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時代背景
大學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個裏程碑,她是一座構築人類靈魂、擺脫蒙昧無知、搭建起科學知識的橋梁。正是有了這樣的精神家園,人類千秋萬代的知識與智慧才得以延續與升華,人類的文明之光才噴射出更耀眼的光輝,她在人類苦苦追尋理想的過程中,既是人類在意識中進行偉大探險的先鋒,也是人類世世代代賴以支撐的理想的精神價值的守護者,以真理庇護所的姿態傲視炎涼世態和短見的功利主義。回顧曆史,我們可以看到大學的作用不是可有可無的,她深深地決定了一個民族的特性和它的厚度。大學是新思想、新知識和新技術的重要發源地,這已成為國內外教育界的共識,即世界一流大學應對本區域乃至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對本國家乃至世界的文化和文明的發展發揮導向作用。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大學誕生於19世紀末,天津大學、北京大學、複旦大學、同濟大學和清華大學都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段時間成立的。在接下來100年中,這些大學與我們的國家一樣,命途多舛。在20世紀,中國大學先後經曆了八年抗戰和內戰時期,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幾經磨難,經曆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終於迎來了1977年之後改革開放的30年,讓我們有幸見證了最輝煌歲月,中國大學參與並成就了這個民族發展的最強音。我們知道,大學在這個時期成為整個社會發展的晴雨表,強勁的抑或是動蕩的記憶,都在大學投下了深刻的印痕。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發展可說是一路高歌猛進,也取得了很多令世人矚目的業績。反觀中國大學的這個三十年,有歡欣也有傷痛。一方麵,中國的大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一時期的中國高等教育不斷擴展教育內容、範圍與細化學科建設,今天我們所知道的各類專業知識與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比較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中國人的知識範圍正因為這樣的擴展而得以直接受益。但是另一方麵,30年來教育的傷和痛也是顯而易見的,大學的官僚化、學術腐敗、大學精神的缺失、改革的表層化,種種現象表明大學教育危機紛呈,不僅傷害到中國文化深層,也摧殘著整個民族的人格和道德勇氣。
其危害也許不會馬上看到,但將深深地影響著未來。在堅守良知和培養獨立人格的現代公民等方麵,大學是有愧於其神聖職責的。大學管理機製的演化落後於社會文化的進化,大學教育效能與社會期待之間的距離正在拉大,我們的這種圍牆化教育非但不能彌補這方麵的不足,還在繼續加劇這方麵的問題。
1990年代以來,高校的建設大潮與合並浪潮相伴相隨,尤其是1998年高校擴招政策施行之後,大學在校生人數迅猛增長,客觀上對大學各項基礎設施的容納量提出了擴大的要求,於是大學四處圈地大興土木,而國家財力顯然不能滿足日益高漲的大學各項開支費用,大學在高額的負債中艱難前行。有關資料顯示,1993—2005年中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缺口達9858.8億元。社會投入渠道不暢,國家財政以外的教育投入占教育總投入的38.3%,其中社會捐資助學經費占比非常小,僅為1.3%(李曉新,劉曄,張宏蓮.規範化與專業化:大學基金會資金管理的法律問題研究[J].複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6):117.)。
要想解決大學發展中的各種問題,我們現在已經到了一個探索新的大學體製、大學文化模式、大學與社會互動模式的新時代。異地高考“破冰”、自主招生“掐尖”、農村生源“升學難”等問題不斷出現,漸漸駛入“深水區”的高考改革也逐漸麵臨深層次的矛盾與困難。大學教育基金會作為世界知名大學收入的重要來源,是一條籌措高等教育經費的重要渠道,對提供學生獎學金、促進重點學科建設和重點科研項目開發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大學經費比較獨立的情況下,大學在各方麵也更有話語權,而不是都以政策為導向,大學在中國教育改革中要肩負起責任,大學基金會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更能起到作為一個獨立監督機構的作用。
我國高校教育基金會的發展起步較晚,通過借鑒國外高校的成功經驗,很多大學的校董會、校友會和教育基金會等教育捐贈管理機構相繼成立,勢頭十分迅猛。一般都是重點大學,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複旦大學等,不少學校還在海外成立了高校教育基金會。這些基金會的注冊資金從200多萬到上億元不等,現有資金規模也各不相同。截至2008年末,共有106所高校成立了基金會,達到5億元規模的基金會主要有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和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等。另外,根據《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2009年度工作報告》顯示,2009年捐贈收入總計408366599.42元,其中,來自境外的捐贈有46201705.00元。根據《上海複旦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2009年度工作報告摘要》顯示,成立於2004年6月的上海複旦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2009年度捐贈收入總額為48154364.19元,因此,大學基金會在中國的教育和公益事業發展上將大有可為(詳見本文第二章)。
大學基金會獨特的使命就在於為一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最大限度地挖掘社會資源、尋求社會讚助與支持,增加大學發展的動力與物質基礎,填補官方資金支持的不足與缺陷,對於中國大學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利於我們解決大學發展過程中的深層次問題。相當長時間以來,我國的高等學校經費投入一般以國家指令性計劃為主導。在日益劇烈的國際競爭背景下,教育科研經費投入多少,已成為製約提升高校競爭能力的主要因素。對於科研經費的不足部分,高校以往都會積極吸引企業及社會機構的科研合作,以委托開發完成應用研究和技術成果為主,比較注重實效和眼前利益。即使一些大型在華跨國公司和企業對高校的合作也要求短期內出成果為先,有急功近利之嫌。大學教育基金會的基金由於可以不需要根據捐款人的意願而定(除非特殊約定之外),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發展需求而安排,因此可以對某些基礎性的項目提供長期幫助,實現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