔭山房的主題建築,也是該園木刻工藝和書法繪畫精品的集中之地。深柳堂珍藏有很多精品,包括堂前兩壁古色古香的滿洲窗、廳上兩幅大型紫檀木花鳥通花花罩栩栩如生、刻在長4米的樟木板上的鹹豐帝聖旨、側廂32幅桃木扇形格畫櫥、碧紗櫥的幾扇紫檀屏風,紫檀木雕屏的名人墨寶等,皆為著名的木雕珍品。這是餘蔭山房的第三大奇觀“深柳藏珍”。

其中,引人注目的首先是清乾隆時期大學士劉墉的書法手跡,為通花木雕:

閉門讀易程夫子,宴坐焚香範使君。

顧我未能忘世樂,綠樽紅芰對斜曛。

隔蓮池相望,有造型簡潔的臨池別館遙相呼應,建築細部裝飾玲瓏精致,兼有蘇杭建築的雅素與閩粵建築的曼麗。臨池別館是園主人鄔彬寫詩作畫的書齋,夏日憑欄,風送荷香,令人欲醉,環境清靜素雅。

門前有一副對聯:

別館恰臨池洗硯有時鷗可狎;

回廊宜步月尋詩不覺鶴相隨。

餘蔭山房東半部的中央為一八角形水池,池中建有八角亭一座,是園內第四所建築,名“玲瓏水榭”,俗稱“八角亭”。該亭曾是園主人鄔彬會見客人、吟詩作對的地方。

水榭呈八角形,八麵全是玻璃窗戶,結構高雅,既能八麵通風,又可以八麵觀景,有清雅而瑰麗的氛圍。對於八角亭的八景,8個方向景致各不相同,有一首五律詩曾概括說:

丹桂迎旭日,楊柳樓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