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皇陵——清西陵(1 / 3)

最後皇陵——清西陵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千米,周界約100千米,麵積達800餘平方千米。

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時起4位皇帝的陵寢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緒的崇陵。此外還有3座後陵以及若幹座公主、妃子園寢。

清西陵北依峰巒疊翠的永寧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參天,景態雄偉。陵區內千餘間宮殿建築和百餘座古建築、古雕刻,氣勢磅礴。

萬年吉地的清代皇帝陵

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下令另選萬年吉地。

這個時候,受命選陵址的人奏稱說:“易縣永寧山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彙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

雍正皇帝覽奏後十分高興,也認為這裏“山脈水法,條理詳明,為上吉之壤”。

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於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清西陵自1730年首建泰陵至1915年光緒的崇陵建成,曆經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後陵3座,王公、公主、妃嬪園寢7座。

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後,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

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埋葬著雍正及他的孝敬憲皇後、敦肅皇貴妃。雍正皇帝的泰陵,位於永寧山主峰之下,始建於1730年。泰陵是西陵的主體建築,規模大,體係完整。

西陵以泰陵為中心,其餘各陵分布在它的東西兩側,規製與清東陵基本相同。

泰陵的神道,由3層巨磚鋪成,兩邊蒼鬆翠柏,上南往北分布著40多項大大小小的建築。

第一座建築物是進入陵區的一座聯拱式五孔橋 ,橋北有3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牌坊的建築莊重、美觀,色彩調和。這3座石坊,都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形式,用青花石築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獸等圖形,形態生動,被視為西陵建築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過一座聯拱式的五孔橋,進入陵區,前有3座精美高大的石牌坊和一條寬10餘米,長2500米的神道貫穿陵區全部。依次建造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聖德神功牌樓、七孔石拱橋、石像生、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和寶頂等一係列建築和石雕刻。

為頌揚雍正的功勞,1737年6月在大紅門北麵建築了一座聖德神功牌樓,高26米,黃琉璃瓦蓋頂,牌樓內地麵中心有巨石台基,雕有壽山福海和魚鱉蝦蟹,石基上臥巨型石雕狴兮一對,各馱石碑一通。

碑帽皆伏纏浮雕龍四條。碑額有“大清泰陵聖德神功碑”字樣,碑身鐫刻著滿、漢兩種文字,頌揚雍正的功德。

在牌樓外的廣場上,四角各有石雕華表一根,高達12 米,華表也稱“恒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納諫或指路的木樁。而設在陵墓前的大柱又名“墓表”,4根墓表頂部,各蹲有石雕怪獸一尊,名稱“望天吼”。

據說寓意是“望君出,盼君歸”,勸祭祀的君主及時回朝治理政務。墓表通身浮雕巨龍盤繞向上,加之如意雲朵、雲板,頗為壯觀。

過了聖德神功牌樓,是清西陵最大的一座橋梁——七孔石拱橋和石像生。5對石像生分別是獅子、大象、駿馬和文臣武將。

這些石雕動物和人物以對稱的形式分別排列在神道兩旁,象征著皇帝的儀仗隊守衛在陵前。石像生又本姓阮,是秦始皇的愛將,身高兩丈,智勇雙全,屢建戰功,大敗匈奴。阮翁仲死後,秦始皇深表哀悼,命工匠鑄一翁仲銅像,立於鹹陽宮司馬門外,猶如英勇的衛士。後來,人們把陵墓前的石像生稱為“翁仲”。

這些石像生各有寓意:文臣武將,均為皇帝的愛卿,把他們的石像置於皇帝的陵寢之中,表示君臣永不分離,心心相印。

駿馬,是曆代皇帝征戰、行獵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坐騎。據說,雍正的曾祖皇太極一生戎馬,繼位以後,依舊人不解甲、馬不離鞍,他率領的鐵騎踏遍了白山黑水,統一了東北地區,被稱為“馬上皇帝”。

在遼陽戰役中,他被明朝總兵李成梁圍困,幸虧戰馬善於馳騁才免於危難。清朝曆代皇帝對馬都十分鍾愛,所以,把馬的雕像置於陵前,象征著帝王雖死,雄心尚存,開疆揚威,備以駿馬。

