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植物分類 6.
《名醫別錄》記載的藥用動植物的別名也比《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多,如貝母、沙參等。《神農本草經》隻記有它們的一個別名,而《名醫別錄》則記有五六個別名。這些在古代生物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名醫別錄》之後的重要本草著作是南朝時期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陶弘景著手整理了《神農本草經》中的365種藥物,又把《名醫別錄》中采用了的365種藥物添上,編成了這部3卷收載藥物730種的著作。
《本草經集注》總結了魏晉以來本草學的發展成就,補充了許多
新的內容。對藥物的產地、藥用部分的形態、鑒別方法、性味、采摘時間和方法等都有更詳細和確切的記述和觀察。
從現存資料看,該書對藥用植物的形態鑒別很重視,尤其是對果實的鑒別。如書中寫道:“術有兩種,白術葉大有毛而做椏,根甜而少膏,可做丸散用;赤術葉細無椏,根小,苦而多膏,可做煎用。”
又如桑寄生,陶弘景指出,它“生樹枝間,寄根在皮節之內。葉圓青赤厚澤。易折,傍自生枝節,冬夏生,四月花白,五月實赤,大如小豆。今處處皆有之,以出彭城為勝”。 這裏對桑寄生的形態、花期、習性、性味,都作了描述。
雖然陶弘景對各種動植物的描述也存在有許多不確切之處,但在本草係統中,《本草經集注》是比較注重藥用動植物形態,並用之於生藥鑒別的。這在植物學知識的積累和傳播方麵都很有價值。
《本草經集注》突破了《神農本草經》上、中、下三品分類法,參考了《爾雅》的動植物分類模式,先將藥物分成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8類,然後在每類中再分為上、中、下三品。這種分類一直為唐宋時期的大型本草著作沿用。
唐代流傳的《本草經集注》已經顯現了它的局限性,有許多北方藥物他不能得見。再加上經過多年的流傳,傳抄謬誤不少,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本草學急需加以總結提高。
於是,在全國統一後,朝廷決定編撰一部新的著作,以滿足社會需求的條件已經成熟。
659年,由朝廷組織力量編修的《新修本草》完成。一些學者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布的藥典,它反映了當時的本草學水平。
《新修本草》繼承了《本草經集注》的分類方法,將所載的藥物分為玉石、草、木、獸禽、蟲魚、果、菜、米穀、有名未用等9部類。然後再將每部類分為上、中、下三品。
其中草部有藥256種,木部100種,獸禽部56種,蟲魚部72種,果部25種,菜部37種,米穀部28種,有名未用193種。
新增的100餘種藥中有95種是生物藥,分別是草40種、木31種、獸禽9種、蟲魚6種、果2種、菜7種,如薄
荷、鶴虱、蒲公英、豨薟、獨行根、劉寄奴、鱧腸、蓖麻子等都是本書新增的。本書還記載了20多種外來藥,其中有安息香、阿魏、龍腦香、胡椒、訶黎勒、底野迦等。
以往本草著作往往隻注重藥物功能、產地及名稱的辨別,略於藥物形態的描述,並且沒有附圖。而《新修本草》除了對每種藥物的性味、產地、采收、功用有詳細的說明外,還特別注意對動植物藥材的形態描述,並附有《藥圖》和《圖經》。這對於人們認識藥用動植物非常有用,具有較高的生物學價值。
《新修本草》剛修成發行就對社會上的醫生有很大的影響。名醫孫思邈即在自己的著作《千金翼方》中抄錄了《新修本草》的目錄和正文。
《新修本草》是唐代醫學生的必修書之一。後來還被來華的“遣唐使”帶回日本,對日本本草學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除上述綜合型的本草之外,唐代還出現一些特色鮮明的本草著作。約成書於7世紀末或8世紀初的《食療本草》,就是其中之一。
《食療本草》中記述了人們新近食用的蔬菜如牛蒡子、莧菜等。新引入的蔬菜有白苣、菠菜、莙薘、小茴香等。這些都反映了唐代在培育、引種馴化栽培植物方麵的進展。