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聖府廟——孟廟孟府2(1 / 3)

亞聖府廟——孟廟孟府2

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嫡裔宅第

孟府,又稱“亞聖府”,位於鄒城南關,孟廟的西側,廟、府僅一街之隔,是孟子嫡係後裔居住的宅第。自從孟子被元文宗孛兒隻斤·圖帖睦爾封為“鄒國亞聖公”之後,孟府開始被稱為亞聖府。

孟府始建年代不詳,據孟廟內保存的《孟氏宗傳祖圖碑》記載:

宋仁宗景祐四年,孔道輔守兗州,訪亞聖墳於四基山之陽,得其四十五代孫孟寧,用薦於朝,授迪功郎,主鄒縣簿,奉祀祖廟。迪功新故宅,壞屋壁乃得所藏家譜。

說明早在北宋景祐年間就已經修建了孟府,但不詳地址所在。根據孟府大堂前現存幾棵相當古老的檜樹,緊同孟廟毗鄰的建築布局來考證,在1121年第三次遷建孟廟於城南的同時,在孟廟的西側建造了孟府。

孟子的後裔嫡係長子在明代以前,一直都襲封著鄒縣的主薄,並開始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以後從未間斷,到了民國改稱為“奉祀官”。

“五經博士”和“奉祀官”都是虛職,雖是八品,沒有實際權力,但是卻世代相襲,世代顯赫,而且經曆800多年不衰,形成少見的貴族世家。其主要指責是:看護維修林廟,祭祀先祖,弘揚儒家文化。

孟府建成之後,曆經金、元、明、清數次的重修和擴建,形成了後來的規模。廟內古木森蔚,碑碣林立,廟周圍有紅牆護圍,總麵積65.3畝。

孟府平麵呈長方形,南北縱長226米,東西橫寬99米,前後共有7進院落,擁有樓、堂、閣、室共計148間,是我國規模宏大、保存完整、較為典型的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古建築群和封建地主莊園之一。

孟府大門為三楹單啟硬山式建築,當地人們也稱為“衙門”。門楣正中懸有匾額,上書“亞聖府”3個貼金大字,黑漆的大門上繪有約兩米高的彩繪門神。

大門前東西兩側原各建有一座四柱三門式木坊,名為“旌忠坊”和“旌表節孝坊”。兩坊上額正中皆懸掛有“聖旨”兩字的豎匾一塊,是明熹宗朱由校為表彰孟子第60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承光及其母孔氏、長子孟宏略忠於朝廷所建。

大門正南建有高大的影壁,一對精雕石獅子雄踞於大門左右,門階兩側有上馬乘車用的方形石台一對。大門內東西兩側有一排磚瓦小房,是當年差役和守衛人員居住之處。

穿過大門裏麵的第一進院落,正北為二門,也叫“禮門”。其建築格式基本同於大門,但門洞為三啟,正中門楣上橫書“禮門義路”4字。

六扇黑漆大門的正中兩扇彩繪有頂盔披甲的執刀武士,而兩側的四扇則彩繪著執笏的文官形象,顯示出孟府一派威嚴煊赫的氣勢。

二門之內是一座飛簷彩拱的門樓,名為“儀門”。儀門兩邊不與垣牆連屬,類似於遮堂門,是木結構,左右僅有圓柱兩根,下麵石鼓夾抱,上麵承托著彩繪大屋頂,前後綴著4個倒垂的木雕花蕾,故又名為“垂花門”。

儀門平時緊閉不啟,隻有皇帝幸臨、宣讀聖者、舉行喜慶大典或重大祭祀儀式時,才會在鳴禮炮13響之後徐徐開啟。這種儀門,在我國古代隻有列土封侯的“邦君”才有資格建造,所以又稱之為“塞門”。

儀門之後的院中有一片高出院落的方形露台,兩側豎立有精雕的夔龍石欄和青磚花牆圍護的丹墀,兩株有著數百年樹齡的參天古檜,在台前甬道兩側遮天蔽日。

丹墀的東南角設置有“日晷”,西南角設置有“嘉量”,完全仿效皇宮的格式。其後便是五楹出廈的正廳,即孟府的主體建築“大堂”。孟府大堂是孟子嫡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開讀詔旨、接待官員、申敕族規家法、處理公務的地方。

大堂高大寬敞,堂前簷下正中懸掛著清雍正皇帝手書欽賜孟子第六十五代孫孟衍泰的“七篇貽矩”堂匾,龍邊金字,熠熠生輝。門兩側簷下廊柱上,懸掛著隸書金字抱柱楹聯:

繼往開來私淑千年承燕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