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園——揚州何園(1 / 3)

晚清第一園——揚州何園

何園坐落於江蘇省揚州市徐凝門街,始建於1862年的清代。

1883年,園主49歲何芷舠歸隱揚州後,購得吳氏片石山房舊址,擴建園林。何園前後建築共曆時13年之久,占地14000多平方米。

何園原名“寄嘯山莊”,園名取自陶淵明“歸去來兮……依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之意,後辟為何宅的後花園,故而又稱“何園”。

何園是揚州大型私家園林中最後問世的一件壓軸之作,被譽為“晚清第一園”,其中,片石山房係石濤大師疊山作品,堪稱人間孤本。”

精致的何家園林建築

何園坐落於江蘇省揚州市徐凝門街,由何芷舠始建於1862年的清代。

何園把廊道建築的功能和魅力發揮到極致,1500米複道回廊,是我國園林中絕無僅有的精彩景觀。左右分流、高低勾搭、銜山環水、登堂入室,形成全方位立體景觀和全天候遊覽空間,把我國園林藝術的回環變化之美和四通八達之妙發揮得淋漓盡致。

進入何園的東大門,首先就是何園的後花園,整個後花園分東、西兩部分。穿過“寄嘯山莊”的圓洞門,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牡丹廳,迎麵山牆上嵌有“風吹牡丹”的磚雕,牡丹廳因此而得名。

在東園的所有建築群中,最為精致的要數船廳了。船廳為單簷歇山式,帶回廊,麵闊約16米,進深將近10米。整座廳似船形,廳周圍以鵝卵石、瓦片鋪成水波紋狀,給人以水居的意境,船廳正廳兩旁柱上有對楹聯:

月做主人梅做客;

花為四壁船為家。

船與園主人何芷舠的一生都有非常密切的聯係。何芷舠是安徽望江縣人,當時的望江三麵臨水,一麵靠山,他從小就與船結下了不解之緣,所以他辭官來到揚州後,在自己的家園中建造這艘旱船,船廳四麵為通透的法國玻璃鑲嵌的花窗,給人以“人在廳中坐,景自四邊來”的意境。

船廳廳北有假山貼牆而築,參差蜿蜒,妙趣橫生。東有一六角小亭,背倚粉牆。西有石階婉轉通往樓廊。南邊建有五間廳堂,三麵有廊。複道廊中的半月台,是中秋賞月的好地方。

貼壁假山是在船廳後側風火牆上緊貼牆壁堆疊著一組長達60餘米的假山,上有盤山蹬道,下有空穀相遇,水繞山穀,山上有月亭,過月亭可登上複道回廊,形成全園上下立體交通。

如果把封火牆比作一張宣紙,那貼壁假山就是一副剛畫好的山水畫,拐彎處還給人以悠遠的感覺,令人無限遐想。也是防止主人家“抬頭見東牆”使其更加吉利一些。

翰林公子讀書樓是何園文脈的象征。何氏家族從何芷舠父親這輩起通過科舉作了大官,留下了厚學重教、詩禮傳家的門風。

如果說東園是後花園的序幕,西園則是後花園的主體。走入西園第一個映入眼簾的就是那貫穿全園的複道回廊。

回廊,揚州人俗稱串樓,分上、下兩層,它將東園、西園、住宅院落都串聯在一起,人們即使在雨天,也免遭淋漓之苦,盡情欣賞全園美景。

回廊是何園建築藝術的最大特色。回廊複廊逶迤曲折,延伸不斷。廊的東南兩麵牆上開有什錦洞窗和水磨漏窗,繞廊賞景,步移景異。

西園空間開闊,中央有一個大水池,樓廳廊房環池而建。池中央便是水心亭了,這座水心亭是我國僅有的水中戲亭,水心亭是為了巧用水麵和環園回廊的回聲,增強其音響的共鳴效果而建的,以供園主人觀賞戲曲和歌舞之用。

水池的北麵池東有石橋,與水心亭貫通,亭南曲橋撫波,與平台相連,是納涼之所。

池的北樓寬七楹,是主人用於宴請賓客的宴廳,因屋頂高低錯落,中樓的三間稍突,兩側的兩間稍斂,屋角微翹,形若蝴蝶,故稱蝴蝶廳。廳內木壁上刻著曆代名碑字畫。

樓旁與複道廊相連,並與假山貫串分隔,廊壁間有漏窗可互見兩麵的景色。池西一組假山逶迤向南,峰巒疊嶂,後有掛花廳三楹,有黃石假山夾道,古木掩映,野趣橫生。

池的南麵有一座湖石假山與水心亭隔水相望,這座假山在建園意境上來觀察體味,不由得讓人領會到“空山新雨後,天清晚來秋。明月鬆尖照,清泉石水流”的意境。

從複道曲折南行,便到了賞月樓,又稱怡宣樓,這裏是全園賞月最佳場所,園主人的母親就在此居住。廊旁的鐵欄杆上均刻有“延年益壽”字樣。

自賞月樓小院有東門直達玉繡樓所在庭院,頓有開闊疏朗之感。玉繡樓是兩棟前後並列的住宅樓的統稱,因院中種植廣玉蘭和繡球而得名。100多年前,何家的老少主人們,就在這樣的一個園居空間裏一幕幕演繹他們的人生故事。

玉繡樓的主題建築是前後兩座磚木結構二層樓,采用我國傳統式的串樓理念,此外,在體現住宅建築功能和人性化需要方麵,也有一些值得稱道的細節,如地麵設通風孔、地下建近兩米高的透氣層等,可見當時園主人“與年俱進”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