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帝陵中的皇後陵墓
泰東陵內安葬的是雍正皇帝的熹妃,乾隆皇帝的生母、乾隆朝的聖母皇太後,孝聖憲皇後。泰東陵坐落在河北易縣清西陵境內,位於雍正帝的泰陵東北約1000米處的東正峪。
泰東陵是清西陵3座皇後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1736年9月,主持泰陵工程事務的恒親王弘晊,內大臣、戶部尚書海望向乾隆帝請示:雍正帝入葬泰陵地宮後,是否給皇太後預留分位?乾隆帝不便做主,轉而請示皇太後。
皇太後降懿旨寫道:
世宗憲皇帝奉安地宮之後,以永遠肅靜為是。若將來複行開動,揆以尊卑之義,於心實有未安。況有我朝昭西陵、孝東陵成憲可遵,泰陵地宮不必預留分位。
乾隆帝遵照皇太後懿旨,於1737年在東正峪為皇太後營建泰東陵,約於1743年建成。
泰東陵的主要建築由南至北依次為:三孔拱券橋一座、東西下馬碑、東西朝房各5間、東西值房各3間、隆恩門一座5間。東西燎爐、東西配殿各5間、重簷大殿一座5間。陵寢門3座、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陵前左側是神廚庫。庫外井亭一座。
泰東陵與其他皇後陵相比,有三點獨創之處。
一是首創隆恩殿月台上設銅鹿、銅鶴之製。
在泰東陵之前建成的昭西陵和孝東陵,隆恩殿月台上隻設銅爐一對。而泰東陵則又增設銅鹿、銅鶴各一對。很明顯,這是仿照帝陵之製,首創了皇後陵設銅鹿、銅鶴的製度。以後建的各皇後陵改為設銅鹿、銅鶴各一隻,成為定製。
二是首創大殿內東暖閣建佛樓之製。
在泰東陵以前建的皇帝陵和皇後陵,均無佛樓之設。泰東陵則在隆恩殿東暖閣建了佛樓,為一層。這與孝聖皇後篤信佛教有關。
從此以後,凡皇帝陵均建佛樓。皇後陵隻慈禧陵建了佛樓。凡以後建佛樓均為上下兩層。
三是地宮內雕刻經文、佛像。
以前總認為清代皇陵中,第一個在地宮內鐫刻經文、佛像的是乾隆帝的裕陵。清宮檔案記載,泰東陵地宮裏也鐫刻了經文、佛像。泰東陵早裕陵6年而建。這表明第一個在地宮內鐫刻經文、佛像的不是裕陵而是泰東陵。
清宮檔案還記載,泰東陵地宮的地麵不是用條石鋪墁,而是用金磚鋪墁。具體泰東陵地宮的規製、經文佛像的內容,因為地宮尚未開啟,檔案也不全,還有待我們進一步研究、考證。
昌西陵建於1851年至1853年,陵內安葬著嘉慶皇帝的第二任皇後,孝和睿皇後。她也是清一代坐在皇後位置上最長的一個。
孝和,鈕鈷祿氏,滿洲鑲黃旗人,一等侯恭阿拉之女。顒琰即位前,她是顒琰的側室福晉,顒琰當了皇帝以後,封其為貴妃。1797年2月,孝淑皇後薨逝,百日之後,太上皇乾隆敕封鈕鈷祿氏為皇貴妃,居中宮,並舉行了冊封鈕鈷祿氏為皇貴妃的典禮。
1801年,加封鈕鈷祿氏為皇後,其父恭阿拉也由承思公晉封為一等侯。
1820年7月,顒琰崩於承德熱河行宮,道光繼位,將孝和尊封為皇太後。1849年12月,孝和薨逝,終年74歲。當時,道光帝春秋已高而且有病。
1851年,為孝和興建昌西陵,竣工後葬於地宮奉安。諡號全稱為“孝和恭慈康豫安成欽順仁正天熙聖睿後”。
昌西陵既不像孝聖皇後的泰東陵那樣宏偉富麗,也不如慈禧皇太後的定東陵那樣豪華奢侈,它近似於道光皇帝的慕陵那種典雅風格。
隆思門以內的建築,從前至後,一座高於一座,陵寢圍牆前方後圓,表示“天圓地方”。在寶頂月台前麵,神道上的第七塊石板是塊回音石,站在上麵說話,無論聲音大小,都可以聽到洪亮的回音。環繞寶頂的羅鍋牆,是回音壁。
昌西陵回音石與回音壁的構成,是清代建築學家把聲學原理用於陵寢建築的新創造。羅鍋牆為半圓形,聲波的波長小於圍牆半徑,聲波沿牆麵連續反射前進,站於圍牆兩端的人便能聽到對方的聲音。
慕東陵是道光帝孝靜成皇後的陵寢,位於慕陵東北方的雙峰岫,原本是慕陵妃園寢。
孝靜成皇後博爾濟錦氏,曾生皇二子順郡王奕綱、皇三子慧郡王奕繼,均不足3歲即夭折。1832年11月21日生皇六子恭親王奕訢,封靜貴妃。
孝全成皇後去世後,靜貴妃代為撫養其子鹹豐帝。
鹹豐繼位後,尊靜貴妃為皇考康慈皇貴太妃,頗受恩養。但當她去世後,其子恭親王奕忻請求鹹豐授予她皇後封號入葬,鹹豐皇帝沒有正麵回應,隻是含糊地“哦,哦”答應了兩聲。
