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運亨通——魁星樓(1 / 3)

文運亨通——魁星樓

魁星是我國古代星宿的名稱,同時也是我國古代傳說的神話人物,主宰文運,在儒士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過去,幾乎每個城鎮都有魁星樓、魁星閣。

因“魁”又有“鬼”搶“鬥”之意,故魁星又被形象化,成為一副張牙舞爪的形象。

傳說魁星手中的那支筆是專門用來點取科舉士子的名字,一旦點中,文運、官運就會與之俱來,所以科舉時代的讀書人將其視若神明。唐宋時,皇宮正殿的台階正中石板上,雕有龍和鼇的圖像。

如果考中進士,就要進入皇宮,站在正殿下恭迎皇榜。按規定,考中狀元才有資格站在鼇頭之上,故有“魁星點鬥,獨占鼇頭”之譽。

魁星道觀的承德魁星樓

河北省承德魁星樓始建於1828年的清朝道光年間,由當時任承德知府的海忠為佑一方文化昌盛而建,魁星樓因主奉道教之神“開文運點狀元”的魁星神而得名,是我國最大的一所供奉魁星的道觀。

原魁星樓屹立在半壁山之巔,是一座3間硬山布泥瓦殿,修建之後香火異常鼎盛,為了往來學子們進香方便,就在半壁山下建立了碼頭和茶棚等設施。

後來,由於年久失修,魁星樓變得殘破不堪。經過後代的修葺,在原址的基礎上新建了魁星樓。

新建的魁星樓占地100餘畝,其建築規模比原樓要大出許多,在殿內又增添了許多富有文化內涵的新內容。整組建築色彩絢麗,宏偉壯觀,依山就勢,錯落有致。自上而下依次為樓、廊、殿、閣、苑,呈現獨特的道教建築風格。

魁星樓主體建築依山就勢,龍門、中鬥宮、榮仕殿、樂真殿、弘文殿、魁星樓等樓廊殿宇氣勢宏偉,慧石名泉隱現其間,鐵鎖棧道臨崖設置,於半壁山巔置七星石燈設壇,勺柄依然。

在魁星樓門的左邊,是一副描繪老子的壁畫,當年老子厭惡官場上的爾虞我詐,於是返鄉歸隱。

在歸途中路過一個縣城,被當地的父母官看到紫氣東來,有祥和之兆,於是就上前迎接老子,並請老子留下隻言片語以教後人,於是老子留書5000言,便有了後世的《道德經》。

在門右邊繪製的是周公夢蝶的故事。一夜周公夢到一彩蝶翩然飛舞,他不知是自己化作彩蝶還是彩蝶幻化成他,用以啟示後人人生如夢,要好好把握。兩幅壁畫筆鋒流暢,人物表情細膩入微,將當時的場景展現得淋漓盡致,為壁畫中的精品。

在門上還隨風飄揚著一些錦旗,上麵繪製著二十八星宿圖譜。它們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成青、白、紅、藍四種色彩的旗幟。

庭院內的草地上立著一群巨石,上刻有“詩書禮易春秋”的字樣,是一組以五經為題材的《五魁苑》,展示了我國古代科考內容程序和“五經”的真諦。

其中還有一組巨石是“八仙奉魁苑”,石頭上刻著“福祿財安壽喜樂和合”幾個大字,周圍巨石將一座刻有巨大的魁字的石頭圍起,兩邊還刻有“點鬥”和“鼇頭”。

寓意著8位神仙送祝福,祝願學子魁星點鬥,獨占鼇頭。“八仙李魁苑”展示了我國道教諸神的形成、排位關係和道教高深講究的修煉內容。

龍門是魁星樓主體建築中軸線上的第一道門,是一座三門四柱的懸山式牌樓,高7.8米,寬10米琉璃瓦頂,雕梁畫棟。

龍門原是一個地名,在山西省和陝西省的邊界。當年大禹治水,一山經大禹劈開後,江水奔流而下,上遊的魚兒們也被衝刷下來。大禹的妻子十分善良。奏請玉皇大帝,如若下遊的魚兒能逆遊而上就可以點化為龍。

從此,在我國民間就出現了龍門,也就有了民間傳說的鯉魚躍龍門。這道門寓意著學子跨過此門就能一躍成為飛龍。龍門前有條黃線,單腳跳福祿到,雙腳跳福星照,一步越過的話則寓意一生快樂。

穿過龍門之後的36級石階就是中鬥宮。中鬥宮宮門向南,裏麵供奉的是文聖孔子和武聖關羽。兩側為大型的壁畫,左邊壁畫講述孔子和一孩童的問答,後拜孩童為師的事跡,講述了“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的真諦。右側油彩影牆畫的是道教的創始人張天師,兩邊是門神秦瓊和尉遲恭。

中鬥宮後為36級台階,加上之前的36級,共為72級,是道教中非常崇信的數字,代表人世應合天理的一個周期。

在刻著“魁星高照”4個燙金大字的牆麵後麵,是榮仕殿和樂真殿。榮仕殿為重簷式,簷牙高啄,殿內供奉的是福神、祿神、財神、安神4位神像。福神的旁邊立有侍童。

榮仕殿是主事業、財運、官位的大殿,香火繁盛。

樂真殿裏麵供奉的神座是壽神、樂神、喜神和合神,都是為我們生活上祈福的。樂神慈眉善目,是以佛教中的大肚彌勒佛為原型修建的,但是道教的樂神不同於佛教,因為樂神有了一圈胡子,源於道教師法於自然。

弘文殿兩邊長廊環繞,從平麵看弘文殿呈“H”形。其中有道圓圓的石板,是道教創始人張天師所創的一道靈符,上刻有“唯吾知足”4字。

4塊墨玉石板上陰刻有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為的是對應的另一條走廊上的陽刻。旁邊的一塊石板上雕刻的是主管文運的魁星,魁星一手握筆一手端鬥,為“腳踏鼇頭,手點狀元”像。

相傳摸摸魁星的筆就可以高中狀元。在石板上還有“克己複禮,正心修身”8個大字。這兩幅圖構成“魁星踢鬥,獨占鼇頭”的象形畫,相映成趣。

殿內還保留著自周朝至清朝的思想家、教育家、文人甚至是皇帝的形象石牌坊。牌坊上方還有仿紅木的大型木雕畫,記錄我國古代“懸梁苦讀”、“鑿壁借光”等刻苦讀書的典範1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