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注]
石刻 石刻藝術是造型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我國古代石刻種類繁多古代藝術家和匠師們廣泛地運用圓雕、浮雕、透雕減地平雕、線刻等各種技法創造出眾多風格各異、生動多姿的石刻藝術品。
行書 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漢武帝 (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劉徹,西漢的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詩人。16歲登基。為鞏固皇權,漢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製選拔人才。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麵,漢武盛世是我國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諡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於茂陵。
剪邊 在我國古代部分建築中,其屋麵近簷處往往會有與上部不一樣的色彩,比如屋麵大部分是綠色,屋簷處確實一道橫的黃色帶,這樣的色彩就稱作“剪邊”。它是由於屋麵使用了不同顏色的鋪瓦而產生的效果,豐富了屋麵的色彩。
天圓地方 我國傳統文化提倡“天人合一”,講究效法自然,風水術中推崇的“天圓地方”原則,就是對這種宇宙觀的一種特殊注解。圓是我國道家通變、趨時的學問,方是我國儒家人格修養的理想境界。圓方互容,儒道互補,構成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精神。
隔扇門 安裝於建築的金柱或簷柱間帶格心的門,也稱格扇門。我國古代建築最常用的門扇形式,唐代這種門已經出現,宋代以後大量采用,一般用於民間的裝修。整排使用,通常為四扇,六扇和八扇。隔扇主要由隔心,絛環板,裙板三部分組成。
乾隆 (1711年~1799年),愛新覺羅·弘曆,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60年。在發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麵作出了重要貢獻,確為一代有為之君。廟號清高宗,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於清東陵,清裕陵。
正脊 又叫大脊、平脊,位於屋頂前後兩坡相交處,是屋頂最高處的水平屋脊,正脊兩端有吻獸或望獸,中間可以有寶瓶等裝飾物。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均有正脊,卷棚頂、攢尖頂、盔頂沒有正脊,十字脊頂則為兩條正脊垂直相交,盝頂則由四條正脊圍成一個平麵。
垂脊 我國古代屋頂的一種屋脊。在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的建築上自正脊兩端沿著前後坡向下,在攢尖頂中自寶頂至屋簷轉角處。垂脊上有垂獸作飾物。其中歇山頂垂獸在垂脊下端,其餘則在垂脊中間偏下的地方。卷棚歇山、懸山、硬山等級較低,不一定安置垂獸和蹲獸。
歐陽修 (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喜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和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慈禧 (1835年~1908年),即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名杏貞,出身於鑲藍旗的一個官宦世家,是鹹豐帝的妃子,同治帝的生母。後來以皇太後的身份垂簾聽政,成為1861年至1908年間實際上的清王朝統治者,光緒帝以後,開始尊稱為“老佛爺”,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後”。
山水畫 我國的山水畫簡稱“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但尚未從人物畫中完全分離。隋唐時始獨立,五代、北宋時趨於成熟,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畫科。傳統上按畫法風格分為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
[閱讀鏈接]
相傳,漢武帝對長生之術非常癡迷,曾令徐福東渡尋求長生之術。方士將承露盤中承接的仙露和美玉的碎屑調和而成後,讓漢武帝服下,並且告訴漢武帝這樣就能長生不老了。漢武帝雖然在政治上非常有能力的,他還是相信這等無稽之談。
公元前87年,服用多年神藥的漢武帝,盡管一心想求得長生不老,但是最終還是撒手人寰。雖然不能使漢武帝長生不老,但銅仙承露盤的設置卻保存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