大象溫順馴服,寓意皇帝廣有順民。石象背上還雕有寶瓶,謂之“太平有象”或“天下太平”。

獅子凶猛,吼聲震天,象征著皇家勢力強大,威震天下。在古代,石獅子不但皇陵有,就是官府衙門和有錢有勢的家門前,也置放石雕獅子,以示權威。

穿過石像生,走過龍鳳門,再經過兩座三孔石橋,就是宮殿區。宮殿區最顯眼的是一座神道碑亭,內有狴翕馱碑一通,碑麵鐫刻著皇帝的廟號、諡號和徽號。

再往北是隆恩門,門內宏偉壯觀的隆恩殿居中,東西配殿分列兩旁,與隆恩門構成一個寬敞的四合院部局,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西配殿是喇嘛念經的地方。

隆恩殿是陵區內最大的有3間暖閣,中間為明間,設神龕仙樓,掛帷幔、供奉帝、後牌位。西暖閣內安置寶床,床上設檀香憲座,供奉妃嬪牌位。皇帝謁陵時,帝、王、公皆素服,行大饗禮時,皇帝穿朝服,陪祭的王公百官也穿禮服參加謁陵。

泰陵後寢院內還有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地宮等建築。石五供是皇家女眷祭祀的地方,供台分上下兩部分構成,上部有石香爐一樽居中,兩側各有石花瓶、石蠟分列,共計3種5樣供品,均用青白石雕成,故稱“石五供”。

供座是由兩塊巨石雕成的須彌座,須彌座周圍有很多精美的雕刻圖案,如傳說中的“八仙”圖案等。

石五供祭台之北,屹立著方城、明樓,是整個陵區最高的建築物,雄偉壯觀的方城,把精巧多姿的明樓高高托起,鑲嵌在湛藍的晴空裏,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明樓內有一通石碑,碑基為須彌座,遊龍浮雕,施有五彩,碑身以朱砂塗麵,碑麵用滿、漢、蒙三種文字刻著“世宗憲皇帝之陵”字樣。

方城兩邊有高大的城牆,繞墓一周叫“寶城”。寶城中間隆起的巨大土丘,便是雍正皇帝的墳墓,名字叫“寶頂”。泰陵寶頂麵積為3600多平方米,在西陵諸寶頂中麵積最大。

寶頂下麵便是工程浩大的地下宮殿。地宮內除埋葬著雍正皇帝外,還附葬著孝敬憲皇後和敦肅皇貴妃。

昌陵是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和孝淑睿皇後喜塔臘氏的陵寢,位於泰陵以西1000米,以一條神道與泰陵相接,是西陵中唯一有神道與主陵相接的陵墓。

1796年,清朝入關第五代皇帝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即位,他遵循父親的依昭穆次序在東陵、西陵界內分建陵寢的製度,在泰陵之西 500米處選定了陵址,於當年開始興建,至1803年竣工。

工程結束後,陵寢定名為“昌陵”。這是清西陵營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寢。與此同時興建、同時完工的還有嘉慶皇帝17位嬪妃的園寢,即昌陵妃園寢。

嘉慶帝來到陵寢視察,見陵寢壯觀華美,十分滿意,封賞了負責工程的官員們。

昌陵的建築形式與布局,跟泰陵基本一致,其豪華富麗也不亞於泰陵。隆恩殿大柱包金飾雲龍,金碧輝煌,地麵用貴重的花斑石墁地,黃色的方石板上,帶有紫色花紋,光滑耀眼,好像滿堂寶石,別具特色。

昌陵有清朝建立的最後一座聖德神功碑亭,此後清朝皇帝各陵均不建聖德神功碑亭。

從前麵的神道到最後的寶城,一應俱全,但昌陵的寶城比泰陵還高大。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麵鋪的是很貴重的黃色花斑石,黃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紋,光彩耀目,滿殿生輝,素有“滿堂寶石”之稱。

嘉慶皇帝的皇後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絕妙無比,可與北京天壇的回音壁相媲美。

清宣宗道光帝的陵墓稱為“慕陵”,位於清西陵的昌陵西15千米處的龍泉峪。該陵建造得很特殊,與其他帝陵都不相同,是道光帝獨樹心裁之作。

起初道光的陵寢設在清東陵,陵寢本著道光追求節儉的精神,取消了二柱門、地宮瓦頂、內刻經文、佛像等部分,大殿、碑亭、石像生體量也小了,1828年完工。

葬入了孝穆皇後,殊不料一年後發現地宮滲水,震怒之下,全部陵寢被夷為平地。道光不顧乾隆定下的祖宗昭穆相間的定製,改在清西陵選址重建陵寢。

慕陵設計上更加刻意求簡,僅有建築27座,占地45.6畝,比泰陵縮小近8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