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神殿 —— 北京社稷壇
社稷壇位於北京天安門的西北側,與天安門東北側的太廟相對,一左一右,體現了“左祖右社”的帝王都城設計原則。它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地方,它的布局是依照周代以來的皇宮舊製設置的。
社稷壇建於1420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開始修建社稷壇。社稷壇早期是分開設立的,稱作太社壇、太稷壇,供奉社神和稷神,社神就是土地神,稷神就是五穀神,後來才逐漸合二為一,共同祭祀。
社稷壇占地麵積約24萬平方米,主體建築有社稷壇、拜殿及附屬建築戟門、神庫、神廚、宰牲亭等,是老北京著名的“九壇八廟”之一。
社稷壇五色土的傳說
我國古代一直存在著“社稷祭祀”的製度,人們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做“社”,把祭祀穀物神的地方叫做“稷”。
有關典籍上曾說:
土地廣博,不可一一祭之也,故封土立“社”,“社”為“土神”;穀物眾多,不可遍及祀,故封穀立‘稷’,“稷”為“穀神”之長。
由此可見,曆朝曆代都重視土地和糧食,認為“神”可以引出萬物,祭“神”可以佑護五穀豐登。於是,祭祀“土神”、“穀神”的地方合稱為“社稷”。祭祀社稷是國家權力的象征,因而後來用“社稷”來指稱國家。
北京的社稷壇就是用來祭祀土神和穀物神的地方,它是一座三層的方壇,壇麵上鋪有五色土。所謂五色土是指青、紅、白、黑、黃五種顏色的土。它是最引人注目的,也讓人驚奇不已,人們都想找出蘊含在其中的故事。
依據天幹地支和五行的學說,以五行學說中的五方對應五色。金木水火土是日常生活中的最基本的五種物質,它們代表五方五色:東為青色土,南為紅色土,西為白色土,北為黑色土,中間為黃色土,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寓含了全國的疆土,象征著全國的土地,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五色土厚2寸4分, 1492年,改為1寸。
還有一種說法,說五色土象征著我們廣博的大中華,在社稷壇的東邊是青土,代表著東邊的大海;西邊是白土,代表西部白色的沙;南邊是紅土,預示南方的紅土地;北邊是黑土,象征北部的黑土地;而中間的黃土,就是黃土高原的寓意。
關於社稷壇五色土的分布,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傳說古代的最高統治者黃帝居於天下之中,而在他的四方又各有一個統治者,東方太皞,由木神輔佐,手持圓規,掌管著春天,屬於青色;南方炎帝,由火神輔佐,手持秤杆,掌管著夏天,屬於赤色;西方少昊,金神輔佐,手拿曲尺,掌管著秋天,屬於白色;北方顓頊,水神輔佐,手拿秤錘,掌管冬天,屬於黑色;黃帝居中,由土地輔佐,手拿一根繩子,掌管著四方,屬於黃色。
他有四張臉,四方都逃不過他的眼睛。在它們的中央,立有一個方形石柱,名叫“社主石”,又稱“江山石”,表示“江山永固”。
有關五色土的說法很多,盡管都不太相同,但是從社稷壇五色土的方位配置,以及方位與四季的匹配來看,都與漢唐期間盛行的陰陽五行學說相合,都意在代表我國廣袤富饒的土地。
每年春、秋兩季祭祀前,都要由順天府負責更換新土。新土由全國各地納貢交來,並由此以顯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威嚴和江山永固的願望。
[旁注]
天幹地支 在我國古代的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60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天幹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五行 我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於哲學、中醫學和占卜。五行指金、木、水、火、土等。古人認為大自然主要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大自然也產生變化,它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它強調整體概念,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係統論。
納貢 有多種含義。我國古代諸侯向天子貢獻財物土產稱納貢。也指附屬國向宗主國進貢。明代科舉製度中由地方貢入國子監的生員的一種,明代納貢的性質與清代的例貢略同。
黃帝 (約公元前2717~約公元前2599年),我國遠古時期的神話人物,五帝之首,被稱為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在位時間很久,政治安定,文化進步,國勢強盛,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曆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
顓頊 (約公元前2514~約公元前2437), 我國曆史上的一位傳說人物,為五帝之一。他是黃帝之孫,姬姓。顓頊性格深沉而有謀略。15歲時就輔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區,封於高陽,就是後來的河南杞縣,故又稱高陽氏。黃帝去世,因顓頊有聖德,立為帝,時年2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