但奕忻記掛著母親的尊號,就趁著自己身為軍機大臣的便利,讓軍機處恭辦了靜貴妃為“皇太後”封號的事宜,鹹豐帝無奈之下隻能接受了靜貴妃已經被定好的封號。
對此,鹹豐皇帝極為不滿和憤怒,雖然他後來沒有取消封號,但在靜貴妃的喪葬禮儀上對禮儀標準和排場擺設一再降級,還不準在靜貴妃的諡號上加上先帝道光帝的“成”字。
為了懲罰恭親王以權謀私的行為,喪葬儀式過後不久,鹹豐帝就罷免了恭親王的軍機大臣職務。
在鹹豐皇帝去世後,恭親王重掌軍機處,被封為議政王,就將其母靜貴妃的神牌升入太廟。因為靜貴妃沒有廟號,就給她加諡號為“孝靜成皇後”。
就這樣,這位博爾濟錦氏的靜貴妃既不是道光帝生前所立的皇後,她的兒子恭親王也不是皇帝,卻得到皇後頭銜入葬,並配享太廟。
最南端是神道旁兩通下馬碑,左側有神廚庫和井亭,神道全為磚墁,沒有皇後陵神道的中心石和兩側牙石,3座五孔平橋,都是妃園寢留下的痕跡。
東西朝房麵闊5間,進深兩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布瓦東西班房各3間、隆恩門麵闊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這裏原為綠琉璃瓦,後全改為黃色。
門內有兩座燎爐,東西配殿麵闊3間,隆恩殿麵闊3間,前出月台,但無攔板、銅鼎鹿鶴。殿後為麵闊牆一道,中門有門樓,黃琉璃瓦單簷歇山頂,正麵額枋上為青白石匾額,上書滿蒙漢“慕東陵”字樣,中門兩側開角門。
牆北是石五供,北為月台,上建圓形寶頂一座,無方城和明樓。寶頂東側並列建有寶頂一座,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孝靜成皇後寶頂北部,分散建有寶頂3排,葬15人,共有貴妃3位、妃4位、嬪4位、貴人4位。
【旁注】
戶部 我國古代的官署名稱,吏、戶、禮、兵、刑、工的六部之一。戶部負責掌管全國的疆土、田地 、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部按地區分工而設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也兼管其他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
鑲黃旗 清代八旗之一,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與正黃旗和正白旗並稱為上三旗。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鑲黃旗有八大老姓,分別是瓜爾佳氏、鈕祜祿氏、舒穆祿氏、葉赫那拉氏、輝發那拉氏、烏拉那拉氏、郭羅絡氏和伊爾根覺羅氏。
軍機大臣 又稱大軍機或樞臣,是我國古代清朝時輔佐皇帝的最高政務機構的官職之一。軍機大臣負責輔佐皇帝處理軍國大政,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充任,無定員,一般六七人。其中資曆最深者叫首席軍機大臣或領班軍機大臣。
廟號 指駕崩後的皇帝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在我國古代,為了避免祭祀上的麻煩,在君王駕崩幾代之後就會毀去原廟,用一個太廟合並祭祀幾位君主。在這幾位君主之中,隻有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才會被追封廟號。
[閱讀鏈接]
乾隆皇帝由於喜愛微服私訪,因此在民間留下了很多有趣的傳說和美食美景的典故。
傳說,在清乾隆年間,碭山一家湯館來了兩位氣宇軒昂的客人。
夥計端上兩碗湯,客人立馬為這香氣撲鼻、黃澄晶瑩的鮮湯所吸引,問道:“這是什麼湯?”
湯館的掌櫃在一旁回答說:“過去叫雉羹,後來以烏雞代雉,既然你問是什麼湯,那就叫潵湯好了。”
聽了這話,其中一位客人十分讚賞,吟詩說道:“一奚烏雞雞羹傳世。”
這時,另一位客人馬上說:“戔金竹籛籛鏗調鼎。”
這個絕妙的對聯讓在場的所有人讚歎不已。後來他們才知道,上首落座的客人便是當朝皇帝乾隆爺,下首者乃當朝大學士紀曉嵐。從此,“潵湯”之名便就流傳於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