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第一宅——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是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尊美堂”石府宅第。石氏家族久居楊柳青,曆時200多年。
從清中葉至20世紀初,其財勢號稱津西首富,從石萬程開始發家到石元仕一代,為石家鼎盛時期。
整個大院從寢室、客廳、花廳、戲樓、佛堂到馬廄,無論是通體格局、建築風格、還是藝術裝飾,都反映了豐厚的文化遺存和當時的民俗民風。
石家後人共建石家大院
石氏先人從山東來到天津一帶操船營運,他們的生意越做越大。到1785年,石家的後代“石衷一”正式落戶於天津的楊柳青鎮。
隨後,石衷一的兒子“石萬程”出生。石萬程從小非常聰明,長大後更是善於經營船業生意,隨著石家生意的越來越大,他們家賺得的錢也就越來越多。
後來,到石萬程之子石獻廷出生後,石家已經成為了當地的望族。據說,當時的石家已有良田千餘頃,房子500餘間,當鋪13處,加上其他財產約值白銀300餘萬兩,並且石氏又有“兄弟聯登”武舉,其中一人考中武進士,被兵部授以官職。
石獻廷在其發家期間,還生有4個兒子,並把石家財產分給這4個兒子,於是在1827年,石獻廷的兒子們遵照他的遺囑,分家另過,各立堂名。
因老大石寶福早夭,老二石寶善立長門“福善堂”,老三石寶慶立二門“正廉堂”,老四石寶苓立三門“天錫堂”,老五石寶珩立四門“尊美堂”。
福善堂、正廉堂以及天錫堂的後世子弟,由於經營不善,到清末,三門的家道先後中落。
而老五石寶珩卻因治家有道,財丁興旺,在此階段,石寶珩之子石元仕出生。
1861年,石元仕科考中舉,官拜工部郎中,但以父老弟幼為名未曾到任,反而致力於家業經營。
當時,石寶珩家光是土地就有700多頃,地跨靜海、武清、文安、霸縣、安次、固安等縣。另外,還有當鋪6處,銀號、綢布棉紗莊、醬園、雜貨薑廠、煤炭廠等多處工商、金融字號。
石元仕當家後,不僅注重家產積累,更善於擴大政治勢力。石元仕努力結交權貴,子女多與天津官紳、豪門結姻,他自己的夫人,即是兩廣總督張之洞的族侄女。因此,在當地有民謠說:
楊柳青煞氣騰騰,無有金鑾殿,有瓦屋幾層;無有真龍天子;有石元仁應涿;無有保駕的人,有保甲局服從。
由此可見,石元仕在當地是非常有聲望的。
在石元仕發家致富的同時,他還將父親的尊美堂不斷擴建,成為津西第一家宅院,世人俗稱“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大規模建築始於光緒初年,曆經十幾年才建成,占地約7000平方米。整個大院被一條60米長的中軸線分開,此中軸線便是一個甬道。甬道的兩側共有四合套式12個院落,所有院落都是正偏布局,四合套成,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
堂院坐北朝南,由大、小四進院落組成。東院是三套四合院,為長輩及各房子孫居所;西院建客廳、戲樓和佛堂,是會客、娛樂、祭祀之所。
大院建築用料考究,做工精細,磚雕木刻形式多樣,常用“福壽雙全”、“歲寒三友”、“蓮荷”、“萬福”、“連珠”等喜慶吉祥圖案。
從寢室、客廳、花廳、戲樓、佛堂到馬廄,都反映了清末的文化遺存和當時的民俗民風,是一處有“華北第一宅”之稱的晚清民居建築群。
[旁注]
武進士 是我國古代在文科舉之外另外一種選拔武官的考試的出身製度。武進士殿試經欽定禦批,分為三甲:第一甲賜武進士及第,第一名為武狀元,第二名為武榜眼,第三名為武探花,第二甲賜武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武進士出身。
科考 是明、清時期各省每屆鄉試前,由提學官主持的考試。科考合格的生員才能應本省鄉試,亦稱科試。歲、科考格的生員秀才又按照成績分為附生、增生、廩生和“貢生”等。
工部郎中 工部是我國古代中央官署名,為掌管營造工程事項的機關,六部之一,長官為工部尚書,曾稱冬官、大司空等。清朝工部設於1631年,是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工部一般設有:尚書一人,正三品;郎中一人,正四品下。
兩廣總督 清朝官職名稱。正式官銜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是清朝9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廣東和廣西兩省的軍民政務。其轄區範圍、官品秩位以及歸屬地方編製都十分明確,在整個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佛堂 指佛所住的堂殿,也是指供奉佛像的堂殿﹑堂屋。 一般情況下,供奉在家的佛堂,供桌正中依牆供奉觀世音菩薩,前置香爐、燭台、果盤、供盤等;菩薩供像兩側斜前方設置花瓶等物品;供桌正前方設拜椅或拜墊。
[閱讀鏈接]
天津楊柳青不僅僅是聞名世界的年畫發祥地,也是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家大院的所在地。
據說早在百年前天津就流傳:韓、高、石、劉,穆、黃、楊、益照臨。他們的形成與明清時期天津海運的興旺,糧米鹽業的發展使得早先祖輩從事漕運的船工們,先後發展起來。
石家就是一例,祖輩販運糧棉,利潤豐厚,置房買地,號稱楊柳青首富的石家當時已有萬畝良田了,又叫“石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