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龍祖——真武廟2 為民造福——火神廟2
建在頂隙裏的祝融殿
祝融殿又名老聖殿,位於湖南省衡山祝融峰上,是道教著名的廟宇。祝融峰海拔1300米,高聳雲霄,雄峙南天,是南嶽衡山“七十二峰”的最高峰和主峰,相傳上古祝融氏葬於此峰。
祝融是我國上古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帝王,以火施化,號赤帝,後人尊為火神。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三皇之一,居住在昆侖山的光明宮,正是由於他傳下火種,教會人們如何使用火和保護火種。祝融原叫重黎,在擔任火正官時,黃帝賜他姓為“祝融氏”。
祝融君這位職掌南離的火正宮,經過曆代帝王的神化和加官晉爵,由隋、唐兩代的“司天王”至宋朝的“司天昭聖帝”,製擬帝王,祀以國典。
祝融殿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由巡按湖廣按察使李式修建。
據說他登山的時候,天色已晚,後又遇夜雨。
第二天早起欲觀日出,忽然霽雲開,自認為這是天意天心,即以韓愈開雲自況,因出資並飭所屬衡山縣在峰巔建祠作為紀念,祠曰“開雲”,後又廢。
後來,清朝的乾隆皇帝在1751年在祠址上重建,祀古祝融君,改祠為殿,並提額曰“祝融殿”。
祝融殿高踞祝融峰頂,構築在一個奇石重疊、風急雲湧的百多平方米的頂隙裏,可以想見當年建築的艱辛。
祝融殿因山高風大,所以建築是用堅固的花崗岩砌牆,以鐵瓦蓋的頂,殿宇淩風傲雪,巍然屹立在絕頂巨石之上。殿後岩石上裝有石欄杆,憑欄願望,北山風光盡收眼底。
在祝融殿前,有花崗石路層層梯接到寺廟底下,石路兩旁,矮鬆成竹,山花爛漫,頗為潔致。祝融殿山門前有石砌平台,為30多級陡峻的花崗石台階。山門是山門為四柱三樓式石牌坊座牌坊式建築,牌坊上有“祝融峰”3字石額。
門兩側有對聯:“寅賓出日,峻極於天。”
前者指清晨五六點時太陽升起,後者說祝融峰頂比天還高峻。這副對聯的句子集自《詩經》,對仗工穩,渾然天成,又切合祝融峰頂景物,極具匠心。山門與正殿間為天井,左右有廊與殿宇連相。
祝融殿麵闊三間,進深二間,抬梁式木構架,硬山頂,頂上覆蓋有兩尺長,一尺寬的特製鐵瓦。絕大部分為清代修葺時期鑄造的,還有數十塊是宋朝保留下來的。覆蓋鐵瓦,為的是宮殿“罡分不能動搖,冰雪不可凍裂”。
據《衡山縣誌》記載:
祝融峰老聖帝殿建自清乾隆十六年,長期失修,牆傾棟朽,經荒台荒;和尚隻得另築茅棚居側化緣。何公捐資修後,石牆鐵瓦,廟貌一新,荒蕪小徑也改成1.5米寬的石磴大道,並補栽了風景林。
祝融殿內正中供奉的就是人稱“有求必應”的祝融火神了。
因為祝融火神在宋朝時被封為南嶽司天昭聖帝,所以祝融在民間也被稱為“南嶽聖帝”。曆朝曆代的帝王都曾經到過這裏朝拜祭祀聖帝,祈求“以為社稷,而福生靈”。
在聖帝後麵供奉的是南嶽開山祖師慧思和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和雷神等神仙,慧思傳為南嶽佛教開山祖師。人物造型生動,栩栩如生。
祝融殿右側走廊有另一條小門通向望月台。望月台比祝融殿正殿基高3米左右,是花崗岩風化後裸露而成。整塊岩麵不到4.5平方米,靠邊處圍上石欄,既可臨風小坐,也可憑石欄杆眺望。
因為望月台是祝融峰的最高點,所以空景無際,山風襲人,瀟湘帆影,遠近山巒,盡奔眼底。望月台石上有不少石刻,因為刻在台麵石上,風雪侵蝕,許多已漸磨滅。
保留下來的有1577年明朝嘉靖年間的寶慶知府書刻的“望月壇”3個約0.5米見方的字,這3個字鐫刻在岩的內壁上,為楷體,橫向排列。
其餘在台石上與台內外峭壁上的石刻還清晰可辨的有“竣極”、“仰止處”、“果是高”、“青雲在望”、“青雲滿袖”、“山不厭高”、“覺夢處”、“千維綠”、“天外幽賞”、“壽比南山”、“唯我是高,尊峙寰中”等,大都不知是何年何代刻品,但都向我們彰顯著祝融殿深厚的曆史積澱和年代的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